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宇宙学视界
✍ dations ◷ 2025-08-02 16:52:34 #宇宙学视界
宇宙学视界是指能够接收信息的可测量距离。这种对观测的限制来源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标准模型。宇宙学视界界定了我们可观测宇宙的范围。本文将解释宇宙学上的几种不同的视界的定义。本文中所用的距离单位是千秒差距(kpc)或百万秒差距(Mpc)。粒子视界是指在某个时刻
t
=
t
0
{displaystyle t=t_{0}}
的观察者能够接收到其他地方的光信号的边界。粒子视界代表我们能够从过去获取信息的最远距离,通常这也是可观测宇宙的大小。其对应的视界半径可表示为:d
H
=
a
(
t
0
)
∫
0
t
0
c
a
(
t
)
−
1
d
t
{displaystyle d_{H}=a(t_{0})int _{0}^{t_{0}}ca(t)^{-1}mathrm {d} t}
,其中
a
(
t
)
{displaystyle a(t)}
对应于FRW度规中的尺度因子。事件视界跟粒子视界有所不同,粒子视界是指在某个指定时刻远处光子能够到达观察者的最远同移距离,而事件视界指的是某个时刻发射的光子在未来所能传播的最大同移距离,这里所说的未来时间由时空几何本身决定,值得一提的是它未必是正无穷。一般的,时刻t发出的光子对应的固有距离可表示为:d
e
(
t
)
=
a
(
t
)
∫
t
t
m
a
x
c
a
(
t
′
)
−
1
d
t
′
{displaystyle d_{e}(t)=a(t)int _{t}^{t_{max}}ca(t')^{-1}mathrm {d} t'}
,其中
t
m
a
x
{displaystyle t_{max}}
是宇宙坐标系时间轴的最大值,当宇宙一直膨胀时,它是正无穷。在宇宙学标准模型中,
d
e
(
t
0
)
<
∞
{displaystyle d_{e}(t_{0})<infty }
。所谓的哈勃视界指的是如果宇宙不膨胀的话,一个光子可以传播的距离,这个距离是
χ
=
c
t
{displaystyle chi =ct}
,
其中t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回视时间(宇宙年龄),根据弗里德曼方程,t
=
∫
0
a
H
0
Ω
γ
a
−
2
+
Ω
m
a
−
1
+
Ω
Λ
a
2
d
a
{displaystyle t=int _{0}^{a}{frac {}{H_{0}{sqrt {Omega _{gamma }a^{-2}+Omega _{m}a^{-1}+Omega _{Lambda }a^{2}}}}}mathrm {d} a}其中
H
0
{displaystyle H_{0}}
是哈勃常数,
Ω
γ
{displaystyle Omega _{gamma }}
,
Ω
m
{displaystyle Omega _{m}}
,
Ω
Λ
{displaystyle Omega _{Lambda }}
是密度参数,分别对应辐射,物质,暗能量的相对能量密度。
今天,大概的,χ
0
≈
c
H
0
{displaystyle chi _{0}approx {frac {c}{H_{0}}}}
,算得哈勃视界半径约为4.2Gpc。注意,这个尺度不是真正物理的尺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通常我们用这个名词表示宇宙的半径。在一个正在加速膨胀的宇宙中,事件在未来无穷远(
t
→
∞
{displaystyle tto infty }
)将不可能被观测到,这是因为在比如指数膨胀的德西特时空中,事件信号将会被红移到无线长的波长,直至不可探测到。若以今天的固有距离来衡量,这给出了可以接收信号的最远距离的一个上限。更确切的说,选定参考系中同一时刻不同空间位置发生的某些事件将永远不可能被我们观测到,即使我们可以观测到过去同一空间位置的事件的信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一直接收到此地事件发出的信号,但是无论多长时间,我们也不可能接受到那个空间位置事件发生的信号。实际上,从那个空间位置发出的信号的能量将会越来越弱,频率也会越来越低,也就是说不可观测到。在一个暗能量主导的加速膨胀的宇宙中,尺度因子指数增长,在Kapteyn宇宙中被引力所束缚的银河系最终也将变得不可观测。
相关
- 第一公民第一公民,译自于拉丁语的“Princeps”——该字源自于“Princeps Senatus,元老院首席议员”,中文通常译为第一公民。这原本是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元老院的荣誉职衔,后经屋大维所创建
-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英语:Chem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可用ΔrGm=ΣνΑμΑ=0判断,μA是反
- 富兰克林·史达富兰克林·斯塔尔(Franklin William Stahl,1929年10月8日-)是一位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与马修·梅塞尔森(Matthew Meselson)合作进行梅瑟生-史达实验,确认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质。
- 黄 如黄如(1969年11月-),生于江苏南京,籍贯福建南安,中国微电子器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9年生于江苏南京,籍贯福建南安,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1994年获得东南大
- 造父变星造父变星(Cepheid,发音: /ˈsɛfiːɪd/或/ˈsiːfiːɪd/)的成员是一种非常明亮的变星,其变光的光度和脉动周期有着非常强的直接关联性。造父变星是建立银河和河外星系距离标尺
- 乔治·比德尔·艾里乔治·比德尔·艾里爵士,FRS(英文:Sir George Biddell Airy,1801年7月27日-1892年1月2日 ),英格兰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于1835年至1881年之间担任皇家天文学家。他许多的贡献包括在行星
- 轰炸机轰炸机,系一种从高空对地面、水面或水下目标投掷航空炸弹用的军用飞机。世界上第一款具备上述特征的轰炸机是1915年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生产的伊利亚·慕罗梅茨-V型。
- 十二羟基环己烷十二羟基环己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6(OH)12。它是一种以环己烷为骨架,外加六重偕二元醇的分子,它更可被视为环己六酮的六重水合物。
- 大树区大树区(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Tuā-
- 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客家委员会(简称客委会)为中华民国有关客家族群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成立于2001年6月,其目标是复兴台湾日渐流失的客家文化,延续客家传统文化命脉,并打造台湾成为一个尊重多元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