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路

✍ dations ◷ 2024-12-22 20:22:23 #基隆路
基隆路,为台湾台北市东侧的南北向主干道之一,由于连接数条市区干道及快速道路(如北端环东大道及堤顶大道;中段台5线(忠孝东路)、信义路、辛亥路的国道三甲、台9线(罗斯福路)及南端的福和桥),属于环东快速道路一部分,因此车流量大,加上路幅不若其他主干道宽敞,并且是台北都会区西岸通勤人口行走的主要干道之一,使其沿线成为台北市中心恶名昭彰的交通瓶颈:p208。(由北至南)这一条路初辟于清领时期,为锡口(今松山)、兴雅、三张犁、六张犁的连络小径,原始路名不详,路基仅至今日的和平东路:p207。到了日治时期,日本人为了因应太平洋战争而在1942年将兴雅(今一段)的小路拓宽为40米宽战备道路并作为飞机临时跑道:p20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此路衔接中正路(今八德路),为通往基隆的捷径,政府于1947年遂正式将其定名为基隆路。1950年,政府设四四西村于基隆路上,以供尉校级以上的军官居住。1954年,在基隆路旧线(今舟山路,已变更为国立台湾大学校内道路)之东新筑了和平东路至罗斯福路的道路。1959年基隆路中段取直,今二段的旧路更名为嘉兴街:p207。1971年,有两项重大的交通工程分别于基隆路南北两端进行:第一,南端为了配合福和桥的兴建,而将基隆路延伸至桥头、全线拓宽为柏油路面并重新分段,昔日的基隆路南段(国立台湾大学校区内路段)于1973年新路通车后更名为舟山路,此后更兴建基隆路高架道路,于1994年2月4日通车;第二,为解决北端因纵贯铁路横阻而造成的严重交通壅塞问题而开工兴建正气桥,其于1974年底通车:p207。1980年信义计划区开始开发,此时基隆路两侧划定为综合型次商业区,以纾解中心商业区的拥挤,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老旧眷村也随着经济环境改善而改建,例如1983年落成的忠驼国宅(原四四西村):p207。1988年,基隆路高架道路福和桥—长兴街路段通车,1994年起又进一步通至和平东路以南的北端终点:p64。1997年:p207,基隆路车行地下道的通车解决了其与忠孝东路及仁爱路间的交通瓶颈:p64。1999年,为了配合基隆河整治、市民大道的通车及麦帅二桥、环东大道的兴建而将正气桥改建为高架段,其于2001年通车,全长1.19公里:p69,此交通工程促使台北市区与联外快速道路网成型。2002年3月,当初为了正气桥改建高架段而拆除的松山高中前人行天桥,在新桥通车后重新建造完成,并搭配有电扶梯,为全台首座的电扶梯人行天桥:pp 207-208。基隆路共分四段(由北至南)(由北至南)

相关

  • 血管舒张血管舒张是指在血管壁的平滑肌松弛下,令体内血管扩阔的情况。由于空间增大让血液流过,这会降低了血压。它的相反过程称为血管收缩。血管舒张可以自然产生或经由血管舒张剂引起
  • 中大西洋地区中大西洋州份(英语:Mid-Atlantic), 通常是指美国境内的在新英格兰和美国南大西洋地区之间的地区。根据不同来源,有不同的定义,它一般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特拉华
  • 科穆宁王朝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
  • 脓疡脓疡(拉丁语:abscessus; 德语:Abszess; 法语:Abcès; 英语:Abscess)又称作脓疮、脓肿。指的是在身体组织中蓄积的脓。接近体表的脓疡会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触诊病灶时感觉其内
  • 性暴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性暴力是指施暴者透过暴力或胁迫等强迫手段,企图强迫他人跟自身发生任何形式的性关系、性骚扰、性暗示、贩运等行为。这些行为不论受害者跟施暴者的关系
  • 单位换算单位换算是指通过乘以换算系数实现不同计量单位间的等量换算。单位换算过程与用户具体情况和预期目的相关。可能受法令、合同、技术规格或其它出版物技术标准的限制。工程判
  • 极高频极高频(英语:Extremely high frequency, EHF)是指波长短于超高频(SHF)的电磁波,波长由1mm到10mm,又称毫米波。毫米波所对应的频率范围是30~300GHz。主要应用于气象雷达、空间通信
  • 铁矿石铁矿石是一种含铁不少于15%的沉积岩,可以为直接沉积,也可为化学交代而产生。这一术语习惯用来描述前寒武纪之后的条带、非条带、非黏土沉积岩。前寒武纪的铁建造(iron formatio
  • 贝塞斯达贝塞斯达(Bethesda)是位于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一个未成建制的自然聚居区,人口55,277(2000年),其中白人占85.86%、亚裔美国人占7.92%、非裔美国人占2.67%。华盛顿地铁红线在此
  • 乔治·基斯佳科夫斯基乔治·基斯佳科夫斯基(英语:George Kistiakowsky,1900年11月18日-1982年12月7日)是哈佛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乌克兰裔,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在国防部科研委员会中负责爆炸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