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餐礼

✍ dations ◷ 2025-05-20 15:12:56 #圣餐礼

圣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礼仪。基督徒认为,圣餐的直接根据来自《新约圣经》。圣经中记载,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上死的晚上,与十二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

在基督教会建立之后,举办圣餐礼逐渐制度化。根据圣经的记载,哥林多教会在领圣餐时的态度,与圣餐本意相违,使徒保罗立即加以纠正(《哥林多前书》第11章第17节至第34节) 。

天主教将圣餐称为圣体圣事,为七件圣事之一,并相信无酵饼和葡萄酒在神父祝圣时化成基督的体血(神学术语中称之为“圣餐变体论”)。基督新教一般不认同此观点。

大多数基督徒(包括一些否定饼同酒的成分有任何改变的人)都承认,基督是以某种特殊方式“临在”圣餐中,但不同宗派的信徒对于“临在”(Presence)的性质、地点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看法。

天主教、东正教和东方正统教会相信,面包和酒已经完全在本质上变为基督的身体和宝血。当中,天主教的圣餐观称为“变质说”:“饼酒以超乎我们理解的方式成为基督的体血。”

信义宗和归正宗都相信,圣餐是一种“圣礼的联合”。不过,信义宗相信,基督真正身体和真宝血,临在真正的饼和酒当中,更强调基督的真身体和真宝血是在“饼酒之内,在饼酒之下,与饼酒同在”(In, with, under the bread and wine),其圣餐观称为“同领说”或“真实临在说”(Real Presence)。而归正宗将基督的临在视为一种“属灵的临在”(Spiritual Presence):耶稣基督的身体和祂的宝血是临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

圣公宗信徒对圣餐各持不同立场,但官方《三十九条信纲》圣餐条文持接近归正宗的看法,宣认基督的身体是在天上并在属灵层面临在,亦即信徒是借着信心领受的。

至于福音派教会,教徒普遍认为圣餐只是一个象征,用来记念耶稣基督的死亡。

天主教认为,圣体礼仪进行时,饼和酒会真实地变为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基督再一次将自己献上。因此,参与者是在分领基督的身体。天主教引用《若望福音》,认为因吃人肉、喝人血在摩西律法是绝对不容许的,但基督衹在这一点不但没有澄清,更重新说要吃他的肉和喝他的血才行。在特伦多大公会议,天主教宣布:“借着饼与酒的被祝圣,饼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我主基督身体的实体;酒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祂宝血的实体。这种转变,天主教会恰当地、正确地称之为饼酒的实体转变。” 天主教徒称此为圣体圣事或感恩圣事。

它相信圣餐礼中基督的肉与血是和面包与酒同在的,而不是通过弥撒转换而成的。

东正教没有为圣餐礼的变化下任何完全官方定论,东正教会相信耶稣奥秘的亲临在圣餐中。就是说东正教会相信随着圣餐礼仪中饼酒被祝圣,其变成了基督的圣体和圣血(圣奥秘)。

一词 来形容圣礼 “变体论”( 希腊语 μετουσίωσις 直到 15 世纪中叶,东正教的圣父们才使用 的奉献。 它首先 由Gennady Scholarius 从天主教文学中转移而来,将其用作传统教父术语“ 改变 ”( 希腊语 μεταβολή )和“转化”( 希腊语 μεταποίημα )的同义词。 同时,根纳季宗主教相信基督的身体不是实体的,而是神秘地存在于圣体圣事中 。 然而,这个词并没有扎根,直到 16 世纪末,这个词才再次开始在罗马天主教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希腊神职人员中使用。 随后,在希腊地方议会中:1672 年在君士坦丁堡,1672 年在耶路撒冷,这一任期获得批准; 1691 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地方议会中,所有否认“变体论”一词的人都遭到严厉的诅咒,甚至是永恒的诅咒 。 1691 年会议的决定被俄罗斯东正教教会采纳,并包含在莫斯科和全罗斯牧首的教义信息中 。 从那时起,“变体论”一词在东正教圣体圣事学中成为一个常用词:它被用于教会领袖的官方信息、宗教会议批准的信仰告白和教义手册等 。 目前,正统派人士对“变体论”一词的个人解释与天主教会的教义不同 ,但与新教教派的观点也有很大差异 。一些东正教神学家,例如 A. S. Khomyakov 、 N. D. Uspensky 和其他一些人,不接受“变体论”这个词,因为它在教父神学中不存在,并且缺乏对改变圣父赐予圣物的机制的解释他们在神圣的礼仪中被祝圣。

在俄罗斯东正教会体系下有些非官方论调更认同天主教和信义宗部分信徒的质变或合质理论。在希腊东正教会体系下也有些非官方论调更趋近圣公会的真实临在理论。东正教的仪式为称为“事奉圣礼”或“神圣礼仪”。简称为奉神式。在圣餐礼等仪式上,东正教会不与其他基督宗派共融,并且认为,东正教会进行这些仪式的方式是由使徒传承下来的,是纯正的信仰。

信义宗根据圣经《福音书》及《哥林多前书》的教导,相信耶稣基督真正临到圣餐当中(Real Presence),意思是指基督真真正正在“(没有改变的)饼与酒之内,与饼和酒同在,在饼和酒之下”( the bread and wine), 是一种“圣礼的联合”(英语:Sacramental Union)。 凡参与圣餐的人在领受饼和酒时,都同时领受主的真身体及真宝血,所以路德宗的圣餐观也称为“同领说”:

主设立圣礼时,祂清楚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马太福音26:26,28)。路德宗相信是耶稣基督这句话(而不是人的作为)让基督临在圣餐当中。当信徒领受主的真身体和宝血时,他们也同时领受罪的赦免(马太福音26:28),并受安慰及被认定他们是属于主的。非信徒若领受基督的身体和宝血,只会令他们被定罪:

因此,信义宗既不认同天主教的“变质说”, 亦不认同一些学者所指的“合质说”。

由圣公宗主张,他们相信基督实际临在于饼酒之中,称为真实的临在(Real presence),意思是当基督徒凭着信心来领受圣餐的时候,就实际地领受了基督的圣体及宝血。

十六世纪英国圣公宗神学之父Richard Hooker称领圣餐为“分享基督”(participation of Christ),圣公会信徒认为圣餐礼除了是教会群体纪念基督之外,也是把人与基督联合起来的途径,他们认为通过吃圣餐可以分享基督的生命。

慈运理、多数的浸信宗与耶和华见证人的主张,认为举办圣餐(主餐),是为纪念耶稣,同领饼酒也意谓主内同为肢体,帮助人坚定其意志,重新以该礼仪反思主的爱与牺牲。饼跟酒依然是饼跟酒,耶稣不会和饼跟酒同在,仅为象征。因此通常并非每周举行圣餐(主餐),有隔周一次、大多为每月一次,少部分更久。

加尔文归正宗的主张介于路德和慈运理之间,认为圣餐中的饼跟杯仍属物质,然而因为圣灵的光照,使信徒在领受圣餐时,既领受了物质上的饼与酒,同时也与饼与酒中的基督精神作了连结。

确信无酵饼与葡萄汁经奉主耶稣圣名祝谢后,借着圣灵的同在运行,使圣餐在圣灵里改变成为主的肉和血;领受圣餐不但纪念做主死,且具奥秘性,有属灵的功效,领受基督的生命,在圣灵里与主联合,将来复活的永生。

因为不同的教条,圣餐的主要材料取决于是哪一个教派;唯一一样的是一种代表耶稣肉体的面团,和一种代表耶稣的血的葡萄“酒”。 吃这饼,喝这杯的意义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天主教圣体,用特制的许多小圆薄无酵饼为圣体,一人分领一个。另有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为圣血。较正式的弥撒中,辅祭会持装有圣血的圣爵立于司铎侧。

圣体的主要材料是无酵饼、葡萄酒和水。葡萄酒必须与水混合,乃纪念耶稣当日水血涌出之状。无酵饼用面粉加水制作而成,不加酵母或其他调味料,因为天主教继承了犹太人的传统,认为酵代表罪恶(《哥林多前书》第5章第6-8节)和一定要有筋面粉。用作成圣血的饮料,必须用葡萄制成的葡萄酒,不可以用巴士德消毒法制成的葡萄汁。且用一杯,代表同领一个杯;但现在一般弥撒礼仪中只有神父领圣血。经祝圣后的饼和酒,已经圣化成基督的身体和血,故称之为圣体、圣血,不再称呼这些为饼和酒。天主教使用无酵饼作圣体和东正教使用有酵饼作圣体,是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正教和天主教的不同,是一定要用有酵饼,因为有酵饼象征着复活的基督,和从旧约对有酵的忌讳划清界限。他们也是用红葡萄酒、水。谓此三者,乃纪念耶稣当日水血涌出之状。跟天主教不同,信徒也要从圣杯中喝圣血(体血混合,由神父使用圣勺分给信徒,用口领受)。

东正教使用有酵饼作圣体和天主教使用无酵饼作圣体,是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新教徒声称必须用葡萄制葡萄汁(太26:29),而不可用葡萄酒,因酒是经过发酵制成的,

有些教派在领圣体前的一小时内,不得进任何食物和饮料(水与药品除外,老人、幼童、病人也除外),称为“圣体斋”。在东正教中,早上领圣体血之前,从半夜12点起就不能进任何食物和饮料了,水和药品也禁止。如果在子夜领圣体血,则从18点起不能进任何食物和饮料了,水和药品也禁止。也有些教派在受洗后才能领受,未受洗者、破门者及犯死罪者不得领受。

“当领圣餐,将三物(饼、酒、水)混合后,搅之一匙。”从这一句描述可以看出,他们在领饼的时候总是同时领酒。

在天主教会中,圣体圣事被视为圣礼,根据教会,圣体圣事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与高峰” 至于其他圣 事,以及教会的一切职务和传教事业,都与感恩(圣体)圣事紧密相 联,并导向这圣事;因为至圣的感恩(圣体)圣事含有教会的全部属神 宝藏,也就是基督自己,祂是我们的逾越”。   

对于天主教 在教会──基督的身体──的礼仪中,感恩祭是基督逾越的纪念, 是祂唯一祭献的实现和圣事性的奉献。 按照圣经的意义,纪念不但意指回忆往事,也是宣告天主为人类所 完成的奇迹异事。在举行这些事件的礼仪时,这些事件透过某种方 式而得以临在和实现。 每当教会举行感恩祭时,就是 在纪念基督的逾越奥迹,这奥迹亦借此而临现:基督在十字架上一 次而永远完成的祭献万古常新。 所以,感恩祭是祭献,因为它使十字架的祭献重现 (临到现场),因 为它是十字架祭献的纪念,也因为它应用十字架祭献的果实。

基督的祭献和感恩祭的祭献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祭献:“所奉献的祭品 是同一个,如今藉司祭的职务作奉献的,和当时那位在十字架上作 自我奉献的,是同一位,只是奉献的方式不同而已”。“而且由于在 弥撒中所完成的这神圣祭献里,同一基督身在其中,以不流血方式 自作牺牲;祂昔日以流血方式在十字架的祭台上一次而永远地奉献 了自己……这祭献是真正的赎价”。

只有那些有效领受圣秩的司祭,才能主持感恩祭,祝圣饼酒成为主 的体血 。

基督是借着饼酒的转变成为基督的体血,而亲临在这圣事里。教父 们坚决确认这是教会的信仰:是基督的话及圣神的行动,有效地促 使“饼酒转变成为基督的体血”。

特伦多大公会议综合天主教的信仰,声明说:“因为我们的救主基督 说过,祂在面饼形内所奉献的,真是祂自己的身体。所以,教会一 直确信,如今在这神圣大公会议,再度予以宣布:借着饼与酒的被 祝圣,饼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我主基督身体的实体;酒的整个 实体,被转变成为祂宝血的实体。这种转变,天主教会恰当地、正 确地称之为饼酒的实体转变 (transsubstantiation)”。    

基督在感恩 (圣体)圣事中的临在,始于祝圣饼酒的那一刻;同时, 祝圣的饼酒形持续多久,基督的临在就持续多久。基督是整个地、 完全地临在于饼形及酒形内,而且是整个地、完全地临在于每一分 之内,所以,擘饼并不把基督分开。 

根据天主教会的教义 只有处于恩典状态(即没有任何致命罪恶的情况下)的人才能接受圣餐。

根据哥林多前书11:27-29,它申明了以下几点:谁省察到自己犯了死罪,却没有先 透过和好圣事而获得宽赦,即使怀有很深的痛悔,也不可以领圣体,除非 他有充分的理由要领此圣事,但又无法找到听告解者。

天主教的领主礼(领受共融)主要是在弥撒(或称感恩祭)当中进行的。弥撒以外,亦可送圣体给无法参与圣祭的教友(如医院及安老院里的教友)。

按照天主教的教律,信徒可以选择只领圣体,不领圣血,因为:天主教会相信,面饼或葡萄酒经祝圣后,已蕴含整个基督。以往只有主礼的司铎才可在弥撒中领圣血,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的礼仪,准许参礼信徒在一些特殊庆典中亦可兼领圣体圣血;不同教区亦对此订定不同习惯。而现在某些教堂在平日弥撒也可兼领圣体圣血。

若司铎或执事或送圣体员兼送圣体和圣血时,不可把蘸了圣血的圣体放在信徒手上,而应放在信徒口中。

领受共融后,信徒回位作个人祈祷“感谢圣体”,然后主礼带领“领圣体后经(领主后经)”。在旧式教堂祭台前有一排栏杆,信众跪在栏前领受圣体。这种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以前的习惯,随着教宗本笃十六世上任,似有被恢复的趋势。

路德宗相信所有参与圣餐的人在领受饼和酒时,同时领受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及宝血–基督在没有改变的饼与酒之内,与饼和酒同在,在饼和酒之下(哥林多前书10:16)。是耶稣基督设立圣礼的话(“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让基督临在圣餐当中,而不是人的作为。当信徒领受主的真身体和宝血时,他们也同时领受罪的赦免(马太福音26:28),并受安慰及被认定他们是属于主的。

在领圣餐之前,主领者会讲述耶稣的经历;先祝谢饼,后祝谢杯。有些教会声称饼要擘开领受,但也有教会以普通饼干代替。

相关

  • 采光采光是指为调整建筑物室内环境,而从室外引入自然光。与通风都是维持室内环境卫生舒适的必要行为,是建筑装设窗户的重要目的之一。另外,在人工照明发达的现代,采光也包含了节约能
  • 西芬兰省西芬兰省(芬兰语:Länsi-Suomen lääni,瑞典语:Västra Finlands län)是芬兰存在于1997至2009年间的一个省,位于该国西南部。面积74,185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839,581人。首府图
  • 光度学光度学是研究光强弱的学科。不同于辐射度量学,光度学把不同波长的辐射功率用光度函数加权。人眼能相当精确地判断两种颜色的光亮暗感觉是否相同。所以为了确定眼睛的光谱响应
  • 夏德弗雷德瑞克·赫尔斯(德语:Friedrich Hirth,1845年4月16日-1927年1月10日),汉名夏德,生于德国萨克森哥达州(今图林根邦)格雷芬通纳,德裔美国籍汉学家。曾先后就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柏林
  • 甜蜜大逃亡《甜蜜大逃亡》(英语:The Sweet Escape)是美国创作歌手关·史蒂芬妮的一首歌曲,收录于她的同名录音室专辑《甜蜜出关》 。歌曲由关、阿肯与乔治奥·图因福尔特三人所写。伴唱的
  • 狗咬狗 (2016年电影)《狗咬狗》(英语:)是一部2016年美国动作剧情片,由保罗·许瑞德执导并与马修·怀尔德共同撰写剧本。电影改编自爱德华·邦克(英语:Edward Bunker)的1995年同名小说。由尼古拉斯·凯
  • 蔡伯贯蔡伯贯(?-1566年),四川省大足县人。明朝中期四川民变首领。蔡伯贯原为白莲教徒,在山西学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底,举旗反明,国号大唐,年号大宝。一月之间,连克合川、大足、铜梁、荣昌
  • 養子15歲《養子15歲》(瑞典语:)是一部2008年的瑞典喜剧电影,以同性恋为题材。约兰·斯科格(古斯塔夫·斯卡斯加德饰)和乌尔班·阿德勒(安德斯·伦博饰)为瑞典一对同性配偶,事业有成,唯双方希望
  • 上海巴士第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上海巴士第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原巴士三汽,前身为上海公共交通第三、第四汽车公司,是在上海进行公交运营的一家非上市股份制企业,成立于1998年。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曾拥有
  • 保罗·法尔克保罗·法尔克(德语:Paul Falk,1921年12月21日-2017年5月20日),德国男子花样滑冰运动员。他曾代表德国参加195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花样滑冰比赛,搭档里娅·巴兰获得双人滑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