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性
✍ dations ◷ 2025-11-25 18:00:14 #佛性
佛性(梵语: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大乘佛教术语,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为如来藏学派的学说之一。传入中国后,成为涅槃宗中心教义,也影响到汉传佛教各宗教,如地论宗、天台宗、禅宗等,成为汉传佛教中很重要的教义。佛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后来也被如来藏学派的各经典所使用。《大般涅槃经》的梵文原本已失传,其他经典的梵文原典也有缺失。现代学者经过梵文、藏文与汉译本比较,发现汉语中的佛性,可能对应到多个梵文单字。如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Buddha-dhātu,tathagata-dhatu,dhatu,gotra,tathagata-gotra,buddha-garbha及tathagata-garbha等单字皆被译为佛性,但是这几个单字也被译为如来藏、如来性等。大致上,佛性主要由buddha 与dhatu、gotra、garbha这几个名词组合而成。被汉译为佛性的梵文名词,主要包括梵语:Buddha-dhātu、梵语:buddha-gotra、梵语:buddha-garbha三者:印顺法师认为,《大般涅槃经》中的佛性原始梵文,可能是梵语:Buddha-dhātu。。日本学者高崎直道比较《大般涅槃经》的汉译本与藏译本后,也认为梵语:Buddha-dhātu翻成佛性的次数最多。佛性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不详,最早可能出现于《大般涅槃经》,成为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东晋法显首次译出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将这个观念与术语介绍入中国。佛性一词在不同的说理情况下有深浅广狭不同的内涵。例如:被等同于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实相、如来藏(梵语:Tathāgatagarbha)、圆觉等。“佛性”为大乘佛教“有宗”的核心思想,亦为中国禅宗弘扬“人人皆有成佛之性”所常用的名相,就因有此成佛之性,才可能经由修学成佛之道而成佛。但并非全部佛教教派皆认可之观念。汉传佛教中,一派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但是草木等无情之物则无佛性。另一派认为,佛性遍及一切,草木也有佛性,天台宗荆溪湛然有无情有性的说法。
相关
- 宽鳞多孔菌宽鳞多孔菌(学名:Polyporus squamosus),属多孔菌科一种,是木栖腐生的中型菇类,可食用。它广泛分布,在北美,澳洲,亚洲和欧洲均有发现,生活在硬木树种林中。该物种于1778年由英国生物学
- 打喷嚏喷嚏,又称喷嚏反射,是一种人和动物的生理反射行为。反射的感受器在鼻黏膜,由三叉神经传导到脑部。打喷嚏前,鼻子变得发酸、发痒。过程一般为急促吸气,张嘴,然后高速(可达每小时50公
- Fm5f12 7s22, 8, 18, 32, 30, 8, 2主条目:镄的同位素镄(Fermium)是一种人工合成元素,符号为Fm,原子序为100,属于锕系元素,具有放射性,为一超铀金属元素。镄是能够用中子撞击较轻元素而
- 逻辑史逻辑史,又称理则史,指逻辑学的发展史。在古埃及和巴比伦都发现逻辑学的萌芽。但现在所使用的逻辑学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与此同时,印度和中国也独立地发展了逻辑学。中国古代逻辑
- 神经退化障碍神经退化障碍(英语: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又称为神经退化性疾病,是一种大脑和脊髓的细胞神经元逐渐退化 (死亡) 的所直接导致的疾病。大脑和脊髓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有不同
-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hina Center for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简称CCTCC),又名武汉大学保藏中心。是于1985年由中国专利局指定、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专利培养物/生物材料/
- 进化 (消歧义)演化、演变、演进、是翻译自英文“Evolution”,这个字有许多意义,其中包括许多作品。以下名单为列举 ,关于更多以Evolution为名的事物,可参考其他语言版本。
- Hsub2/subSO硫氧化氢,又称巯氧化氢(英语:hydrogen thioperoxide),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H2SO,亦可计为H2OS、SOH2或HOSH,其结构类似于过氧化氢与二硫化氢。硫氧化氢具有类似硫化氢的难闻
- 莱茵兰莱茵兰 (德语:Rheinland) 指德国西部莱茵河两岸的土地。但有人认为东岸文化不同,戏称该地是Schäl Sick—较为不好的对岸。莱茵兰本作地理名词,但也蕴含政治与文化意义。它曾是普
- 姚檀栋姚檀栋(1954年7月-),中国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出生于甘肃通渭。籍贯甘肃通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