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子弹
✍ dations ◷ 2025-04-04 06:52:24 #原子弹
原子弹又称裂变弹(英语:Atomic bomb),是一种利用核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由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在爆炸的同时会放出强烈的核辐射,危害生物和非生物组织。第一个裂变(原子弹)试爆释放出的能量为约20,000吨炸药(见三位一体核试爆)的相同的当量。第一个热核(氢弹)试爆释放相同的能量为10,000,000吨炸药的当量。原子弹是利用铀和钚等较容易裂变的重原子核在核裂变瞬间可以发出巨大能量的原理而发生爆炸的。铀-235和钚-239此类重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后,通常会裂变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同时再放出2到3个中子和200兆电子伏的能量。在裂变中放出的中子,一些在裂变系统中损耗了,而一些则继续进行重核裂变(继续轰击重原子核)反应。只要在每一次的核裂变中所裂变出的中子数平均多余一个(即中子的增值系数大于1),那么核裂变即可以继续进行,一次一次的反应后,裂变出的中子总数以指数形式增长,而产生的能量也随之剧增。如果不加控制,最终,这个裂变系统会变为一个剧烈的链式裂变反应。在此类重核裂变反应中,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当“下一代”中子数定位两个时,在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一千克的铀或钚中会有
2.5
×
10
{displaystyle 2.5times 10}
24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而就在这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此反应所产生出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这也是原子弹那极具破坏性威力的来源。而在原子弹的实际使用及爆炸中,需要提高爆炸的威力,为了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需要使用高浓度的裂变物质作为装药,同时装药量必须远远超过临界质量,使得中子的增值系数远远大于一。其爆炸时产生的能量是依据公式E=mc²。质能转换公式。原子弹是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含有核装料的核部件,中子源及弹壳所组成。高能炸药是推动和压缩反射层以及核装料的能量来源。反射层一般由铍或铀-238组成,其作用为反射链式反应中射出反应系统的中子,使其回到反应过程中继续参与链式反应。铀-238不止可以反射中子,因为其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得链式反应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现在,能够大量得到且可以使用于原子弹的装药有铀-233,铀-235和钚-239铀235里面有钚239,钍232里面有铀233。核装药为原子弹引爆的主体,只有它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原子弹才可能发生爆炸。根据原子弹的引发机制的不同,原子弹可分为“枪式”和“收聚式(内爆式)”两种。现代原子弹通常综合了这两种结构的特点,以提高核装药的利用率和增强破坏力。枪式原子弹内,两块皆小于临界体积的半球形的裂物质分开一定距离放置,中子源置于两瓣裂物质中间。在核装药的球面上包裹了一层反射中子的材料(反射中子,提高链式反应效率),而中子反射层外是高速炸药、传爆药以及雷管。雷管再与起爆器相连,起爆器能够自动地起爆炸药。在起爆原子弹时,两块半球形裂变物质在炸药的轰击下迅速压缩为一个扁球形,即刻即达到超临界状态。中子源此时释放出大量的中子参与到链式反应中,使得裂变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最终使得原子弹起爆。收聚式原子弹与枪式原子弹不同,普通的烈性炸药被制成球形装置,并且把多个小于临界体积的核装药制成小球置于炸药球当中。炸药起爆时,核装药小球被迅速压紧超过临界体积并起爆原子弹,收聚式原子弹的结构较为复杂,但是装药利用率高,破坏性大。原子弹的破坏力和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沾染等。在原子弹引爆后,核爆过程会释放出强烈的辐射光。1枚当量在2万吨左右的原子弹当在空中爆炸后,距离爆炸核心7000米的地方人会受到比阳光强13倍的光辐射的照射。而在2800米范围内,光辐射会使人迅速致盲,且皮肤会因为光辐射照射而大面积灼伤溃烂,一些物体也会燃烧。原子弹爆炸后,核爆会产生出一种巨大的气流超压。一枚三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后,在离爆炸核心800米处,冲击波会以200米每秒的速度袭卷一切。在原子弹最初起爆的几十秒中内,核爆会释放出中子流和γ射线。一枚两万吨当量的原子弹爆炸时,离它1100米以内的人员单位会受到射线和中子流的严重杀伤。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核爆会制造出电磁脉冲,而电磁脉冲的电场强度可达1万至10万伏,完全可以摧毁起爆点周围的一切电子设备。在原子弹爆炸后,随着蕈状云的飘散会有大量的放射性粉尘飘落到地面,会对人体造成照射或皮肤灼伤,严重者最终导致死亡。早在1938年年底,纳粹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施特拉斯曼发现核裂变现象,此现象也被刊登于科学杂志上。至1939年9月,科学界普遍同意制成原子弹的可能性,唯技术细节尚未明朗。除了德国外,当时研究原子弹的国家另有法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日本。德国因为汉堡大学的教授向德国军方进言的要求而研发核武器。1939年9月26日,德国军备规划局制定了铀规划,并着手开始进行对核武器的研制,以维尔纳·海森堡为首组成特别小组。接着在1940年于德国占领的挪威设立由法本公司管理的重水制造厂以大量生产重水来制造钚,也研究著如何分离铀-235。1941年尾,由于德国进攻苏联的作战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战争转为长期,绝大多数的资源被移到急需的坦克和飞机上,并得到了“3年内无法将原子弹实用化”的结论。1942年初,德国取消了研究计划,虽然研究小组仍持续在工作并建造了数座小型实验用核反应堆,但纳粹德国的核武研究计划就停留于理论上,已无有系统的生产计划。虽然后来生产钚的挪威工厂被英国突击队摧毁,但实质上对德国核武开发没有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日本也正筹划他们的核武器研制计划。1941年5月,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批准了空军科技署的“制造铀弹报告”,近百名科学家在仁科芳雄的带领下开始执行“仁方案”。而此时,日本的核计划却遇到阻力。由于国内缺乏可供研究的“铀”,且由于各大研究所并未合作而使得资源分散、进度缓慢。日本的核计划在1943年初就宣告终止,原因是日本估计即使是进行单一的铀分离工程也必须消耗全国10%的电力、半年的铜产量和十年的时间完成其必要设施,代价过于庞大。但研究人员仍持续在工作,1945年5月,德国U-234潜艇因德国战败,在大西洋上浮,向盟国投降,所载运往日本的540kg氧化铀235被美军秘密截获并被用于曼哈顿计划,并可能成为以铀235为燃料的小男孩(Little Boy)原子弹的材料来源;美国对外宣称,其于马六甲被美舰击沉;日本之后也因为盟军越来越频繁的轰炸,研究工作一直受阻,核武发展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脱离理论阶段。由于纳粹德国对德国本土的犹太人的迫害,使得许多犹太人科学家逃到美国避难;在当中,很多人提醒美国当局,德国人正在制造一种“超级武器”。1939年,匈牙利科学家利奥·西拉德担心德国制造出核武器,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先行研制出,但是当他找到一些官员时,他们认为只是天方夜谭,最终他只得找到爱因斯坦。1939年8月2日,在爱因斯坦与其他几名科学家一同致信美国总统小罗斯福,建议美国政府务必在纳粹发明之前,研发出核武器。小罗斯福并没有对此表示重视,而负责转交信件的小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担负起了说服小罗斯福的责任,他引用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当年拿破仑没有采取富尔顿蒸汽船的建议,使其没有建立起强大的海军,最终不敌英国海军。小罗斯福被萨克斯说服,决定研制核武器。1939年10月19日,小罗斯福正式签署了研制原子弹的文件,两日后,美国成立了“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代号为S-11。1941年12月7日,日本轰炸的美国海军军港“珍珠港”,这使得美国政府更加下定决心加速执行他们的“核计划”。1942年6月,美国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开始,由于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区,所以此项计划又被称为“曼哈顿计划”。同月,小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华盛顿会晤,两国决定联合研制原子弹,即把英国原有的“合金管”计划融入到“曼哈顿计划”中。而此前逃亡到英国的一些法国科学家此时也加入到原子弹研究中。1942年,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新墨西哥州一望无际的沙漠上建立了起来。1945年7月初,美国终于研制出了三枚原子弹,他们立即准备着手实验。当得知要进行原子弹实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推迟了波茨坦会议时间,因为其希望该武器能够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爆炸,以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7月15日,杜鲁门到达波茨坦。7月16日5时29分45秒,人类历史上的首枚原子弹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爆炸。实验极其成功。在1943年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惨重,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使得美军伤亡巨大,经过这几场战争的伤亡比率推算,美军需要牺牲掉100万陆战队员的生命才能夺下日本本土,所以在得知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军方极力要求对日本人使用这种新式武器。但是此时许多科学家却开始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奥本海默认为日本的失败已是必然,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一些物理学家也联名致信要求美国不要使用原子弹。但是美国坚持使用原子弹,除了希望能够尽快解决太平洋战争以外,也希望削弱苏军对日作战的意义。1945年7月30日,美英中三国在波茨坦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说日本如果不立即投降,“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日本于同日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后,杜鲁门在回国途中向军方下达命令:“去投掷那颗大炸弹吧,现在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了。”美国投向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都是从提尼安岛装载起飞的。现在岛上留有当时安放原子弹的铁架等遗迹。1945年8月6日早上8点15分,艾诺拉·盖号在广岛上空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战争的枪式原子弹小男孩原子弹,造成广岛十万多居民死亡。1945年8月9日,B-29轰炸机大货柜在长崎上空投下收聚式原子弹胖子原子弹,导致长崎市近四万人直接死亡,总计十四万人员死伤。1945年8月15日日本标准时间中午12点,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得知美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后,根据谍报立即展开制造原子弹的紧急计划,并于1949年试爆第一枚原子弹。英国在参考曼哈顿计划的情况下,于1952年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原子弹制造初期获得少量苏联援助,后来在旅美归来的邓稼先带领下,于1959年6月开始研制核武器,1962年成功,于1964年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1974年,印度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而巴基斯坦也于1997年试爆了自己的核武器。至2017年为止,朝鲜则于2006年10月,2009年5月,2013年2月,2016年1月和9月共进行了五次核试验。媒体报道2017年4月15日朝鲜太阳节可能会进行第六次核爆试验。
相关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用于静脉注射的血液制品,注射后其效果可以持续2周至3个月。它是一种从上千献血者所捐献的血浆中提取出来,并汇聚到一起的非特效丙种免疫球蛋白(G型抗
- 罗切斯特大学罗彻斯特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Rochester,缩写U of R 或 UR)是一所美国私立、无宗派的研究型大学,座落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市。该校授予大学学士、研究生硕士、博士以及职
- 阿尔文·普兰丁格阿尔文·卡尔·普兰丁格(英语:Alvin Carl Plantinga,1932年11月15日-),美国当代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现任圣母大学John A.O'Brien讲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神学、认识论和形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家和大学图书馆(NUBBiH,Nacionalna i univerzitetska biblioteka Bosne i Hercegovine)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国家图书馆,位于萨拉热窝。图书馆修建于
- 专科学校台湾的专科学校(英语:Junior college)可分为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三年制专科学校(三专):由于中华民国教育部推动专科学校改制,因此自民国86年(1997年)起,台湾大多
- 苹果地图苹果地图(英语:Apple Maps)是一套由苹果公司研发的电子地图服务,也是macOS、iOS以及watchOS系统中默认的地图服务软件。“苹果地图”首次发表在2012年的苹果公司全球软件开发者
- 石油工业石油化学(Petrochemistry)是研究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其中最常见的两大类产物分别为:烯烃和芳香烃。炼油厂借由流化催化裂化提炼生产烯烃和芳香烃。
- 萝莉控萝莉控(日语:ロリコン),与幼女控不同,源自日语萝莉塔情结(lolita complex)的缩约。但意义不完全一致,是指对萝莉有特别爱好之人。萝莉指的是身材娇小可爱的,且心存有善女性,萝莉控一词
- 佩罗尼氏病佩罗尼氏病,或称纤维性海绵体炎,是一种涉及阴茎纤维斑块生长的结缔组织病。 大约5%的男性患有这种病。 当罹患佩罗尼氏病时,瘢痕组织在阴茎海绵体外的白膜中形成,将导致阴茎弯曲
- 人口数中国最早的一次人口普查在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进行,数据为12,366,470户,57,671,401人。但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离现在很远,不很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共进行过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