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之子
✍ dations ◷ 2025-11-25 09:34:08 #互联网之子
《互联网之子》(英语:The Internet's Own Boy: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又名:亚伦·斯沃茨的故事[台])是一部2014年的美国传记类纪录片,由布莱恩·耐本伯格自编自导[1]。该影片作为美国纪录片竞赛节目类别首次公演于2014年1月20日的圣丹斯电影节[2]。在该影片首次公演于圣丹斯之后,Participant Media和Fimbuff购得该影片的分销著作权。该影片于2014年6月27日在美国的电影院和VOD上发布[3]。这之后,该影片将会在2014年末在Participant的网站Pivot上作为电视广播首次上映[4] 。该影片同样在2014年3月15日在SXSW上上映,并于2014年4月24日在加拿大HOTDOCS国际纪录片节作为开幕电影上映。 该影片的英国首映 是在2014年6月的Sheffield Doc/Fest,同年八月,又作为维基媒体国际会议的一部分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放映。 BBC也将该影片作为Storyville纪录片系列于2015年放映,该片同时使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BY-NC-SA 4.0在互联网上放出。该影片讲述了作为作家,政治组织者,互联网激进人士的美国程序员亚伦·斯沃茨的一生。以斯沃茨的童年影像作为影片的开头和结尾。该影片同样嵌入了斯沃茨身边人物的解说,包括他的母亲,弟兄和女朋友。该影片受到了评论界的肯定。烂番茄影评网基于43位评论家给出了91%的评价,得分为7.2/10.
Geoffrey Berkshire在他的在Variety上的评论上将该影片描述为“一位互联网神童的一生和其政治上的坚定信念的迷人肖像,不幸的是他在2013年初以自杀作为终结”。The Hollywood Reporter杂志的John DeFore给予该影片正面评价。
相关
- 自然自然(英文: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万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人类所能理解地自然现象有:生物界的基因模因、共识主动、意识行为、社会活动和生态系统
- 科学可视化科学可视化(英语: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或 scientific visualisation)是科学之中的一个跨学科研究与应用领域,主要关注的是三维现象的可视化,如建筑学、气象学、医学或生物学
- 底波拉底波拉(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
- 重度抑郁重性抑郁疾患(英语: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缩写MDD),也可简称为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患,特征为超过两周的大多数时间都抑郁不已。常常伴随着没有精神、对一般休闲活动没有兴趣、
- 弥撒弥撒(拉丁语:Missa),又称感恩祭(拉丁语:Eucharistia, Synaxis),是天主教会拉丁礼的祭祀仪式。旧天主教会、圣公会及大部分的路德会高派教会的礼仪也跟弥撒大同小异。在东方教会中,是
- 克隆选择克隆选择理论(Clonal selection theory )是免疫学中的一个科学理论,它解释了免疫系统细胞(淋巴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特定抗原所作出反应的功能。该概念是由澳大利亚医生弗兰克·麦克
- 柳得恭柳得恭(1748年1月3日-1807年10月1日),字惠甫、惠风,号泠斋、泠菴、歌商楼、古芸居士、古芸堂、恩晖堂,朝鲜王朝历史学家,1784年,在所著《渤海考》自序中首次提出渤海国在朝鲜历史上
- 羽毛球羽毛球是一项隔着球网,使用长柄网状球拍挥击平口端扎有一圈羽毛的半球状软木的运动。依据参与的人数,可以分为单打与双打。相对于性质相近的网球运动,羽毛球选手除了体能要求以
- 泥石流泥石流(Mud-and-stone flow、mud and rock flow或mud-rock flow),亦称土石流(德语:Murgang)或泥流(Mud flow),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雪暴或其他自然灾
- 分子构型分子结构,或称分子立体结构、分子形状、分子几何、分子几何构型,建立在光谱学数据之上,用以描述分子中原子的三维排列方式。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物质的反应性、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