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共振理论

✍ dations ◷ 2025-04-24 23:53:36 #血液循环共振理论
血液循环共振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理论,由以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王唯工教授(Wei-Kung Wang)为首等人所提出,认为此理论补足并解释了一些现代循环生理学(circular physiology)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其人并将此一理论连结到中医学,用以解释中医学许多理论与现象,比如气、血、五脏六腑、宗气、气聚膻中、心肾不交等等。但此学说仍未广为学界接受。此一理论认为:自离开心脏后,从主动脉到小动脉的血液输送,非如传统循环生理学的流量理论,是如同流体般的血流直接流动;相对地,心脏所挤射出的血液撞击在主动脉弓上,能量从动能转换成弹性位能,并以压力波的形式沿着降主动脉等大血管往远心端传送,直到器官与主动脉相连接的小动脉。小动脉呈现为主动脉的分枝缺口,在此处压力波将血液挤出,提供器官的灌流。而根据此一理论,其对传统流量理论提出的诘问之一:心脏功率仅1.7瓦,如何提供直达远离心脏之器官所需的血流动能?其认为在胚胎发育上,如肝、肾等等器官供血动脉的血管生成是透过本身频率与心脏跳动频率呈现谐波倍频方式发育而得,因此在循环上,压力波的输送因为共振而容易抵达器官,因此称之为“共振理论”。在实验上,发表于1991年7月的《Circulation Research》论文采用了由泵、弹性管(模拟动脉)与分枝上置放气球(模拟对器官的“喷血”或灌流)所架构成的仿体模拟血液循环系统,以观察共振现象;另外也对大鼠进行血管结扎,测试真正生理性上结扎前后的压力波变化。其研究指出共振现象可以用电路上由电容、电感、电阻所构成的传输线来类比,其中电容与电感构成的共振器代表压力波在弹性管的共振传递,而电阻代表了流过器官的血液自动脉向静脉的压降与阻尼。

相关

  • 古菌古菌(拉丁语:Archaea,来自古希腊语:ἀρχαῖα,意为“古代的东西”)又称古细菌、古生菌或太古生物、古核生物,是单细胞微生物,构成生物分类的一个域,或一个界。这些微生物1970年前
  • 微球黑粉菌纲Heterogastridiales 白冬孢酵母目(Leucosporidiales) 微球黑粉菌目(Microbotryales) 锁掷酵母目(Sporidiobolales)微球黑粉菌纲(学名:Microbotryomycetes)是担子菌门柄锈菌亚门下的一
  • Blood values血液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范围(英语:Reference ranges for blood tests),指的是医疗保健专家从血液样品中选取的一组用来描述医疗检验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血液检验的测量值在临床中
  • 防御素防御素(defensins)是一种蛋白质,是分子很小(15-20残基)、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蛋白质,属于抗微生物肽的一类。存在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防御素有很强的抗细菌,真菌和具外套膜病
  •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升时的症状。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白细胞减少症的一种。顾名思义,这种病的表现是嗜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中最常见的种类)的数
  • 喉癌喉癌为消化系统癌症的一种。大多数的喉癌都是鳞状细胞癌,可见喉癌主要是于喉上皮的鳞状上皮细胞上形成。 喉癌可以在喉的任何一个位置形成,而喉癌的康复率很受癌细胞位置的影
  • 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英语: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是粥样斑块(英语:Atheroma)沉积在血管壁并造成动脉狭窄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严重时视其影响的动脉所在,可能造成冠状
  • 松三糖松三糖(Melezitose)为一种非还原三糖,可从数种树的汁液中被萃取出来,如落叶松或是黄杉。松三糖可以部分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松二糖。(松二糖为蔗糖的同分异构体)配合其他的生化检验方
  • 外用软膏外用药物(英语:Topical medication),是医疗上使用于身体表面的药物,例如涂抹于皮肤或黏膜的表面,像是阴道,阴茎,眼睛和耳朵等。外用药物通常要避免接触口部,也不可进食。医疗用的化学
  • 2B类致癌物2B类致癌物(英语:Group 2B carcinogens),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对致癌物质的分类,此类物质(或其混合物)可能对人类致癌。现有236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