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

✍ dations ◷ 2025-09-04 19:42:52 #1863年出生,1944年逝世,挪威画家,奥斯陆人,版画家,欧洲纸币上的人物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家。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Løten)军医家庭,家中有5个孩子,他排行第二,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是画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和历史学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的亲戚。蒙克的母亲劳拉(Laura Cathrine Bjølstad)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道:“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1879年,蒙克为了成为工程师而进入工学院念书。然而身体的健康不断出现问题,让他中断了学业。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画家而离开工学院。隔年他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也展现了自法国画家处所受到的影响。一开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后期印象派,然后是新艺术造型。蒙克的绘画尽管风格上是以后期印象派为主,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其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1892年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他的绘画也成了争论的主题,为期一周的画展结束后,蒙克待在柏林,成为一个多国人士参与的社交圈其中一员,这个圈子里有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蒙克为易卜生的几个剧本设计布景),以及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多数时间都在巴黎和柏林度过,他因铜版画、石版画和木版画的表现成就出名了。在世纪之交期间的柏林,蒙克开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画),凭著记忆来复制他过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更为深刻,开始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开始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

1909年,蒙克回到家乡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被撤了下来。这对反纳粹主义的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第二祖国。

蒙克在过完80岁生日后一个月的1944年1月23日,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Ekely)与世长辞。他捐赠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给予奥斯陆当局。为了纪念蒙克,当局建造了“蒙克美术馆”(位于Tøyen)。蒙克美术馆是全世界收藏蒙克作品为数最多的美术馆。

位于奥斯陆的国立艺术画廊,收藏了蒙克的一些油画作品。奥斯陆“大陆酒店”(Hotel Continental)里的“Dagligstuen”酒吧则藏有不少蒙克的版画精品。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在蒙克的画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变艺术风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比如《汉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见《拉法耶特大街》)。1892年,蒙克树立了具个人特色的综合派原始画风(比如《忧郁》),在此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亦是种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比方说《呐喊》)。1890年代,蒙克倾向选择景深较浅的作画空间,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见《灰烬》),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舞台剧的各个角色(就像《病室里的死亡》),很可能每种特定的姿势就代表一种特定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由于蒙克所画的人物都承担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以《呐喊》为最有名),所以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蒙克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他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也不感兴趣,他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且具有巨大的传神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的作品创造了紧张气氛。

《呐喊》(挪威语,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代表性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蒙克通过这些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历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菲的肖像画)、《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绝望》(1893-1894年)、《吸血鬼》(1893-1894年)、《焦躁》(1894年)、《灰烬》(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每幅画都强烈地传达画家的感觉和情绪,其描绘的对象的现实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这些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后,观赏者还可以看见“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

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是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蒙克的画是用整个心灵创作的。在1889年26岁的蒙克就写道:“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1893年12月,蒙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开画展。和其它作品一起,蒙克出展了题为“爱的研究系列”,由六幅画所组成。这是他此后命名为“生命的饰带”组画的起点。它包括深深地沉浸于大气的主题:《风暴》、《月光》和《星夜》。其它主题有揭示爱的阴暗面的,比如《玫瑰与阿美莉》和《吸血鬼》。《病室里的死亡》则以死亡为主题,基于蒙克对姐姐苏菲之死的回忆。在这幅画中,蒙克的全家都在,画面的焦点聚集在蒙克的背影上。1894年,“生命的饰带”加进了《焦躁》、《灰烬》、《圣母》(Madonna)和《女人三阶段》作品集。在世纪之交之际,蒙克完成了他的“生命的饰带”组画系列。

蒙克的作品有不少,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当时新艺术(art nouveau)的美学思潮。1898年,蒙克专为他的大型绘画《新陈代谢》(最初名为《亚当和夏娃》)做了一个带有浮雕装饰的精致的木制框架,这显露了蒙克对“人类的堕落”神话的偏爱和他在恋爱方面的悲观哲学。《空的十字架》和《受难之地》(Golgota)都作于1900年,既反映了当时的形而上学的倾向,又是蒙克幼年时代的虔诚心的反照。“生命的饰带”的第一次完整展出是在1902年柏林分离派画展上。

相关

  • 神学院叶史瓦(/jəˈʃiːvə/; 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 噩梦症恶梦(nightmare),亦称噩梦或梦魇,指人在睡眠时做的令人感到恐惧的梦,有时伴有胸闷气短等难受的感觉。恶梦主要有梦魇、被追杀和人悬空、人下落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的恶梦分别是因
  • 主宾动语序凡是在句子中,主语(S)、宾语(O)、动词(V)按照“主-宾-动”的顺序排列,这种语序就是主宾动语序(SOV,Subject–Object–Verb)。在众多的自然语言中,此种语序为最常见者。语序为SOV的语言倾
  • 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是群体遗传学的术语,用来显示一个种群中特定基因座上各个等位基因所占的频率,或者说是等位基因在基因库中的丰富程度。等位基因频率的定义如下:那么等位基因频率为
  •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俄语: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听 帮助·信息,俄文罗马化:Komitet gosudarstvennoy bezopasnosti),通称
  • 食品保存食品保存是指用于防止或减缓食品的败坏的方法,以保留食品的营养和味道,降低微生物与毒素产生,借此减少因使用食品导致疾病的几率。食品保存的原理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减缓
  • 格奥尔格·巴泽利茨格奥尔格·巴泽利茨(德语:Georg Baselitz,1938年1月23日-),生于德国的萨克森,画家,曾就读于东德,后迁居西德。北美人认为他是个新表现主义者,而欧洲评论界一般认为他是现代主义者。196
  • 李光地李光地李兆庆(父,赘华山吴氏) 李锺伦(子) 李锺修(子) 李锺佐(子) 李锺倎(子) 李锺侨(子) 李锺旺(子) 李清藻(孙) 李维翰(玄孙) 爱新觉罗·胤礽(弟子) 何焯(弟子)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又号
  • 欧洲广播联盟欧洲广播联盟(英语: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缩写:EBU;法语:Union Européenne de Radio-Télévision,缩写UER)是由欧洲与北非各广播业者(包含广播电台与电视台)组成的公共广播组
  • 能源产业使用能源通过控制和适应环境使它在人类社会里成为一个关键的发展。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管理能源的使用。在工业化国家里,能源资源的发展在农业、运输、垃圾收集、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