异涡动物门

✍ dations ◷ 2025-04-04 11:56:12 #异涡动物门
见内文异涡虫(学名:Xenoturbella) 是一类生活在海底极简单的两侧对称动物,现在仅知1属8种,分布于波罗的海和太平洋东部。第一个物种于1915年首次被发现。这种生物早在1949年就被发现了,不过,那时它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涡虫。此后也有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软体动物(Noren & Jondelius,1997),不过它的身体构造却与软体动物有极大的差异。直到2003年根据DNA研究的结果,异涡虫被确认为一类独立的后口动物(Bourlat et al., 2003),并确认其主要以软体动物的卵为食品,正因为如此,导致大量软体动物的DNA混入其标本中,从而导致此前被误认为是软体动物。经过更加详细的研究后,建立了仅有异涡虫的异涡动物门(Bourlat et al., 2006)。异涡虫根据18S rRNA被分在后口动物基部。然而根据形态学上的特征,比如上皮细胞的纤毛结构,异涡虫与无腔动物应当具有紧密的关联。近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原本的异涡虫可以与无腔动物组成一个单系群异无腔动物。2016年发表的对 X. profunda 等的研究结论支持异无腔动物是肾管动物的旁系群这一分类。异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结构极简单,体积小,缺乏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和性腺(但在囊中有配子、卵子和晶胚产生),具有扩散神经系统和纤毛,没有肛门,它们甚至缺乏意义上的完整器官(除了一个名为平衡囊的组织)。体型方面,较大的种 X. monstrosa 可长达20厘米(7.9英寸),而较小的种 X. hollandorum 则仅有2.5厘米(0.98英寸)。异涡动物门下仅有1属8种,其中 X. bocki 和 X. westbladi 较早发现于瑞典、苏格兰、冰岛和挪威附近海域,而其余4种均发现于东太平洋。其中体型较小的两个种 X. bocki 与 X. hollandorum 生存于650米(2,130英尺)以上水域中,而体型较大的三个种 X. churro、X. monstrosa 与 X. profunda 生存于1,700~3,700米(5,600~12,100英尺)以下深水中。

相关

  •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矢量,主要应用于经典物理当中,一般用字母 a {\displaystyle \mathbf {a} }
  • 州法院美国各州法院系统(State court (United States)),是美国各州根据本州的宪法和法律设立的法院系统,与美国联邦法院平行并相互独立,根据本州法律审理案件,一般分为三级:初审法院、
  • 辅助T细胞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s, Th),又称为助手型T细胞,是一种T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它的表面有抗原受体,可以辨识抗原提呈细胞的MHC-II类分子呈献的抗原片段。一旦受到抗原刺激,Th细胞就
  • 补给地下水补给是水从地表水向地下下移的水文过程。补水是水进入含水层的主要方法。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植物根部以下的包气带中,通常表现为水位表面的流量。自然地(通过水循环)和通
  • 唇疮唇疮,学名复发性唇疱疹,是出现于嘴唇或鼻孔边缘的感染,由具有传染性的单纯疱疹病毒一型病毒所引起。唇疮出现初期,患处会出现痕痒和灼热,然后出现水泡,之后会演变成溃疡。
  • 食管食道(Esophagus),亦称食管,人和动物消化管道的一部分,上面连接咽,下面连通胃,紧贴脊柱的腹侧,具有输送食物的功能。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中空通道,在最尾端与胃相接的地方有一个括
  • 便血便血(英语:Hematochezia)是指新鲜血液通过肛门排出,通常是大便中带血(注意和黑便(英语:Melena)鉴别)。便血一般是和下消化道(即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英语:Lower gastrointestinal b
  • 鳞,又称鳞片,是一些动物皮肤表面衍生的硬薄片状结构,有保护作用。鳞见于鱼类、爬行动物,一些哺乳动物的部分或全部体表,以及鸟类的足部。鳞翅目昆虫的翅膀表面也覆盖有细微的鳞片
  • 蛩蠊蛩蠊,是蛩蠊科(Grylloblattidae)的无翅昆虫。它们生活在高山上的寒冷地区,并不能在20℃以上的环境中生存。其外观令发现的科学家感到疑惑。第一个被命名的物种北美蛩蠊 ( Gryllo
  • 佐治亚大学佐治亚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Georgia, 缩写为UGA)创立于1785年,现有学生34,180人,为美国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大学和佐治亚州大学系统旗舰级大学,也是该州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总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