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 dations ◷ 2025-11-23 15:26:59 #佛性
佛性(梵语: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大乘佛教术语,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为如来藏学派的学说之一。传入中国后,成为涅槃宗中心教义,也影响到汉传佛教各宗教,如地论宗、天台宗、禅宗等,成为汉传佛教中很重要的教义。佛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后来也被如来藏学派的各经典所使用。《大般涅槃经》的梵文原本已失传,其他经典的梵文原典也有缺失。现代学者经过梵文、藏文与汉译本比较,发现汉语中的佛性,可能对应到多个梵文单字。如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Buddha-dhātu,tathagata-dhatu,dhatu,gotra,tathagata-gotra,buddha-garbha及tathagata-garbha等单字皆被译为佛性,但是这几个单字也被译为如来藏、如来性等。大致上,佛性主要由buddha 与dhatu、gotra、garbha这几个名词组合而成。被汉译为佛性的梵文名词,主要包括梵语:Buddha-dhātu、梵语:buddha-gotra、梵语:buddha-garbha三者:印顺法师认为,《大般涅槃经》中的佛性原始梵文,可能是梵语:Buddha-dhātu。。日本学者高崎直道比较《大般涅槃经》的汉译本与藏译本后,也认为梵语:Buddha-dhātu翻成佛性的次数最多。佛性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不详,最早可能出现于《大般涅槃经》,成为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东晋法显首次译出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将这个观念与术语介绍入中国。佛性一词在不同的说理情况下有深浅广狭不同的内涵。例如:被等同于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实相、如来藏(梵语:Tathāgatagarbha)、圆觉等。“佛性”为大乘佛教“有宗”的核心思想,亦为中国禅宗弘扬“人人皆有成佛之性”所常用的名相,就因有此成佛之性,才可能经由修学成佛之道而成佛。但并非全部佛教教派皆认可之观念。汉传佛教中,一派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但是草木等无情之物则无佛性。另一派认为,佛性遍及一切,草木也有佛性,天台宗荆溪湛然有无情有性的说法。

相关

  • 蟑螂蟑螂是一种有着1亿年演化历史的杂食性昆虫。过往泛指所有属于“蜚蠊目”(Blattodea)的昆虫,目前已发现大约有4100多种,与人类的食性重叠,而只有部分蟑螂才会进入到人类的家居,它们
  •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英语: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由美国联邦政府经营管理,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图书馆,并设有研究中心。其前身为成立于1836年的美国
  • ΔFosB235414282ENSG00000125740ENSMUSG00000003545P53539P13346XM_005258691、NM_001114171、NM_006732NM_008036、XM_006539543、NM_001347586NP_001107643、NP_006723、XP_0052
  • 班加西坐标:32°05′41″N 20°11′16″E / 32.0947711°N 20.1879106°E / 32.0947711; 20.1879106班加西(阿拉伯语:بنغازي‎)是位于利比亚北部锡德拉湾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也是
  • 两栖类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是两栖纲生物的通称,又名两生动物,包括所有生没有卵壳的卵,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蚓螈的四肢已退化)。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
  • 草药医学草药医学(英语:Herbal medicine,Herbalism),研究与使用植物于医疗用途的学问。它的范围除了植物之外,通常也可扩展到真菌、昆虫、甲壳类、动物及矿物。对所有由自然产生的药物进行
  • 咽部人类的咽(pharynx),又称咽头,是颈部的一个部分,为一条连接口腔和鼻腔至食道和气管(食道和气管交界)的圆锥形通道,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会处。咽头与喉头在解剖学上合称为咽喉。人类
  • 超级人瑞超级人瑞是指年纪达到110岁或以上的人瑞。依据欧洲的统计数据,仅有1%的百岁人瑞能存活至110岁。而且,仅有0.2%的超级人瑞能存活至115岁。迄今只有21位无争议的人类案例年龄活
  • 激光光谱学激光光谱学是对在激光器发明之后,使用激光作为光源来进行的原子、分子的发射光谱、吸收光谱以及非线性效应所做研究的通称。pp
  • 疲倦疲倦或疲劳,是生理信号的一种。是生物其中一种的不舒服感觉。大致可分为精神上和肉体上。短期的疲倦通常是由于过度活动并且缺乏休息所致,严重疲倦或可致命。一般认为疲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