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隧道位于山阳本线下关-门司区段,穿越关门海峡,长约3.6公里,早于1936年动工,并于1942年及1944年分阶段通车。
此隧道亦是第一条跨越关门海峡的通道,从此来往海峡两边不需要再依赖渡轮(日语:関門連絡船),而相关渡轮最后亦在1964年停航。
为实践铁路现代化,铁道省于1910年4月首次提议兴建跨越关门海峡的通道,以接驳山阳本线与鹿儿岛本线。
翌年,两个跨越关门海峡通道的方案正式出炉:在桥梁方案中,将兴建一条908.3米长、离水面61米高的桥梁,而选址与今日的关门桥相若;而隧道方案则有两个走线,但起点及终点分别均在彦岛和门司站。
由于桥梁会限制船只通过海峡,而且成本远较隧道方案为高。因此,铁道省最后采用隧道方案。
但到了1920年代及1930年代初,由于关东大地震及大萧条,关门隧道的建设曾两度搁置。直到1934年,由于关门联络船承载力饱和,兴建关门隧道才再被提上日程,并在两年后动工。
隧道原订于1945年完工。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加强军用物资供给链,军方要求有关单位加紧施工。因此,东线提早于1942年通车,并于同年11月通电,供载客列车使用;至于西线则较原定提早一年通车。
1987年4月1日,隧道拥有权随着国铁分割民营化,由原日本国有铁道移交予JR九州。
此隧道有一大部分位于坚硬岩层内,因此施工方式以钻爆为主,而在海底部分则采用隧道钻挖机。此外,门司一方的陆上隧道亦采用沉箱技术,以及加压暗挖方式兴建。
此隧道主要分为两个标段施工,并以县界划分:山口县标段由间组承建,而福冈县标段由大林组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