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 dations ◷ 2025-07-18 18:54:20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国朝代,乃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晋怀帝与晋愍帝先后被俘杀,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与先前三国时期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此外,东晋又仿蜀汉称东汉为中汉,称西晋为中朝;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因江东被晋人视为东方,因而司马睿之后的晋朝被刘宋称作东晋。同时北方有多个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并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的吴姓。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司马氏实际上成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卢之乱等。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晋元帝及世家大族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376年,前秦苻坚灭掉代国,统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后苻坚开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约八十七万兵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后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统一的北方再次分裂为多国。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刘宋,开启南北朝时代,东晋亡。巴蜀所属政权变更史系列条目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而原先北方忠于晋朝的势力也很快败亡或自行建立独立政权。自西晋末年刘渊建汉赵以来,南匈奴、羯、白奴、丁零、铁弗、卢水胡、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九大石胡、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姜、夫余、乌桓、高句丽,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带先后建立六十二个割据政权,连同汉族所建立的政权,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希望能够收复北方的国土。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祖逖于321年忧愤而死,曾收复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领。继祖逖之后,又有桓温于354年、356年及369年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复洛阳,他屡次请求朝廷把都城迁回洛阳,但遭到大族的反对,东晋君臣又怕他权势太大,难以控制,因而无法实现。其后刘裕北伐亦曾收复洛阳和长安。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大修政教,富国强兵。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五胡所据之华北大部分地区。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胡人无暇南侵。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东晋的宗室和士族,经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以致盗贼四起。淝水之战后,南方人民暂获安定,但政治混乱和贪污腐败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东晋大臣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东晋的统治。但刘裕自己有夺位的野心,终于在420年,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至此正式灭亡。东晋偏安江南,士族掌权,国君权力旁落,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并无单一世族能将司马氏取而代之,这是政治上特点。但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而绘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东晋虽非中国史上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印度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338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佛教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东晋也是中国清谈盛行的时代。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

相关

  • 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性醛固酮增多症糖皮质类固醇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 remediable aldosteronism,GRA),又名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dexamethasone-suppressible hyperaldosteronism,DSH)或ACTH
  • Memento moriMemento mori(拉丁语词组,意思为“勿忘你终有一死”)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对必死性之反思的理论及实践,尤其是作为一种思索尘世之虚幻和一切物质与和世俗工作之短暂的方式。它经常
  • 手指手指是人或一些灵长类动物(例如猿)的手上的指头。人的手指虽然非常灵活,但也非常纤细,原因是因为活动手指的肌肉不位于手指内,而位于下臂,这些肌肉通过长的腱来指导手指的运动。有
  • 多孢囊霉目见内文多样孢囊霉目(学名:Diversisporales)是球囊菌纲下的一个丛枝菌根菌的目。该目下物种通常在地面土壤以下生长,大部分会带有囊泡或者辅助细胞(英语:Auxiliary cell)来储存能量
  • 世界世界一词在现代社会意为对所有事物的代称。原本是佛教概念,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梵语:lokadhātu),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世界”在现代是人
  • 本体论本体论(英语:Ontology),又译存在论、存有论,是形而上学的基本分支,本体论主要探讨存有本身,即一切现实事物的基本特征。有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学派认为:任何一个名词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存
  •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Oxaloacetic acid, OAA, 或称草乙酸,oxalacetic acid)是一种结晶有机化合物,化学式:HO2CC(O)CH2CO2H。其共轭碱为生物体内许多代谢常见的中间物。参与糖质新生、尿素循
  • C-Mycn/an/an/an/an/an/an/an/an/an/aC-Myc或Myc是编码转录因子的调节基因。这一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细胞核内被磷酸化,有多种功能:在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凋亡和细胞转化中发挥作用。My
  • 终端细支气管小支气管是空气由鼻或口到肺的肺气泡之间的通道,而分支下层不再包含软骨或腺体。小支气管是支气管的分支。小支气管具有微丝血管。Template:Lower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
  • 疑问代词疑问词(Interrogative pronoun/Interrogative word、疑问词)是词性的一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冠词等,在疑问句中,用来代替说话者在句子中想要询问的东西。例如谁、哪个、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