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洛德(英语:Winston Lord,1937年8月1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于1977年-1985年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1985年-1989年初任美国驻华大使。1993年-1997年任美国助理国务卿。
出生于纽约州纽约市,温斯顿·洛德是家中的第三子。其父亲Oswald Bates Lord(1903–1986)是当时纺织工业的知名人士。其母亲Mary Pillsbury Lord(出身于食品加工业Pillsbury家族)(1904–1978)曾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会代表,美国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代表,并曾获得国际救援委员会自由奖。
1959年洛德以极优等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1960年以班级第一的成绩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关系学院(英语: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获得学士学位。1964年温斯顿·洛德娶华裔同学包柏漪为妻。包柏漪后来成为一位知名作家以及人权活动人士。
洛德是1970年代重建中美外交关系的关键人物之一。1969年-1973年,洛德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名计划员,任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洛德是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的随行人员,也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代表团成员之一,并在1975年随福特总统一道访华。洛德1973年-1975年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以及首席对华政策顾问。1985年-1989年里根任职总统期间洛德担任美国驻华大使。
除了政府公职之外,洛德也在许多外交有关的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非盈利机构担任职务。他曾担任国际救援委员会联合主席,目前担任美国北韩人权委员会委员。
洛德和妻子有两个子女,Elizabeth Pillsbury Lord 和 Winston Bao Lord。
顾盛(1843-1844) → 义华业(英语:Alexander Hill Everett)(1845-1847) → 德威士(英语:John Wesley Davis)(1848-1850) → 马沙利(1852-1854) → 麦莲(1853-1854) → 伯驾(1855-1857)
列卫廉(英语:William Bradford Reed)(1857-1858) → 华若翰(1858-1860) → 蒲安臣(1861-1867) → 劳文罗斯(1868-1869) → 镂斐迪(1869-1873) → 艾忭敏(1874-1875) → 熙华德(1876-1880) → 安吉利(英语:James Burrill Angell)(1880-1881) → 杨约翰(1882-1885) → 田贝(1885-1898) → 康格(英语:Edwin H. Conger)(1898-1905) → 柔克义(1905-1909) → 嘉乐恒(英语:William J. Calhoun)(1909-1913)
芮恩施(1913-1919) → 克莱恩(英语:Charles Richard Crane)(1920-1921) → 舒尔曼(1921-1925) → 马慕瑞(1925-1929) → 詹森(1929-1934)
詹森(1935-1941) → 高思(1941-1944) → 赫尔利(1944-1945) → 司徒雷登(1946-1949)
蓝钦(1953-1957) → 庄莱德(1958-1962) → 柯尔克(1962-1963) → 赖特(英语:Jerauld Wright)(1963-1965) → 马康卫(1966-1974) → 安克志(1974-1979)
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伍德科克(1979-1981) → 恒安石(1981-1985) → 洛德(1985-1989) → 李洁明(1989-1991) → 芮效俭(1991-1995) → 尚慕杰(1995-1999) → 普理赫(1999-2001) → 雷德(2001-2009) → 洪博培(2009-2011) → 骆家辉(2011-2014) → 博卡斯(2014-2017) → 布兰斯塔德(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