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 dations ◷ 2025-01-23 03:05:13 #佛性
佛性(梵语: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大乘佛教术语,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为如来藏学派的学说之一。传入中国后,成为涅槃宗中心教义,也影响到汉传佛教各宗教,如地论宗、天台宗、禅宗等,成为汉传佛教中很重要的教义。佛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大般涅槃经》,后来也被如来藏学派的各经典所使用。《大般涅槃经》的梵文原本已失传,其他经典的梵文原典也有缺失。现代学者经过梵文、藏文与汉译本比较,发现汉语中的佛性,可能对应到多个梵文单字。如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Buddha-dhātu,tathagata-dhatu,dhatu,gotra,tathagata-gotra,buddha-garbha及tathagata-garbha等单字皆被译为佛性,但是这几个单字也被译为如来藏、如来性等。大致上,佛性主要由buddha 与dhatu、gotra、garbha这几个名词组合而成。被汉译为佛性的梵文名词,主要包括梵语:Buddha-dhātu、梵语:buddha-gotra、梵语:buddha-garbha三者:印顺法师认为,《大般涅槃经》中的佛性原始梵文,可能是梵语:Buddha-dhātu。。日本学者高崎直道比较《大般涅槃经》的汉译本与藏译本后,也认为梵语:Buddha-dhātu翻成佛性的次数最多。佛性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不详,最早可能出现于《大般涅槃经》,成为这部经典的中心思想。东晋法显首次译出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将这个观念与术语介绍入中国。佛性一词在不同的说理情况下有深浅广狭不同的内涵。例如:被等同于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实相、如来藏(梵语:Tathāgatagarbha)、圆觉等。“佛性”为大乘佛教“有宗”的核心思想,亦为中国禅宗弘扬“人人皆有成佛之性”所常用的名相,就因有此成佛之性,才可能经由修学成佛之道而成佛。但并非全部佛教教派皆认可之观念。汉传佛教中,一派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但是草木等无情之物则无佛性。另一派认为,佛性遍及一切,草木也有佛性,天台宗荆溪湛然有无情有性的说法。

相关

  • 美秀县美秀县(越南语:Huyện Mỹ Tú)是越南朔庄省下辖的一个县。美秀县下辖1市镇8社。
  • 休伊·皮尔斯·朗休伊·皮尔斯·朗(英语:Huey Pierce Long Jr.,又译作休伊·龙、休伊·朗格,1893年8月30日-1935年9月10日),美国民主党籍政治人物,前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及联邦参议员。出生于路易斯安
  • 烷基化抗肿瘤剂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或烷基化剂)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能使烷基转移到其他分子上,此过程称为烷基化。烷化剂具有生物活性,因此可用来当作化学武器,如芥子气。一般也应用于炼油、
  • 进动进动(precession)是自转物体之自转轴又绕着另一轴旋转的现象,又可称作旋进。在天文学上,又称为“岁差现象”。常见的例子为陀螺。当其自转轴的轴线不再呈铅直时,即自转轴与对称轴
  • 近代近代可以指:
  • 科莫湖科莫湖(意大利语:Lago di Como),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一冰蚀湖,著名旅游胜地,属伦巴第大区管辖,面积146平方公里,为意大利第三大湖。列尔纳城堡列尔纳瓦伦纳
  • 美国各州美国州份是指其主权与美国联邦政府共享的政治实体之一,在联邦内这样的实体共有五十个。由于各政治实体的主权与联邦政府共享,因此一个美国人的身份,可以同时是联邦的公民及其户
  • 激活素与抑制素激活素(英语:Activin,亦成为激活蛋白或活化素)与抑制素(英语:inhibin)是一种用于抑制卵泡刺激素分泌的与组合的梭氨酸 。参与在月经周期的调节中。抑制素包括一个由二硫键链接起来
  • 分泌系统分泌(英语:Secretion)是物质,比如细胞、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从一个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是排泄作用,指的是从细胞或生命体中移除某些特定物质的过程。细胞分泌一般是
  • 詹姆斯·希尔曼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1926年4月12日-2011年10月27日),是一位美国荣格学派心理学家,原型心理学的创始者。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取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