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

✍ dations ◷ 2025-05-15 06:11:02 #氯胺酮
氯胺酮(英语:Ketamine),俗称小姐、K仔、K粉、K他命、克他命、恺他命,在台湾,经常被称为裤子(相对于衣,衣代表的是Ecstasy 的第一个字母)、下面(相对于穿在上面的衣服),一种非鸦片系麻醉药物。日常所见的氯胺酮产品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氯胺酮,化学式为C13H16ClNO・HCl,分子量是274.19。它在常温常压之下呈白色粉末状固体物质。熔点为266度、不可燃。pH值3.5~5.5,水溶液呈酸性。氯胺酮主要使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用于开始和维持麻醉的药物,做为手术切除组织,断骨复位固定手术,以及外科清创等工作之麻醉用。氯胺酮会引起一个类似恍惚的状态,同时形成止痛、镇静(英语:sedation)和记忆力减退的效果。其它用途包括用于治疗慢性疼痛以及在重症监护室时对病患的镇静作用。药效作用期间,用药者的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呼吸道反射都能维持运作。静脉注射给药后,药效通常五分钟内开始,主要的药效维持约25分钟。新研究指出氯胺酮也可能被用于抗强烈的,其它方法医治无效的抑郁,但这方面仍需要更多研究。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药效消退时的心理反应,可能的心理反应有:烦躁(agitation)、困惑(confusion)或幻觉/错觉(hallucinate)。血压升高和肌肉震颤(muscle tremor)相对常见;而血压降低(英语:hypotention)(hypotention)和呼吸减慢则较罕见。喉部痉挛(英语:Laryngospasms)的副作用十分罕见。 。氯胺酮已被列为NMDA受体拮抗剂(英语:NMDA receptor antagonist);它还作用于阿片受体(也称为鸦片受体,英文名称为:opioid receptor)和单胺转运蛋白(英语:monoamine transporter)上等。氯胺酮于1962年被发现。并被列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必备药物清单上,是医疗系统中必备的最有效和安全的药物之一。它现作为一种通用名药物(generic medication)。在发展中国家的批发成本每剂量在0.08到0.32美元之间。氯胺酮也被用于非医疗用途上。氯胺酮由宾州立大学克雷格教授研发。于1962年交由派克-戴维斯(Parke-Davis)药厂(目前为辉瑞的子公司)开发,作为较安全的麻醉药,以取代当年副作用大的天使尘(PCP,phencyclidine),如产生幻觉、神经中毒及癫痫发作等。首次广泛应用是派发予参加越战的美国士兵。除了麻醉作用外,氯胺酮亦因其镇痛作用强,直至目前仍广泛应用。目前本药也被兽医广泛使用,并在发展中国家被用作麻醉剂。氯胺酮在1970年代普遍作为精神科药物及科研对象,直到1978年达到顶峰后,开始有科学家发表服用氯胺酮后的中毒现象报告,当中包括约翰·立利(John C. Lilly)等。接近20世纪末,氯胺酮的应用开始变质,它成为了狂野派对及其他类似活动里常用的迷幻药物。各国开始管制氯胺酮的使用,并将其列为管制药品。当中包括美国、英国 及加拿大、中国等。在医学上,氯胺酮是一种短效的麻醉剂,在各种小手术或诊断操作时,可单独使用本产品进行麻醉。也可以作为其他全身麻醉的诱导剂,辅助麻醉性能较弱的麻醉剂,或与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复合使用。注射低剂量的K他命,能够快速改善忧郁症,药效能维持数天至两周;未来K他命或类似K他命的药品有机会成为合法的忧郁症用药。2016年的研究指出抗抑郁效果可能来自其代谢物(2S,6S;2R,6R)-hydroxynorketamine(英语:hydroxynorketamine) (HNK)。按药理学的分类,氯胺酮是一种分离性麻醉药物。它透过对大脑边缘部的作用,影响大脑皮层的选择作用。在一般医学用途里,氯胺酮只会以水剂处方,作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而不会以固态状处方。属于妊娠B类,在美国属于第三类受管制药物。经静脉注射后首先进入脑组织,脑内浓度为血浆浓度的6.5倍。氯胺酮为新型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剂,先阻断大脑联络径路和丘脑向新皮层的投射,部分意识存在,痛苦显著消失;随血药浓度升高而抑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快速但短暂,能选择地抑制大脑及丘脑,静注后约30秒钟(肌注后约3至4分钟)即产生麻醉,但植物神经反射并不受抑制。麻醉作用持续约5至10分钟(肌注者约12至25分钟)。一般并不抑制呼吸,但可能发生短暂的呼吸频率减缓和潮气量降低,尤以静脉注射较快发生。氯胺酮在人体内的代谢半衰期约为3小时,可引起喉痉挛,易通过胎盘屏障。氯胺酮可减弱呼吸抑制,从而使接受麻醉的病人可以自行呼吸。原理是透过刺激交感神经,从而使支气管扩张及提升血压。故对于有脑血管障碍、虚血性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应禁止使用。医学导航: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历程障碍(o, p, m, p, a, d, s)症状/齐名/涉及操作(评估/治疗)药物(N5A/5B/5C/6A/6B/6D)医学导航: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历程障碍(o, p, m, p, a, d, s)症状/齐名/涉及操作(评估/治疗)药物(N5A/5B/5C/6A/6B/6D)

相关

  • 多西环素-5,10,11,12a-tetrahydroxy-6-methyl- 4a,5,5a,6-tetrahydro-4H-tetracene-1,3,12-trione多西环素(其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Doxycycline”)也称为“强力霉素”“伟霸霉素”
  • 白血病白血病(拉丁语:leukemia,/luːˈkiːmiːə/)是一群癌症种类的统称,英文名称来自于古希腊语,λευκός(leukos,白色)与αἷμα(haima,血液)的组合。 它通常发病于骨髓,造成不正常白血
  • 光合自养一种生物的基本营养类型可以根据其代谢所采用的碳、还原剂和能量来源划分。多数化能营养生物的能量代谢的基础,是在将电子从还原剂(电子供体,electron donor)到氧化剂(电子受体,el
  • 海克尔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生于波茨坦卒于耶拿,德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哲学家、艺术家
  • 麻疹病毒麻疹(拉丁语:Morbilli;德语:Masern;法语:Rougeole;英语:Measles 或 Rubeola;日语:はしか),是麻疹疫苗未出现前,一种好发在儿童身上的传染病,但成人也有一定机会感染。儿童常见的急性病毒是
  • 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或对立基因、对应基因(英语:allele),是染色体内的基因座的DNA序列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变化,各种变化形式称为等位基因,其在细胞有丝分裂时的两个染色体上的基因座是对应排列
  • 尿失禁尿失禁(英语:urinary incontinence,缩写作UI,或 involuntary urination),又称小便失禁,指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尿失禁是一个普遍令人愁苦和尴尬的问题,会对患者的生活品质产生很大的影
  • 美地霉素美地霉素又称为“麦加霉素”“美欧卡霉素”“米卡霉素”“乙酰麦迪霉素”或“醋酸麦迪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美地霉素是麦迪霉素的二乙酸酯,其血药浓度大、生物学半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简称BPPV)为一种内耳诱发的疾病,患者会有重复性短暂眩晕的症状,头部移动时会感到天旋地转,甚至连就寝翻身时都会有晕
  • 暴力暴力指基于故意侵犯或伤害他人的心理,而使用激烈且富有强制性力量之行为,包括有形物理或无形心理。暴力一般可被区分为“直接暴力”、“结构性暴力”和“文化暴力”。直接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