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 dations ◷ 2025-02-23 14:24:29 #佛性
佛性(梵语: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大乘佛教术语,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为如来藏学派的学说之一。传入中国后,成为涅槃宗中心教义,也影响到汉传佛教各宗教,如地论宗、天台宗、禅宗等,成为汉传佛教中很重要的教义。佛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后来也被如来藏学派的各经典所使用。《大般涅槃经》的梵文原本已失传,其他经典的梵文原典也有缺失。现代学者经过梵文、藏文与汉译本比较,发现汉语中的佛性,可能对应到多个梵文单字。如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Buddha-dhātu,tathagata-dhatu,dhatu,gotra,tathagata-gotra,buddha-garbha及tathagata-garbha等单字皆被译为佛性,但是这几个单字也被译为如来藏、如来性等。大致上,佛性主要由buddha 与dhatu、gotra、garbha这几个名词组合而成。被汉译为佛性的梵文名词,主要包括梵语:Buddha-dhātu、梵语:buddha-gotra、梵语:buddha-garbha三者:印顺法师认为,《大般涅槃经》中的佛性原始梵文,可能是梵语:Buddha-dhātu。。日本学者高崎直道比较《大般涅槃经》的汉译本与藏译本后,也认为梵语:Buddha-dhātu翻成佛性的次数最多。佛性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不详,最早可能出现于《大般涅槃经》,成为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东晋法显首次译出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将这个观念与术语介绍入中国。佛性一词在不同的说理情况下有深浅广狭不同的内涵。例如:被等同于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实相、如来藏(梵语:Tathāgatagarbha)、圆觉等。“佛性”为大乘佛教“有宗”的核心思想,亦为中国禅宗弘扬“人人皆有成佛之性”所常用的名相,就因有此成佛之性,才可能经由修学成佛之道而成佛。但并非全部佛教教派皆认可之观念。汉传佛教中,一派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但是草木等无情之物则无佛性。另一派认为,佛性遍及一切,草木也有佛性,天台宗荆溪湛然有无情有性的说法。

相关

  • 氧氟沙星氧氟沙星(氟嗪酸, Ofloxacin)是一种人工合成、广谱抗菌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合成于1982年,口服易吸收,快而完全,血药浓度高而持久,药物体内分布广。此抗生素适合做为最后一线
  • 古虫界古虫界(学名:Excavata)是单细胞生物的一个主要超级群组,属于真核生物域,由汤玛斯·卡弗利尔-史密斯于2002年引入的一个新的支序亲缘学分类。古虫界包含了许多自由生存或共生的原
  • 眼睑眼睑俗称眼皮、目胞,位于眼眶(英语:Orbit (anatomy))以内、眼球以外,是保护眼球的主要器官。眼睑分为上睑和下睑,分隔上下睑的裂缝称为睑裂。睁眼时上下睑分开,闭眼时上下睑贴合。
  • 莫扎拉布语莫扎拉布语(Mozarabic)是指罗曼语言在伊比利亚半岛发展早期,在穆斯林统治地区(安达卢斯)所讲的一种方言连续体。它源自后期拉丁语及5-8世纪间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现的早期罗曼方言,使
  • 尼克·何伦亚克尼克·何伦亚克(英语:Nick Holonyak,乌克兰语:Микола Голоняк,1928年11月3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齐格勒,美国物理学家,于1962年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可见光发光二极管,担任
  • 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英语:Joseph Leonard Goldstein,1940年4月18日-),美国生化学家与遗传学家,出生于南卡罗来纳州金斯特里。由于关于胆固醇的研究,而获得1985年的诺贝尔生
  • CBe有机铍化学是研究含有铍-碳键的化学分支。有机铍化合物中,铍都以+2价的形式出现。有机铍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毒性,对空气和水敏感。二烃基铍是有机铍化合物的一种,可由格氏试剂或
  • 韦尔县韦尔县(Ware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南部的一个县,南邻佛罗里达州。面积2,347平方公里,是全州面积最大的县。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35,483人。县治韦克罗斯 (W
  • 赫 捷赫捷(1960年-)中国医学家,主要从事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疾病的早诊早治、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工作。取得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学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
  • 布匹织物(英语:fabric),俗称布,是由纱线等带有纤维的材料制成的一种织品。可以由棉纱纺成棉布,也可以由人造纤维制成,或者以混合棉纱与人造纤维制成混纺布。布是很多日用品和工业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