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性偏好

✍ dations ◷ 2025-04-12 12:20:23 #消费者理论,公共政策研究

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经济学术语,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这个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

这个理论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是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虽然功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显示性偏好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显示性偏好理论就能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

假设某甲有两个消费选择:买两个苹果和三条香蕉,买二条香蕉和三个苹果。如果两个选择的费用一样,而他选了前者,那就表示某甲喜欢前者多于后者。然后,这显示前者永远都较后者受欢迎。如果该消费者买后者,就一定是他负担不起买前者的费用。

理论进一步显示,偏好是带有传递关系的。如果我们有A、B、C到Z多个选择,而偏好A多于B、B多于C,如此类推。那结论就显示出,我们对A的偏好多于C,一直数下去,多于Z。有了这套理论,经济学家就可以规划与消费者理论的模组一致的无差异曲线。

Nicholson, W. (2005) , Thomson, Southwestern.

相关

  • 男子单打比赛卫冕冠军是纳达尔。男单决赛中,德约科维奇经过四盘鏖战击败卫冕冠军纳达尔,获得个人第一个美网男单冠军。
  • 4/44/4 可以指:
  • 昔兰尼加酋长国昔兰尼加酋长国,又称昔兰尼加公国,是由英国支持的利比亚人伊德里斯一世在1949年3月1日于利比亚西部成立的酋长国,是利比亚王国的前身。赛义德·伊德里斯在班加西的“国会”上
  • 噪点图像噪声(image noise)是图像中一种亮度或颜色信息的随机变化(被拍摄物体本身并没有),通常是电子噪声的表现。它一般是由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的传感器和电路产生的,也可能是受胶片
  • 环辛二烯甲醇铱二聚体环辛二烯甲醇铱二聚体是一种有机铱化合物(英语:organoiridium compound),化学式为Ir2(OCH3)2(C8H12)2。它是黄色固体,可溶于有机溶剂。它是其它铱配合物的前驱体,由其所得的一部分
  • 达尔通格阿恩杰达尔通格阿恩杰(Daltonganj),是印度贾坎德邦Palamu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71307(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71307人,其中男性37920人,女性33387人;0—6岁人口8938人,其中男4655人,女4283
  • 卡鲁马塔姆帕蒂卡鲁马塔姆帕蒂(Karumathampatti),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Coimbatore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26162(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26162人,其中男性13473人,女性12689人;0—6岁人口2613人,其中
  • 张燕 (东汉)张燕(?-?),本姓褚(一说堵),外号“飞燕”,常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东汉末年黑山贼首领。张燕常年集结大批从众,在河北诸郡占山为王,成为朝廷与军阀的大患,不过最终率众投靠统一北方的曹操
  • 哈洛与茂德哈洛与茂德()是1971年的一部美国电影。导演是哈尔·阿什比。电影讲述了一位热衷表演自杀的少年和一位79岁的老妇的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在1997年被收入国家电影登记部,并且
  • 吾乡-朱加猜想数论中与伯努利数 B k {\displaystyle B_{k}} 有关的的吾乡—朱加猜想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