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迹岩是位于台湾台北市文山区溪子口山(或称景美山)的一块大岩石,传说吕洞宾曾在此留下足迹,信众并在岩下建有一吕洞宾庙,附近有世新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仙迹岩亦称溪子口山,仙迹岩拥有一颗一等卫星控制点。
在海拔100米左右木造凉亭处有仙迹岩解说牌及巨大裸岩,裸岩上即是仙迹的位置,爬上去可看见岩上有似人脚印的凹洞。
关于脚印的传说有各种版本,下为其中之一:“古时在今公馆地区有一蟾蜍怪,常危害百姓,吕洞宾下凡并在此岩石上和蟾蜍怪斗法。吕洞宾一用劲,力道太深以致留下脚印。蟾蜍怪被降服后变成岩石,就是今天蟾蜍山的位置。”
台湾传闻中不可踏入的情侣禁地:因仙岩庙主祀神,为被封成“分手之神”八仙中的纯阳始祖吕洞宾,相传他曾经追求八仙中的何仙姑不成,只要看到情侣就会嫉妒将他们拆散。故情侣总是敬而远之,所以登山参拜者,也多数为邻近老辈或已婚居民,此外来游客则较少登山参拜。
仙迹岩最高点只有海拔144米, 但有一个二等三角点(No.1403),代表其视野非常好.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台北101. 吸引非常多人来山头拍照.
台湾光复前后,景美地区景美街一带,因传染病致乡民伤亡甚多,当地士绅 将吕仙祖神像请到该地区救灾,传染病渐息,乡民为感念其恩泽,将吕仙祖神像 尊至景美山严穴中。 供奉。 1945年有位牧童在庙址山巅巨石上发现一清晰可见的“足印”;又前台北县 献委员会编纂之台北县志中记载:“位于景美溪后山巅,海拔一百四十余米 有大石生纹,长三时有奇,状若足迹,乡人奇其事,因曰:仙迹岩”。1946年地方人士筹组“景美风景区古迹保存建设委员会”,公推地方名人,大儒,台湾著名文化宿者林佛国先生担任第一届主任委员,林黄钟、林金水分别担了 第二、三届主委,积极筹建 庙,于1952年8月24日(农历)正殿初建完成 - 1959年10月首次增建完竣,是时并扩建登山步道,整修环境,遍植花木等。 1959年11月1日订名为“仙迹岩”,由谢木海先生担任第四届主委,并 刘土水先掌管财务,刘郁华女士担任行政事务工作;任内创建仙迹岩图书馆,增 设休憩活动场所发放食米济贫,成立仙迹岩诵经团,整建环境等工作,庙务蒸蒸 日上。 1985年因当时信众日渐增加,庙庭空间狭窄,每逢祭典空间不敷使用,故由 许炳南先生等组“台北市景美区风景区古迹保存委员会仙迹岩事处”,筹募善款 向下扩建地藏王菩萨层地下一、二层庙基,并规划设置禅房,活动空间,且在景兴路263巷兴建牌楼,拓建登山步道及护栏,辟建休憩凉亭,增建公厕,从山下接引 自来水至本庙等公共设施,完成现有规模。 1998年至2014年间由谢茂雄先生,许培国先生,许新荣先生。刘树春先生 担任第六、七、八、九届管委会主委,其任内筹措财源整修正殿屋顶防局,电力设施、结构补强、屋顶加装铝锌琉璃铜瓦 通道增设采光罩,并设置太岁殿等工程。 2014年为顺利扩展庙务,将仅以管理庙务之委员会,改变扩展以社会慈善服务为导向之公益团体,是年8月18日设立“台北市仙迹岩慈善会”,并由刘树春先生担任第一届会长。 2019年6月刘双全先生由票选接任第二届会长,同年7月变更名称为“台北市仙迹岩慈善会”,嗣于2019年8月18日经法院公证登记为法人团体,名称登记 为“社团法人台北市仙迹严慈善会”。刘会长接任后,仍赓续前贤理念积极推动庙务,并扩大社会参与,抛砖引玉捐赠新台币壹仟贰百万元,价购本庙所座落土地庙产,规划整修地藏王菩萨殿左右两侧封存一甲子的闲置空间,作为文衡、文昌、 财神殿及藏经阁等使用,并整修原图书馆及地下一、二层等低度利用空间,作为 艺文、休憩、开会及运动场所使用。 仙迹岩属于各位信众所有,感谢在大家共同努力建设,维护,经营下,使庙号 焕然一新,嗣后祈望再宣扬孚佑帝君乐善好施精神,扩大社会服务屠而工作,以落实吕祖纯阳仙公理念。
而由于台湾早期需要相思树制作木炭,因此过去仙迹岩上布满了人工种植的相思树,而今仙迹岩上已不再是如此的单一植物景观,如蕨类植物、藤本植物和漆树等多类型的植物都可在此看到。
动物方面,蛙类有保育类动物翡翠树蛙、台北树蛙,其中台北树蛙数量颇多,冬天时候蛙声在世新校内四起。鸟类如树鹊、红嘴黑鹎、领角鸮、绿绣眼、台湾蓝鹊。哺乳类如赤腹松鼠,昆虫类有锹形虫、独角仙,另外秋冬之际野狗多,请注意安全。春夏时蝴蝶种类亦多。
步道全程八公里,走完需三小时,然而登山口达13个之多,因此也可分段走完,适合亲子级的亲山步道。
登山口一览表:
坐标:24°59′33.4″N 121°32′54.7″E / 24.992611°N 121.548528°E / 24.992611; 121.54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