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地幔
✍ dations ◷ 2025-08-13 06:23:30 #上地幔
地幔(德语:Erdmantel;英语:mantle;法语:manteau;原于拉丁语:mantellum,意为斗篷),台湾称作地函,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和地壳以莫氏不连续面为界,和地核间则以古氏不连续面为界。厚度约2900公里。化学成分主要是含铁、镁的硅酸盐,平均密度是3.3–5.5 g/cm3。地幔含石榴子石、辉石、橄榄石及其他类型的岩石。占地球体积的83%,总质量的68%。由于P波及S波皆可通过地幔,故推测地幔主要为固体构成。地幔可分成上部地幔、过渡带及下部地幔。上部地幔约为地壳以下至深度400公里处,包含部分岩石圈及软流圈,岩石圈部分厚约100公里。古登堡认为上部地幔有一激波低速带(low-velocity zone, LVZ),此带的P波及S波的波速皆越深越慢,其顶端约在地面以下70至100公里,底部则约200至250公里深处,激波低速带的上方为岩石圈,此带相当于软流圈。P波及S波的波速减慢表示岩石的刚性降低,岩石部分融熔为较具有塑性的岩石,可能是岩浆出现或是有极热的岩石存在。于低速带以下的波速又会开始增加。上部地幔的组成方式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由双辉橄榄岩所组成,矿物以辉石及橄榄石为主,并含有少量尖晶石及石榴子石,相当于澳洲地球内部学家泰德‧林伍德(英语:Ted Ringwood)所创立的玄橄岩成分,为玄武岩及橄榄岩以1:3所组成的结合体。另一说为由榴辉石所组成,含有约等量的石榴子石及辉石。过渡带顶部约地表以下360至400公里,底部约深650至700公里处,P波及S波的波速在此带突然增加,此带也是最深震源所存在之处。此带的形成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无关,而是和结晶构造或相的变化有关。于过渡带的下部因压力增加使橄榄石分解为密度较大的简单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硅、氧化镁等,但详细的矿物组成仍在研究中。此处的矿物因高压而变得较有弹性,密度加大,进而增加了波速。下部地幔为地表下700至2900公里深处,其下方即为地核。越往深处波速缓慢增加,是因压力增大所造成,岩石的化学成分及岩相则少有变化。主要组成成分可能为密度高的硅酸盐或硅、镁的氧化物(氧化镁、氧化硅),氧化铁占约10至12%,另含有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铝及氧化钠等。
相关
- β详见细菌分类表β-变形菌网(学名:Betaproteobacteria)是变形菌门中的一纲,与γ-变形菌关系最近。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 溶酶体溶酶体(英语:lysosome),又称溶体、溶小体,存在于细胞(多存在于动物细胞中,植物细胞内不常见)中,属于细胞的内膜系统,由高尔基氏复合体产生,是单层膜的囊状细胞器,内部含有数十种从高尔基
- 东晋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国朝代,乃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晋怀帝与晋愍帝先后被俘杀,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
- 巨藻见内文巨藻科(学名:Lessoniaceae)是属于褐藻纲海带目下的一个科。
- 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外膜(英语: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缩写为“OMM”)是位于线粒体最外围的一层全封闭的单位膜,是该细胞器的界膜。线粒体外膜厚度约为6-7nm,较线粒体内膜平整光滑。线粒
- Cu铜(原子质量单位:63.546(3))共有36个同位素,其中有2个是稳定的。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肖恩·埃利奥特肖恩·迈克尔·埃利奥特(英语:Sean Michael Elliott,1968年2月2日-)是美国NBA联盟前职业篮球运动员。他在1989年的NBA选秀中第1轮第3顺位被圣安东尼奥马刺选中。2 杰克逊 | 6 约
- 水通道蛋白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内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就像是“细胞的泵”一样。水通道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多能性细胞潜能(Cell potency)是指一个细胞可以分化为其他种细胞的能力。一般来说,一种细胞可以分化成越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就可以认为这种细胞的细胞潜能越大。细胞潜能从大到小可以
- 老大的幸福《老大的幸福》(英文:Brothers' Happiness)是一部中国大陆电视剧。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和华视影视(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出品,江苏天地纵横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发行、拍摄。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