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共振理论

✍ dations ◷ 2025-08-07 02:53:07 #血液循环共振理论
血液循环共振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理论,由以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王唯工教授(Wei-Kung Wang)为首等人所提出,认为此理论补足并解释了一些现代循环生理学(circular physiology)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其人并将此一理论连结到中医学,用以解释中医学许多理论与现象,比如气、血、五脏六腑、宗气、气聚膻中、心肾不交等等。但此学说仍未广为学界接受。此一理论认为:自离开心脏后,从主动脉到小动脉的血液输送,非如传统循环生理学的流量理论,是如同流体般的血流直接流动;相对地,心脏所挤射出的血液撞击在主动脉弓上,能量从动能转换成弹性位能,并以压力波的形式沿着降主动脉等大血管往远心端传送,直到器官与主动脉相连接的小动脉。小动脉呈现为主动脉的分枝缺口,在此处压力波将血液挤出,提供器官的灌流。而根据此一理论,其对传统流量理论提出的诘问之一:心脏功率仅1.7瓦,如何提供直达远离心脏之器官所需的血流动能?其认为在胚胎发育上,如肝、肾等等器官供血动脉的血管生成是透过本身频率与心脏跳动频率呈现谐波倍频方式发育而得,因此在循环上,压力波的输送因为共振而容易抵达器官,因此称之为“共振理论”。在实验上,发表于1991年7月的《Circulation Research》论文采用了由泵、弹性管(模拟动脉)与分枝上置放气球(模拟对器官的“喷血”或灌流)所架构成的仿体模拟血液循环系统,以观察共振现象;另外也对大鼠进行血管结扎,测试真正生理性上结扎前后的压力波变化。其研究指出共振现象可以用电路上由电容、电感、电阻所构成的传输线来类比,其中电容与电感构成的共振器代表压力波在弹性管的共振传递,而电阻代表了流过器官的血液自动脉向静脉的压降与阻尼。

相关

  • 海栖热袍菌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是一种嗜热细菌,其DNA聚合酶——Taq酶被全世界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广泛应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或称马里亚纳群岛海沟,为地球目前已知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西北太平洋的海床,坐标11°21′N 142°12′E / 11.350°N 142.200°E / 11.350; 142.200,位于关岛和
  • Mushroom Observer真菌观察者(英语:Mushroom Observer)是内森·威尔逊(Nathan Wilson)于2006年成立的网站,旨在创造一个供业余真菌学摄影爱好者分享真菌照片的平台。真菌观察者是提供业余真菌爱好者
  • 阳痿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缩写:ED),为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一种,其特征在于阴茎在性行为期间无法勃起或维持勃起:538-39。勃起功能障碍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后果,因为它与关系
  • 甲癣(onychomycosis),俗称臭甲、灰指甲,泛指受到真菌感染的指甲,通常影响脚趾,但手指甲也有可能出现。两成指甲病是由甲癣所引起。甲癣的成因是真菌感染,主要细为分酵母菌感染、霉
  • 威格斯图威格斯图(英语:Wiggers diagram),用于心脏生理学的标准图,由卡尔J.威格斯(英语:Carl J. Wiggers)博士的名字命名,特色是将心脏生理的各种数据同时绘出,以便比较其中差异。X轴是用来绘
  • 病征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症状(英语:symptom)又称病状,医学术语,在疾
  • 六方密堆积六方晶系(英语:hexagonal crystal system),有一个6次对称轴或者6次倒转轴,该轴是晶体的直立结晶轴C轴。另外三个水平结晶轴正端互成120°夹角。轴角α=β=90°,γ=120°,轴单位a=b
  • 里昂1法国统计部门在计算土地面积时,不计算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池塘、冰川和河口。里昂(法兰克-普罗旺斯语:Liyon ;法语:Lyon,里昂口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
  • 软组织肉瘤肉瘤(英语:sarcoma;希腊语:σάρκωμα,sárkomma,源于sárka,意为肉、软组织,词尾~om指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组织来源为支持组织—间胚叶组织(准确一点,来自中胚层)。与上皮组织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