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外人工受精
✍ dations ◷ 2025-07-17 22:09:09 #体外人工受精
体外人工受孕(英语:In vitro fertilization,缩写IVF;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是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在人为操作下进行体外受精,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回母体内,整个过程真正在试管内的时间只有 2-6 天而已。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在体外将胚胎培养至足月。利用体外受精技术生产出来的婴儿称为试管婴儿(Test tube baby)。1963年代,罗伯特·爱德华兹在英国剑桥大学任职期间,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1988年去世)共同研发体外人工受精技术。爱德华兹也由于该技术的发明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1978年7月25日,全世界第一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诞生。由于生殖科技的日新月异,如新式排卵针的诞生,超级排卵方式的改良,经阴道超音波取卵的使用,体外受精技术的重大突破,体外培养技术的改进,以及胚胎植入方式的改变等等,各项技术已日趋成熟,使得试管婴儿技术已成为所有不孕症夫妇求子的其中一种最受欢迎的辅助方式了。其步骤为:诱导排卵→取卵→胚胎植入→14天后验孕→怀孕。假如男方精子数量过少及/或女方的输卵管有堵塞的情况,可考虑进行IVF。进行IVF时,医生会从女方的卵巢取出成熟的卵子,与男方的精子于实验室混合,进行受精,再将胚胎放进女方的子宫腔内。如男方精液样本中精子数目过少或女方的输卵管堵塞,医生可能会为病人进行ICSI。与IVF治疗非常相似,医生会从女方的卵巢取出成熟的卵子,同时,男方需要提供精液样本。医生会对精子进行评估,然后挑选精子进行ICSI。ICSI于实验室内进行,由胚胎专家将单个精子直接注射入卵子内,待进行受精并发育成胚胎,再放进女方的子宫腔内。在进行各种辅助生育技术的中,医生可能会为病人处方辅助生育药物,以刺激多个卵子发育,提高受孕机会。试管婴儿并非万能的,它只是目前能提供难孕夫妻最科学也最快速达成目的的一种辅助生殖科技。许多从前束手无策的问题,如输卵管阻塞,男性不孕症等,目前则大多可借此一崭新的辅助生殖科技来达到怀孕的目的。据美国国家疾病管制局(CDC)统计,1997年全美国试管婴儿的平均怀孕率约 35%,台湾的统计数据也差不多,但有少数生殖中心的怀孕率可达 50-60%。试管婴儿一旦怀孕,多胞胎几率约 25-30% 左右,子宫外孕几率约 5%,流产率约 20-25%,所以如果扣除子宫外孕及流产率,做一次试管婴儿大约每十对夫妇有三个可以成功地抱小孩回家。对某些夫妻而言,不做试管婴儿根本就不可能怀孕,在以色列曾有一对夫妇前后总共做了八次试管婴儿才怀孕。目前全世界已经诞生的试管婴儿应有接近百万个,据统计其先天性异常比率并无特别高,约与一般自然怀孕之几率相当,大约是 2-4% 。以目前的技术,除了极少部分人可能在胚胎植入后约一周左右会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症候群外(暂时性的腹胀,少尿,口渴,腹水等症状),几乎无任何副作用。但通常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症候群这些人的怀孕率特别高(据统计如果有中等程度之过度刺激症候群出现者,其怀孕率可达 86%),而其不舒服的症状约二周就会自然消失。不同的病因、不同的打针方式、不同的排卵针、不同的培养方式及植入方式都会造成费用方面的差异。当然如果胚胎还有作一些额外的加工处理(如显微受精术、辅助孵化术等等)一般要额外收费。医学导航: 产科生理/发育/薄膜(英语:Template:Extraembryonic and fetal membranes)病理/条件源/母体传递(英语:Template:Diseases of maternal transmission), 齐名(英语:Template:Eponymous medical signs for obstetrics)手术(英语:Template:Obstetrical procedures), 药物(2A(英语:Template:Oxytocics)/G2C)医学导航: 产科生理/发育/薄膜(英语:Template:Extraembryonic and fetal membranes)病理/条件源/母体传递(英语:Template:Diseases of maternal transmission), 齐名(英语:Template:Eponymous medical signs for obstetrics)手术(英语:Template:Obstetrical procedures), 药物(2A(英语:Template:Oxytocics)/G2C)
相关
- 双链DNA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英语:DNA virus),又称D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DNA。一般为正链DNA病毒。医学导航: 病毒病病毒(蛋白质)/分类cutn/syst (hppv/艾滋病, 流感/疱疹/人畜共患)/人名体
- 小村寿太郎小村寿太郎(1855年10月26日-1911年11月26日)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外交官。曾任外务大臣。安政2年(1855年)9月16日,日向国饫肥藩(宫崎县日南市)出生。明治3年(1870年),大学南校(东京大学前身)
- 核溶解核溶解(英语:Karyolysis)是因去氧核糖核酸酶活性导致垂死细胞染色质物质的完全溶解。核溶解后细胞被伊红均匀的染色。经常在核破裂之后发生。主要是坏死的结果。细胞凋亡时核破
- 林修二林修二(1914年-1944年6月5日),汉名林永修,另一笔名南山修。出生于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南厅蔴豆支厅(今台南市麻豆区)。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英文科毕业。风车诗社同人。大学时期受到西胁顺
- 脂酶脂酶,是一种催化脂类的酯键水解反应的水溶性酶。因此,脂酶是酯酶下的一个亚类。脂酶存在于基本上所有的生物体中,它在对脂类(如甘油三酸酯、脂肪、油等)的消化、运输和剪切中发挥
- 嬗变核嬗变是一种化学元素转化成另外一种元素,或一种化学元素的某种同位素转化为另一种同位素的过程。能够引发核嬗变的核反应包括一个或多个粒子(如质子、中子以及原子核)与原子核
- 心像表象(心理图像),在大多数情况下,类似感知某些物体、事件、场景,不过对感官而言,感知对象实际上并不存在。 有些时候,尤其是在入眠期(英语:Hypnagogia)和半醒(半意识)(英语:Hypnopom
- 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ubsp. thermophilus (Orla-Jensen, 1919) Farrow et Collins 1984嗜热链球菌(拉丁学名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同型发酵(homo
- Q30–Q34ICD-10 第十七章: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为ICD规定的各类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07 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Q10-Q18 眼、耳、面和颈部先天性畸形Q20-Q28 循环系统
- 蟾毒色胺蟾毒色胺(bufotenin、5-HO-DMT、bufotenine)是一种与血清素相关的色胺类物质,是存在于某些蟾蜍皮肤(得名于蟾蜍属)、蘑菇、高等植物和哺乳动物中的生物碱,结构与二甲基色胺、脱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