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王国

✍ dations ◷ 2025-07-18 17:58:46 #849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1297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缅甸历史,东南亚古国,东南亚历史国家,中外交通史地名,蒲甘王朝

殖民时期:

现代:

蒲甘王国(缅甸语:ပုဂံခေတ်)是缅甸历史上的一个国家,蒲甘王国是第一个统一缅甸的王国。王国的首都是蒲甘,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与钦敦江汇合处。频耶是蒲甘王国第一任国王,他于849年建立了蒲甘城,王朝始兴。

105年,骠人建蒲甘小城。

847年,频耶开始在蒲甘修建城寨,大兴土木,使蒲甘渐渐成为大城市。

849年,蒲甘城完工,频耶建立蒲甘王国。

1004年(宋景德元年),蒲甘王国遣使向宋朝朝贡。

1044年,阿奴律陀即位为国王;当时缅甸地区列国争霸,蒲甘王国很落后,民众信奉密教的支派阿利僧派。阿奴律陀有心振兴国家,积极向外发展。1057年阿奴律陀兴兵南征,攻真腊、罗斛、灭直通王国。占领直通国后,阿奴律陀把上座部佛教传入蒲甘王国,并立为国教,以孟族僧人善阿罗汉为国师。

而后,阿奴律陀四处扩张:西征阿腊干(英语:Arakan),占领了阿腊干的北部地区。接着,又南征勃固,势力南达德林达依地区。之后阿奴律陀北侵,其军队越过八莫,直捣现在位于中国云南的大理,之后两国和解。阿奴律陀回军途中,顺道掸邦地区,使区内各酋长向其进贡。而后阿奴律陀还以物质援助锡兰,让其击退南印度注辇国的侵犯。

文治方面,阿奴律陀为了提倡佛教,大量建造佛塔,其中以瑞喜宫佛塔(英语:Shwezigon Pagoda)最为著名。阿奴律陀又参考孟族与骠族的文字,创立了自己的文字。阿奴律陀还用三年的时间,开凿皎施地区的灌溉系统。

1077年阿奴律陀被野牛撞死,太子苏卢继位。苏卢出兵讨伐孟族耶曼干,苏卢在庇固地区的叛乱中被俘,蒲甘王国的大将江喜陀逃回蒲甘,后打败耶曼干,继承蒲甘王位。江喜陀在位时期,28年内蒲甘王国的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江喜陀建立了很多佛寺及佛塔,其中有著名的阿难陀寺,落成时由江喜陀亲自主持开光典礼,当时各地佛教徒云集。

1106年(宋崇宁五年),蒲甘国王江喜陀遣使向宋朝朝贡,被视为大国。自江喜陀之后的诸王,或纵情奢华宴乐,或广建寺庙,结果劳民伤财,国势日微。

1254年,那罗梯诃波帝即位,暴虐无道,叛乱四起。蒲甘国北部的掸族势力盛起,不断南侵蒲甘国。

1206年,蒙古帝国由孛儿只斤铁木真在在中国北方建立,65年之后的1271年第五任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国招降,蒲甘国王不理会。

1277年,元兵进攻八莫,因气候炎热退兵,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蒲甘国。

1279年,元灭南宋,国力大增。1283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国,蒲甘城破,那罗梯诃波帝向元朝投降,缅甸北部成为元朝的缅中行省(1286年-1290年),后缅中行省撤消,但那罗梯诃波帝之后的蒲甘国王几乎都是元朝的傀儡。

元朝败蒲甘国后,其疆土就开始分裂。掸族乘机发展势力,1368年于缅甸东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国。而孟族也在缅甸南部发展势力,建都于马达班,1369年迁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国。这两个王国建立后南北交战。

公元1106年,蒲甘王朝同中国的宋朝正式发生关系。宋朝据尚书省意见待以大国之礼。另外还与云南大理国关系密切。中国的大乘佛教在蒲甘有一些影响,在11世纪建造的辛尼耶塔中,塑有中国式的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像。瑞喜宫塔的辅助建筑瑞陶辛塔,也具有中国塔的风格。

蒲甘王国交往最为密切的国家是锡兰(斯里兰卡)。阿奴律陀为蒲甘国王时期,锡兰国王维耶巴胡一世派遣使者带着珍贵的礼物去见阿奴律陀,要求蒲甘王朝帮助锡兰反对入侵者。据说阿奴律陀派出船队,送回许多礼品,但没有派军队去援助。此后,阿奴律陀又派僧侣去锡兰,并送去佛教经典。

阿拿翁薛胡时,缅、锡两国交恶,其主要原因是锡兰当时在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英语:Parakramabahu I)(帕拉卡马巴朗一世)统治时,积极向外发展关系,同信奉大乘佛教的柬埔寨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阿拿翁薛胡对此大为不满,下令由王室建立直接控制大象的出口,逮捕了在蒲甘的僧伽罗学者和僧侣。1165年,帕拉卡马巴胡—世派武装船队侵袭下缅甸,洗劫了勃固城。仍由于缅甸的僧伽罗僧侣出面调停,两国很快恢复了友好关系。

12世纪中叶以后,缅甸僧侣去锡兰求法,大寺派僧伽罗僧侣对缅甸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后,孟族僧侣在缅甸建立大寺派。

蒲甘王朝之前,缅甸人宗教主要受骠人影响(之前信仰阿利僧派佛教),阿奴律陀南征孟人国家特别是征服直通王国后,大批孟人佛教僧侣到蒲甘,蒲甘成为缅甸此后800年中的佛教中心。

蒲甘王朝历代国王都积极扶持佛教的发展,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大片的上地赠于寺庙。据不完全统计,在蒲甘王朝的200余年间,投献给寺院的土地达208,000派(36490英亩),劳动人口21,983,银119,101克拉(缅两)。都城蒲甘附近大、小寺塔达4000多座,其中许多寺塔如瑞喜宫佛塔(英语:Shwezigon Pagoda)、阿难陀寺、他冰喻寺(英语:Thatbyinnyu Temple),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前后历时几十年才建成。上座部佛教由于王室的支持和自己的经济基础,得以迅速发展。11世纪末,在蒲甘城就有憎侣4108人。

蒲甘王朝的上座部佛教,开始以南方孟人地区传入的上座部佛教为主,以直通高僧善阿罗汉为宗教首领——国师。因此名为阿罗汉派。阿罗汉死于1115年,终年81岁。此派别的继承人还有般他求。他与国王那罗都不和,于1167年到锡兰,住了6年,较多地受到锡兰大寺派佛教的影响,1173年回到缅甸。从此,缅甸佛教较多受到锡兰佛教的影响。继般他求为国师的是乌多罗尸婆,他于1180年去锡兰,加剧了锡兰佛教的影响。

与乌多罗尸婆同去锡兰的,有他的弟子孟族人车波多等人。车波多在锡兰10年,1190年,车波多同另外四位僧侣,回到缅甸。创立下缅甸大寺派。当时正是缅甸国王拿那拔地薛胡统治时期,越来越多的土地成为寺院土地,僧侣戒律松弛,而大寺派戒律较严,那罗波蒂悉都对于车被多等僧侣的佛法极为推祟,很可能出于纯洁佛教界这一目的。在那罗波蒂悉都的支持下,大寺派在缅甸获得发展。蒲甘的上座部佛教从此分为两派,由阿罗汉从直通传入的一派,称为前派;车波多的大寺派佛教,称为后派。车波多死后,其三个传人对戒礼和戒律,意见分歧,各成一派。于是后派又分为三派,其中以阿难陀和室维利派的影响为大。

另外蒲甘王朝时期还有不受王室支持的阿利僧派,该派提倡饮酒食肉和放荡行为。

蒲甘的古宗教建筑有多种样式,最常见的包括: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曾长期试图将蒲甘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无果,今后希望也很小,因为缅甸政府已将蒲甘的许多古庙、古塔重新装修,而且在装修过程中未能保留古建筑原来样貌。

经过蒙古忽必烈入侵及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古城的佛塔数目,由全盛时期的超过5,000座减少至只有2,217座,存留至今,成为东南亚最具考古价值的建筑群。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8月24日当地时间下午5点34分(台湾时间晚间6时34分)缅甸中部发生规模6.8地震,深度84公里。缅甸全国建筑都被地牛翻身所晃动。古城蒲甘亦属受害严重的灾区之一,据称当地超过400座建筑在不敌强烈晃动下遭损毁,之中包括数百座佛塔。

瑞喜宫佛塔

蒲甘大彬奴塔

蒲甘阿难陀寺南门

蒙镇式建筑

相关

  • 疾病是生物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特定的异常病理情形,而且会影响生物体的部分或是所有器官。一般会解释为“身体病况”(medical
  • 言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四十九个(七划的则为第三个)。就繁体中文来说,言部归于七划部首,而简体中文来说言部归于二划部首。言部只以左、下方为
  • 布加勒斯特布加勒斯特(英语:Bucharest),罗马尼亚语名为布库雷什蒂(罗马尼亚语:București),罗马尼亚首都,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有“小巴黎”之称。面积
  • 海底两万里《海底两万哩》(法语: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或译为《海底历险记》、《海底六万哩》,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科幻小说。小说
  • 吉成俊吉成俊(朝鲜语:길성준/吉成俊 Gil Seong Jun;1977年12月24日-)艺名为吉(길;Gill),是一位韩国艺人及嘻哈家族The Movement其下嘻哈饶舌二人组合 Leessang 成员之一兼主音。吉在2009年
  • 惠更斯原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英语:Huygens–Fresnel principle)是研究波传播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因荷兰物理学者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和法国物理学者奥古斯丁·菲涅耳而命名。这个原理同时适
  • 苏莱曼所罗门(希伯来语:שְׁלֹמֹה‬‎),天主教汉译为撒罗满,阿拉伯语称为苏莱曼(سليمان)。根据《希伯来圣经》记载,是以色列王国第三位国王,大卫家族第二位国王,是北方以色列王
  • 火烧伦敦城《英伦战火》(英语:Fire Over England),又名《荣光女王》(英语:Gloriana,即伊丽莎白一世),是一部1937年由伦敦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由威廉·K·霍华德执导,克莱芒斯·达内编剧,改编自阿佛
  • 建筑摄影建筑照片,如文字所述为拍摄建筑物的照片。建筑物作为风景以及都市的一部分被捕捉的摄影作品也被称作风景照片或都市照片,以建筑物的机能作为视点而摄影的也被称作科学照片。然
  • 唐日贸易唐日贸易,一称日唐贸易,通常是指唐朝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参照遣唐使的纪录,日本主要向唐朝输出银矿、纺织布料,而从唐朝进口纺织成品、香料(唐辛子)、中药、佛具、经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