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共振理论

✍ dations ◷ 2025-05-15 11:01:18 #血液循环共振理论
血液循环共振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理论,由以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王唯工教授(Wei-Kung Wang)为首等人所提出,认为此理论补足并解释了一些现代循环生理学(circular physiology)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其人并将此一理论连结到中医学,用以解释中医学许多理论与现象,比如气、血、五脏六腑、宗气、气聚膻中、心肾不交等等。但此学说仍未广为学界接受。此一理论认为:自离开心脏后,从主动脉到小动脉的血液输送,非如传统循环生理学的流量理论,是如同流体般的血流直接流动;相对地,心脏所挤射出的血液撞击在主动脉弓上,能量从动能转换成弹性位能,并以压力波的形式沿着降主动脉等大血管往远心端传送,直到器官与主动脉相连接的小动脉。小动脉呈现为主动脉的分枝缺口,在此处压力波将血液挤出,提供器官的灌流。而根据此一理论,其对传统流量理论提出的诘问之一:心脏功率仅1.7瓦,如何提供直达远离心脏之器官所需的血流动能?其认为在胚胎发育上,如肝、肾等等器官供血动脉的血管生成是透过本身频率与心脏跳动频率呈现谐波倍频方式发育而得,因此在循环上,压力波的输送因为共振而容易抵达器官,因此称之为“共振理论”。在实验上,发表于1991年7月的《Circulation Research》论文采用了由泵、弹性管(模拟动脉)与分枝上置放气球(模拟对器官的“喷血”或灌流)所架构成的仿体模拟血液循环系统,以观察共振现象;另外也对大鼠进行血管结扎,测试真正生理性上结扎前后的压力波变化。其研究指出共振现象可以用电路上由电容、电感、电阻所构成的传输线来类比,其中电容与电感构成的共振器代表压力波在弹性管的共振传递,而电阻代表了流过器官的血液自动脉向静脉的压降与阻尼。

相关

  • paracetamol7.21 g/kg (0 °C) 8.21 g/kg (5 °C) 9.44 g/kg (10 °C) 10.97 g/kg (15 °C) 12.78 g/kg (20 °C) ~14 mg/mL (20 °C)对乙酰氨基酚(英语:Acetaminophen),又称
  • 恶魔蠕虫恶魔蠕虫(学名:Halicephalobus mephisto)也称魔鬼蠕虫、魔鬼线虫,是2011年在南非一座金矿中发现的一种新线虫,生活在地面以下1.3公里深的极端环境中,身长约0.5毫米。
  • 尸斑尸斑(Livor mortis)是指动物死亡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停留在尸体的低处,红血球从血清中进一步分离沉积,在表皮下形成可见的紫红色淤斑现象。人类的尸斑一般在死亡后0.5-2小时开始
  • 拉比拉比(רַבִּי‎, Rabbi),有时也写作辣彼,是犹太人的特别阶层,主要为有学问的学者,是老师,也是智者的象征。犹太人的拉比社会功能广泛,尤其在宗教担当重要角色,为许多犹太教仪式
  • 文德圣文德,天主教译为圣文都辣,或译波拿文德拉、波那文都,O.F.M.(意大利语:San Bonaventura,1221年-1274年),是中世纪意大利的经院哲学神学家及哲学家。作为第七任方济各会总会长(英语:Lis
  • 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拉丁语:Hansa、Hansa Teutonica或Liga Hanseatica,英语:Hanseatic League,又译汉撒同盟和汉莎同盟),12-13世纪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条顿骑士团诸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
  • 格里高利圣咏额我略圣咏(拉丁语:Cantus Gregorianus)是西方基督教单声圣歌的主要传统,是一种单声部、无伴奏的天主教会宗教音乐。额我略圣咏主要是在第8世纪和第9世纪,法兰克人到达西欧和中欧
  • 大不列颠坐标:53°49′34″N 2°25′19″W / 53.826°N 2.422°W / 53.826; -2.422大不列颠岛(英语:Great Britain;苏格兰盖尔语:Breatainn Mhòr;威尔士语:Prydain Fawr;Cornish:Breten Veur
  • EngadgetEngadget是一个关于消费电子产品的流行科技博客与播客。该博客曾赢得数个奖项。现时Engadget拥有九个不同网站,全都以各自的员工同时地运作,以各自的语言覆盖全球不同地方的科
  • 不适身体不适、身体不舒服是一种全身不舒服的感觉、紧绷或疼痛。身体不舒服常常是身体受到感染或罹患某个疾病的第一个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