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茱萸

✍ dations ◷ 2025-09-09 20:32:14 #中药,调味料,芸香科

食茱萸(学名:),通称茱萸,别名红刺楤、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踏、“樧”、“艾子”,中国植物志则称以椿叶花椒,是中华文化所说的“茱萸”物种之一。

食茱萸为芸香科落叶乔木,具有特殊香味。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小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果实于秋季成熟,为蓇葖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

食茱萸是药食兼用的本草。

《礼记》中称食茱萸为“藙”,训诂书《广雅》又称为“樾椒”,《本草拾遗》称它为“�子”。四川先民称它为“艾子”。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蒟蒻茱萸……众献而储。”

果实作药用,有温中、燥湿、杀虫、止痛的功效。

食茱萸是能发出香辛气味的重要调味品。食茱萸古来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以四川食物为例,历史上有以下用法:或者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作牛羊猪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实作羹臛的调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进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让位于辣椒了。

相关

  • 联邦紧急救援署联邦紧急救援署(英语:Federal Emergency Relief Administration,缩写为FERA)的前身是由胡佛总统在1932年创建的紧急救援署(Emergency Relief Administration,ERA)。1933年5月,国会通
  • 互补分布在语言学中,当两个语言成分(辅音、元音、词素等)不能在同一个环境中出现,即处于互补分布。当两个以上的语音成分处于互补分布时,这两种成分一般可以视为同一个音位的条件变体。但
  • Amadori重排反应阿马道里重排(英语:Amadori rearrangement)为N-取代的醛糖胺转变成1-氨基-1-去氧-2-酮糖的同分异构反应。见于糖类与氨基间的美拉德反应、糖类与苯肼的反应以及蝶啶的生物合成
  • 奥马尔·邦戈哈吉·奥马尔·邦戈(el Hadj Omar Bongo,1935年12月30日-2009年6月8日),非洲国家加蓬终身总统,从1967年起担任总统直至去世。邦戈1935年12月30日出生于法属赤道非洲小城Lewai(现改
  • 乔庭桂乔庭桂,字肖寰,号芳一,晚号拙守山人,山西解州人。清初官员。乔庭桂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十七年,甲申之变、清兵入关,仕清。顺治三年(1646年),补选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散馆授
  • 苏锡菜苏锡菜发源于中国江苏省的苏州地区,流行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苏菜的派系之一。苏锡菜在民间有时又被细分为苏帮菜和无锡菜,但由于这两个菜系的风味和烹饪
  • 北德平原北德平原(德语:Norddeutsches Tiefland),又称中欧平原,位于波兰和德国北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南接中欧山地,西起莱茵河口,东至波兰东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总面积
  • 让·西贝柳斯让·西贝柳斯(瑞典语: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出生名约翰·尤利乌斯·克里斯蒂安·西贝柳斯(瑞典语: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芬兰作曲家,民族主义音乐和
  • 拜物教拜物教(fetishism)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拜物教的人们以为某种人造物品有超自然能力,继而把它当作神来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
  • 应用及环境微生物学《应用及环境微生物学》(,简称AEM)为美国微生物学会所发行的双周科学期刊,具同侪审查机制。本刊物创始于1953年,原名《应用微生物学》(),1975年改为今名。本期刊属于延迟开放获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