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四号

✍ dations ◷ 2025-05-19 11:18:23 #天问四号

天问四号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一项正在计划实施中的太阳系行星际探测任务,该任务的目标为发射木星系探测器,以研究木星磁层结构、木卫四大气模型、木卫四表面冰层形貌及厚度、金星—地球—木星间的太阳风结构,地外生存状态及其演变特性等,并将对外行星如天王星进行探测。

天问四号任务目前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预计在2030年前后正式开展探测。

2010年代,中国国家航天局成功完成了无人月球环绕任务(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和无人月球着陆和巡视任务(嫦娥三号),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国家航天局开始考虑在2020年代及以后进行更复杂的星际任务,将探测目标拓展至火星以及更远的行星际空间。

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间,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深空站对在木星轨道运行的朱诺号探测器进行了多次跟踪与测量,表明中国已拥有了远至地-木距离的深空测控能力。

2016年12月27日,中国政府发布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其中将“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的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列入了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中。

2018年,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兆宇表示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四次重大行星际任务,包括火星绕落巡探测任务(后来的天问一号)、小行星采样返回和主带卫星绕飞探测任务(郑和)、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和木星系统探测任务。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宣布了行星探测工程的名称与图形标识,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在同年的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英语: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大会会议上,来自中国的学者对中国的木星系探测计划构想做了介绍,并将任务初步命名为“甘德”,以纪念这位公元前四世纪的、据说最早以肉眼观测到木卫三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在2022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与会人士在对中国未来的地外探测任务做了报告,报告内中国的木星系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四号”。

中国学术期刊《空间科学学报》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国木星系探测目标规划,其中包括:研究木星系中存在的磁场和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检查在木星大气中的成分变化,探索木卫三或木卫四的内部结构和表面特征,以及研究上述伽利略卫星周围的空间环境。而在2022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王琼表示具体科学目标仍在研究中。

根据2020年的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大会会议上的报告,这个时期中国的木星系探测任务有两个互相竞争的方案:“木星-木卫四轨道器”(JCO)和“木星系观察员”(JSO):

木星-木卫四轨道器在进入绕木卫四极地轨道之前会飞掠几颗不规则卫星。这个任务方案可能包括一个着陆器,就像嫦娥登月任务一样,将为木卫四的形成和演化提供前所未有的科学价值。木卫四是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外侧的一颗。由于来自其他卫星和木星的重力,它的内部受热较少,它可能由木星形成后所剩余的物质形成,此后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小行星撞击才能改变其表面样貌。因此,木卫四保留了早期木星系和整个太阳系的历史,具极高的科学价值。木卫四也有一个含有少量氧气的稀薄大气层,尽管它不如拥有地下海洋的木卫二和木卫三以及具活跃火山活动的木卫一那么迷人,但这增加了它的科学吸引力。木卫四也是着陆难度最低的伽利略卫星,着陆木卫四相比其他伽利略卫星所需的燃料要更少,而且它位于木星辐射带之外。这就是为什么木卫四是该任务方案的目标的原因。

木星系观察员将放弃木卫四的环绕任务,专注于探测木卫一。木星系观察员将飞掠木卫一数次,研究木星的引力如何牵引卫星以为其火山活动提供能量。木星系观察员还将研究不规则卫星的质量、密度、动力学以及化学及同位素的组成,这些独特残余物质对木星如何形成将提供新的科学价值。作为选择之一,木星系观察员可以携带一颗或几颗小卫星,对木星磁层动力学提供更多的研究。

在木星系观察员的任务结束时,探测器可能会被转移到环绕太阳-木星L1点的轨道上,在该处空间木星的引力将与太阳的引力平衡,探测器可以在该处长时间停留。从这个从未有探测器环绕过的独特空间,木星系观察员可以监测木星磁场之外的太阳风,并从远处观察木星和它的卫星。

根据2022年国际宇航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木星系探测任务的新架构更接近于先前的“木星-木卫四轨道器”方案,但有如下变化: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大会2020年大会会议上提出了该任务预计的地木转移轨道方案和时间表。根据资料,探测器将于2029年10月发射,并在6个月后于2030年4月飞掠金星,然后两次飞掠地球(第一次飞掠在2031年2月进行,第二次飞越在2033年5月进行),然后进行1次深空机动,使得探测器到达木星时的近木点高度为4000公里,轨道倾角37.9°,最后于2035年8月到达木星。在抵达木星之前,子探测器将与主探测器分离,并在飞掠木星后继续向着天王星进发,并于2046年左右飞掠天王星。

主探测器到达近木点4000公里处,通过1至2次近木点点火制动,被木星捕获为30天周期的环木大椭圆轨道,并在此轨道上开展木星探测,运行10圈,时间约300天。探测器完成对木星的观测之后,将进行2次木卫四借力和4次深空机动,最后在2038年左右进入近心点高度300公里、轨道周期17.7小时的环绕木卫四轨道。

中国木星探测器携带的科学仪器预计为四个,旨在研究有关木星系的形成及其当前的“运作”(实际选择的科学仪器取决于实际采用的任务方案。)四种科学载荷分别为:等离子体及尘埃分析仪、多波长光谱仪、地质学/冰川学/地球化学分析仪以及无线电/光学链路和无线电科学仪。

(由冰面取样系统和耐火材料热解器进行供给)

相关

  • 蛋清蛋白(英语:Egg white、albumen、glair/glaire)是指蛋(尤其指鸡蛋)内的半透明液体,故又称为蛋清,与蛋黄相对。蛋白遇热后会凝固成白色固体,因而得名。 蛋白就如同哺乳类的羊水一样有
  • 在几何学以及相关的晶体学和材料学中,胞是指一个重复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如晶体结构中的晶胞和多胞形中的多维胞等。在几何学里,胞是指高维对象中的三维或更高维度的元素。一
  • 球突千孔珊瑚球突千孔珊瑚(学名:)为千孔珊瑚科千孔珊瑚属下的一个种。
  • 奎诺糖奎诺糖(英文:Quinovose),即6-去氧葡萄糖,又名鸡纳糖、异鼠李糖,是一种化学式为C6H12O5的脱氧六碳糖。在植物中常见的是6号位磺基化的6-磺酸奎诺糖。果聚糖:菊粉 · 果聚糖β2→6
  • 伊莎贝拉·弗尔曼《孤儿》伊莎贝拉·弗尔曼(Isabelle Fuhrman,1997年2月25日-)美国女演员,她也是童星,因在电影《孤儿》(2009)中扮演艾丝特这一角色而著名。伊莎贝拉·弗尔曼1997年2月25日出生在美国
  • 扎哈兰·阿鲁什扎哈兰·阿鲁什(阿拉伯语:زهران علوش‎;1971年-2015年12月25日)是叙利亚内战中伊斯兰主义反政府武装组织“伊斯兰军”的前领导人。阿鲁什出生于大马士革农村省的杜马,父
  • 郝景芳郝景芳(1984年7月27日-),天津人,中国当代女性科幻作家。郝景芳1984年出生于天津,居住于河西区小海地。9岁时受到《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郝景芳曾就读于天津市
  • 金素月金素月(韩语:김소월,1902年9月7日-1934年12月24日),原名金廷湜(김정식),为日治时期的朝鲜诗人,曾发表诗集《杜鹃花(朝鲜语:진달래꽃)》。金素月于1902年出生于平安北道龟城市,出生不久后其
  • 保罗·米尔萨普保罗·米尔萨普(英语:Paul Millsap,1985年2月10日-),美国NBA职业篮球运动员,现效力于丹佛掘金,于大学三年级申请提前参赛,并参加于2006年NBA选秀时被犹他爵士第二轮第47顺位选中。毕
  • CSDCSD可以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