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四号

✍ dations ◷ 2025-07-04 03:52:21 #天问四号

天问四号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一项正在计划实施中的太阳系行星际探测任务,该任务的目标为发射木星系探测器,以研究木星磁层结构、木卫四大气模型、木卫四表面冰层形貌及厚度、金星—地球—木星间的太阳风结构,地外生存状态及其演变特性等,并将对外行星如天王星进行探测。

天问四号任务目前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预计在2030年前后正式开展探测。

2010年代,中国国家航天局成功完成了无人月球环绕任务(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和无人月球着陆和巡视任务(嫦娥三号),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国家航天局开始考虑在2020年代及以后进行更复杂的星际任务,将探测目标拓展至火星以及更远的行星际空间。

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间,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深空站对在木星轨道运行的朱诺号探测器进行了多次跟踪与测量,表明中国已拥有了远至地-木距离的深空测控能力。

2016年12月27日,中国政府发布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其中将“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的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列入了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中。

2018年,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兆宇表示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施四次重大行星际任务,包括火星绕落巡探测任务(后来的天问一号)、小行星采样返回和主带卫星绕飞探测任务(郑和)、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和木星系统探测任务。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宣布了行星探测工程的名称与图形标识,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在同年的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英语: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大会会议上,来自中国的学者对中国的木星系探测计划构想做了介绍,并将任务初步命名为“甘德”,以纪念这位公元前四世纪的、据说最早以肉眼观测到木卫三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在2022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与会人士在对中国未来的地外探测任务做了报告,报告内中国的木星系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四号”。

中国学术期刊《空间科学学报》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国木星系探测目标规划,其中包括:研究木星系中存在的磁场和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检查在木星大气中的成分变化,探索木卫三或木卫四的内部结构和表面特征,以及研究上述伽利略卫星周围的空间环境。而在2022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王琼表示具体科学目标仍在研究中。

根据2020年的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大会会议上的报告,这个时期中国的木星系探测任务有两个互相竞争的方案:“木星-木卫四轨道器”(JCO)和“木星系观察员”(JSO):

木星-木卫四轨道器在进入绕木卫四极地轨道之前会飞掠几颗不规则卫星。这个任务方案可能包括一个着陆器,就像嫦娥登月任务一样,将为木卫四的形成和演化提供前所未有的科学价值。木卫四是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外侧的一颗。由于来自其他卫星和木星的重力,它的内部受热较少,它可能由木星形成后所剩余的物质形成,此后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小行星撞击才能改变其表面样貌。因此,木卫四保留了早期木星系和整个太阳系的历史,具极高的科学价值。木卫四也有一个含有少量氧气的稀薄大气层,尽管它不如拥有地下海洋的木卫二和木卫三以及具活跃火山活动的木卫一那么迷人,但这增加了它的科学吸引力。木卫四也是着陆难度最低的伽利略卫星,着陆木卫四相比其他伽利略卫星所需的燃料要更少,而且它位于木星辐射带之外。这就是为什么木卫四是该任务方案的目标的原因。

木星系观察员将放弃木卫四的环绕任务,专注于探测木卫一。木星系观察员将飞掠木卫一数次,研究木星的引力如何牵引卫星以为其火山活动提供能量。木星系观察员还将研究不规则卫星的质量、密度、动力学以及化学及同位素的组成,这些独特残余物质对木星如何形成将提供新的科学价值。作为选择之一,木星系观察员可以携带一颗或几颗小卫星,对木星磁层动力学提供更多的研究。

在木星系观察员的任务结束时,探测器可能会被转移到环绕太阳-木星L1点的轨道上,在该处空间木星的引力将与太阳的引力平衡,探测器可以在该处长时间停留。从这个从未有探测器环绕过的独特空间,木星系观察员可以监测木星磁场之外的太阳风,并从远处观察木星和它的卫星。

根据2022年国际宇航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木星系探测任务的新架构更接近于先前的“木星-木卫四轨道器”方案,但有如下变化: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大会2020年大会会议上提出了该任务预计的地木转移轨道方案和时间表。根据资料,探测器将于2029年10月发射,并在6个月后于2030年4月飞掠金星,然后两次飞掠地球(第一次飞掠在2031年2月进行,第二次飞越在2033年5月进行),然后进行1次深空机动,使得探测器到达木星时的近木点高度为4000公里,轨道倾角37.9°,最后于2035年8月到达木星。在抵达木星之前,子探测器将与主探测器分离,并在飞掠木星后继续向着天王星进发,并于2046年左右飞掠天王星。

主探测器到达近木点4000公里处,通过1至2次近木点点火制动,被木星捕获为30天周期的环木大椭圆轨道,并在此轨道上开展木星探测,运行10圈,时间约300天。探测器完成对木星的观测之后,将进行2次木卫四借力和4次深空机动,最后在2038年左右进入近心点高度300公里、轨道周期17.7小时的环绕木卫四轨道。

中国木星探测器携带的科学仪器预计为四个,旨在研究有关木星系的形成及其当前的“运作”(实际选择的科学仪器取决于实际采用的任务方案。)四种科学载荷分别为:等离子体及尘埃分析仪、多波长光谱仪、地质学/冰川学/地球化学分析仪以及无线电/光学链路和无线电科学仪。

(由冰面取样系统和耐火材料热解器进行供给)

相关

  • 干燥性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又名修格连氏综合征,或者舍格伦综合征。该病的英文名称为Sjögren's syndrome(发音为/ˈʃoʊɡrənz/,又称为Mikulicz disease及Sicca syndrome,是一种长期的自身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建筑物列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建筑物列表列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未实际统治地区)建筑高度超过300米(984英尺)的建筑物,也包括设计高度超过300米的在建和拟建项目。包括:已竣工并
  • 管胞藻目管胞藻目(Chamaesiphonales),为植物之一种。该植物于植物分类表上,归于蓝藻门 (Cyanophyta)蓝藻纲 (Cyanophyceae),同纲者尚有色球藻目。
  • 罗伊·哈特斯利哈特斯利男爵罗伊·西德尼·乔治·哈特斯利,PC,FRSL(英语:Roy Sydney George Hattersley, Baron Hattersley,1932年12月28日-),英国工党政治家、作家和记者。他于1964年至1997年当选
  • HLSL2GLSLHLSL2GLSL(全称High Level Shader Language to OpenGL Shading Language,也可简写作HLSL to GLSL),是一种命令行程序操作的程序库,用作将以Direct3D9上使用高级着色器语言编写的
  • 锗烷基胂锗烷基胂(Germylarsine)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H3GeAsH2。该化合物可由锗烷和砷化氢按等摩尔比放电反应得到,或者由硅烷基胂(silylarsine)和一氯锗烷(GeH3Cl)反应得到。CaGe和Ca3
  • 塞巴斯蒂安·勒布塞巴斯蒂安·勒布(Sébastien Loeb,1974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海格纳,著名拉力赛车手,他和Daniel Elena搭档,自从2004年开始,连续9年(2004-2012)获得世界拉力锦标赛年度总冠军,目前效力
  • 摩西·纳加木图摩西·维拉尔沙米·纳加木图(英语:Moses Veerasammy Nagamootoo;1947年11月30日-),是一名圭亚那作家与政治人物,也拥有泰米尔血统。纳加木图在贝尔维塞(英语:Berbice)东部惠姆一个村庄
  • 吴德功吴德功(1850年-1924年)字汝能,号立轩,台湾彰化人,出身彰化县城总爷街。他是彰化银行的创办人之一,对于彰化地区的社会福利亦颇有贡献,曾主持过彰化育婴堂、忠义祠、节孝祠的筹建事宜
  • 夏安·海德夏安·海德(英语:Sian Heder,1977年6月23日-)是美国女编剧,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她以编剧和导演奥斯卡最佳影片《乐动心旋律》而闻名,她也夺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以及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