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39mm

✍ dations ◷ 2025-08-10 17:42:56 #7.62×39mm

7.62×39毫米步枪弹,在北约国家也称7.62毫米苏联弹(7.62 Soviet)或.30口径俄制短弹(.30 Russian Short),是前苏联于1944年研发的中间型威力枪弹,与北约标准7.62×51mm NATO相比,威力较低,起初为SKS设计,战后并且使用于包括AK在内的许多苏联及俄国系统的枪械。镀铜钢质被覆,大型低碳钢弹芯,少量的铅于被覆与弹芯之间。

本弹种可算是历来产量最多的步枪子弹,但不能叫做最被广泛应用的步枪子弹。这是因为小口径步枪问世后,新型制式步枪多采用新为弹型,唯因为世界再无大规模战争爆发,所以新弹型的产量反而较本弹为少。

7.62×39受到德国7.75×39与7.92毫米短弹的影响。苏联在战后采用的AK突击步枪就是根据7.62×39弹药而设计。M43步枪弹是苏联军方于二战后的标准步枪弹药,并推广到前华沙公约国以及各共产主义国家,这种弹药在苏联军队大量装备到1970年代,才被5.45×39毫米M74小口径步枪弹所取代,但这种弹药仍在世界多国持续生产,亦有不少新款步枪仍兼容这种弹药。该弹同时也是最常见的中心底火式步枪子弹及中间型威力枪弹。

微锥形的弹壳设计,有助于使用廉价的钢来代替黄铜制造弹壳(微锥形弹壳设计可以减小抽壳阻力,这对延展性不足的钢材尤为重要),可降低上弹及抛壳的故障率。

7.62x39mm round.svg

弹道表现与.30-30相似,于50米处会先显著降低再提升,后座力较低。

但战斗部飞行速度较.30-30快和弹道较平直。

大型低碳钢芯,铜制(后来生产的基本都是覆铜钢被甲以降低成本)被甲,被甲与钢芯之间有一层很薄的铅套,方便嵌入膛线并且降低枪管磨损。

铅芯,无钢芯,战斗部长度较M43短。由南斯拉夫开发,目的是获得比M43更好的致伤效果和更加的精度。

穿甲燃烧弹(API),有一枚较大的尖头硬化钢芯,钢芯前部填充燃烧剂并有一截额外被甲保护。弹尖涂黑加红圈(东方阵营战斗部色标,黑色表示有穿甲用硬化钢芯,红圈表示有燃烧效应)。用以射击轻防护目标(可击穿数毫米钢板),燃烧剂可以引燃易燃目标(比如车辆油箱),亦能指示弹道落点(燃烧剂点燃时会有闪光和一小团黄白色烟雾)。

曳光弹,较M43战斗部略长,平底无尾锥,有一短小的尖头钢芯,节约下来的空间用以装配曳光管。弹尖涂绿色,用以指示修正弹道。

在小口径步枪弹成为新制式步枪子弹主流的同时,仍然有很多国家使用本型枪弹(M43)为制式步枪子弹,其中原因是本弹的设计比较同期前后的其他类似枪弹有优胜之处:

因为为迁就战时思维,尽可能使用和当时制式手枪和步枪子弹的相同口径,7.62×39mm弹仍然属于中口径步枪子弹,由于诸多原因,渐被小口径步枪弹代替:

相关

  • 王道四配颜回 · 孟子 · 曾参 · 孔伋日本藤原惺窝 · 林罗山 · 室鸠巢新井白石 · 雨森芳洲朝鲜薛聪 · 权近 · 吉再 · 安珦 · 李穑李滉 · 王仁 · 李齐贤 
  • 希尔德贝尔特三世(公正王)希尔德贝尔特三世(法语:Childebert III le Juste,683年-711年4月23日),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国王(695年3月-711年4月23日在位)。希尔德贝尔特三世是提乌德里克三世与克洛蒂尔德
  • C4 (消歧义)C4、 C04、 C.IV、C-4及C-04可能指以下内容:
  • NHK丰桥支局NHK丰桥支局,是日本放送协会位于爱知县丰桥市的支局,也是负责主管当地事务的放送支局。
  • 福永嫮生福永嫮生(1940年3月13日-),原名爱新觉罗·嫮生,末代皇弟溥杰次女。爱新觉罗·嫮生,1940年3月生于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附属顺天堂医院(日语:順天堂大学医学部附属順天堂医院)。同年6月
  • 刘旻汉世祖刘旻(895年-954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原名刘彦崇、刘崇,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皇帝,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父刘琠。刘崇年轻时喜欢饮酒赌博,曾经于脸上刺青从军。刘知
  • 特先廷米塔格斯科格尔山坐标:46°30′55″N 13°51′37″E / 46.51528°N 13.86028°E / 46.51528; 13.86028特先廷米塔格斯科格尔山(德语:Techantinger Mittagskogel),是中欧的山峰,位于奥地利和斯洛文
  • 黄迪南黄迪南(1966年-),浙江余姚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海地区代表。毕业于清华大学同位素分离专业,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 格奥尔基·尼古拉耶维奇·扎鲁宾格奥尔基·尼古拉耶维奇·扎鲁宾(俄语:Георг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Зарубин,1900年-1958年),苏联外交官。外交部副部长。1900年生。萨拉托夫省人。曾参加工农红军
  • 车凌乌巴什车凌乌巴什(1728年-1790年),又作策凌乌巴什,清朝卫拉特杜尔伯特部台吉。鄂木布岱青和硕齐曾孙阿剌布坦的儿子,车凌的从子。1753年,因为准噶尔汗国的侵攻,他和车凌、车凌蒙克率三千户归附清朝。次年,到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受封札萨克多罗郡王,驻牧扎克拜达里克。1755年,车凌乌巴什随军征达瓦齐,为参赞大臣。平定伊犁后,进封和硕亲王(杜尔伯特前旗扎萨克亲王),右翼盟长。1757年驻牧区迁徙到乌兰古木(今蒙古国乌兰固木),因为叛军侵入额尔齐斯、派护卫率军进剿。1760年,到承德入见乾隆帝,授右翼副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