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 dations ◷ 2025-07-19 07:45:28 #佛性
佛性(梵语: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大乘佛教术语,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为如来藏学派的学说之一。传入中国后,成为涅槃宗中心教义,也影响到汉传佛教各宗教,如地论宗、天台宗、禅宗等,成为汉传佛教中很重要的教义。佛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后来也被如来藏学派的各经典所使用。《大般涅槃经》的梵文原本已失传,其他经典的梵文原典也有缺失。现代学者经过梵文、藏文与汉译本比较,发现汉语中的佛性,可能对应到多个梵文单字。如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Buddha-dhātu,tathagata-dhatu,dhatu,gotra,tathagata-gotra,buddha-garbha及tathagata-garbha等单字皆被译为佛性,但是这几个单字也被译为如来藏、如来性等。大致上,佛性主要由buddha 与dhatu、gotra、garbha这几个名词组合而成。被汉译为佛性的梵文名词,主要包括梵语:Buddha-dhātu、梵语:buddha-gotra、梵语:buddha-garbha三者:印顺法师认为,《大般涅槃经》中的佛性原始梵文,可能是梵语:Buddha-dhātu。。日本学者高崎直道比较《大般涅槃经》的汉译本与藏译本后,也认为梵语:Buddha-dhātu翻成佛性的次数最多。佛性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不详,最早可能出现于《大般涅槃经》,成为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东晋法显首次译出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将这个观念与术语介绍入中国。佛性一词在不同的说理情况下有深浅广狭不同的内涵。例如:被等同于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实相、如来藏(梵语:Tathāgatagarbha)、圆觉等。“佛性”为大乘佛教“有宗”的核心思想,亦为中国禅宗弘扬“人人皆有成佛之性”所常用的名相,就因有此成佛之性,才可能经由修学成佛之道而成佛。但并非全部佛教教派皆认可之观念。汉传佛教中,一派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但是草木等无情之物则无佛性。另一派认为,佛性遍及一切,草木也有佛性,天台宗荆溪湛然有无情有性的说法。

相关

  • 百日咳百日咳(Pertussi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细菌性传染病。一开始的病征通常类似于普通感冒,会有流鼻水、发烧和轻微咳嗽等症状。之后几周会伴随着剧烈咳嗽,就连呼吸时也会发出高音调
  • 双糖双糖(英语:Disaccharide,亦称为二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经缩合反应除去一个水分子而成的一种碳水化合物。双糖和单糖一样可溶于水。常见的双糖为蔗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是由葡萄
  • 川蜷放逸短沟蜷(学名:Semisulcospira libertina)又称川蜷,为肋蜷科短沟蜷属的动物,俗名川蜷螺、海蛳、大钉螺蛳。分布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台湾及中国大陆的吉林、辽宁、安徽、浙江
  •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伦敦雾霾(英语:Great Smog of London、Great Smog of 1952)是1952年12月5日至12月9日发生于英国伦敦的空气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气温低、反气旋、无风以及大量燃烧煤炭所产
  • 酵母聚糖酵母聚糖(英语:Zymosan)是一种葡萄糖为单元,之间以β-1,3-糖苷键相连起来葡聚糖。该物质可以结合在Toll样受体2上,并可以与蛋白质组成复合体。酵母聚糖可以从酵母细胞壁中制备得
  • 提洛岛提洛岛(英文: Delos, 希腊文: Δήλος, Dhilos)是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心脏。在希腊神话中,它是女神勒托的居住地,在这里她生育了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因此长
  • 酶激活剂酶激活剂是与酶结合并增加其活性的分子。 它们与酶抑制剂相反。这些分子通常参与控制代谢的酶的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酶激活剂的实例是2,6
  • 又部,就汉字索引来说,是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二十九个(两划的则为第二十三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又部归于两划部首。又部通常是从右或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
  • 五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化学式:N2O5),又称硝酐,是硝酸的酸酐。通常状态下呈无色柱状结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可以用P2O5将浓HNO3脱水得到。五氧化二氮很容易潮解,而且在10℃以上能分解生
  • 胚胎植入前遗传筛选胚胎植入前遗传筛选(英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简称PGS)是一种优生学技术,配合试管婴儿使用,该技术能筛查胚胎的潜在疾病基因,将有问题的胚胎提早销毁,只留下无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