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音乐剧 是由摇滚乐曲组成的音乐剧作品。摇滚音乐剧与专辑音乐剧(英语:Album musical)、概念专辑、声乐套曲存在交集。一些音乐剧专辑和概念专辑在试图通过摇滚来展开剧情中转化为了摇滚音乐剧。 知名的摇滚音乐剧作品包括《近乎正常(英语:Next to Normal)》,《春之觉醒(英语:Spring Awakening (musical))》,《吉屋出租》,《油脂》和《毛发》等。 谁人乐队的《冲破黑暗谷(英语:Tommy (album))》等摇滚歌剧(英语:Rock opera)有时也会作为音乐剧登上舞台。
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毛发》的成功,摇滚音乐剧成为了音乐剧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部副标题为“美国部落式爱摇滚音乐剧“,以主张反战和自由恋爱的嬉皮士主题摇滚音乐剧于1967年在外百老汇公共剧院(英语:The Public Theater)首次公演,并于1968年10月登上百老汇舞台 。同时期的另一部摇滚音乐剧作品《你自己的事(英语:Your Own Thing)》也于1968年登台,这是一部性转版的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事实上,最早显露出摇滚基因的音乐剧是1957年的作品《齐格菲歌舞团(英语:Ziegfeld Follies)》,此剧包含一首摇滚曲目“少年犯”,由50岁的男演员比利·沃夫(英语:Billy De Wolfe)主音,并为1960年的摇滚音乐剧《拜拜小鸟(英语:Bye Bye Birdie)》所继承和发展。尽管在七年后,摇滚才等来正式登上百老汇的机会,但这些早期试验性将摇滚注入音乐剧的尝试,为《毛发》及其继任者们铺平了道路。
1970年,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蒂姆·赖斯创作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最早以音乐剧专辑(英语:Album musical)的形态面世,专辑销售的资金随后被投入到1971年末问世的音乐剧版本中。这部剧和其它一些同样没有对白但充满戏剧性的摇滚音乐剧让人联想起歌剧,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摇滚歌剧(英语:Rock opera)。音乐剧《Godspell(英语:Godspell)》(1971)有着相似的宗教主题(尽管争议更少)和相似的流行与摇滚影响力。摇滚音乐剧在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如《油脂》《皮蓬(英语:pippin(musical))》中持续发展,并在深受节奏布鲁斯和灵魂乐影响后有了全新演变,表现于作品《新绿野仙踪(英语:The Wiz)》《葡萄干》《梦幻女郎(英语:Dreamgirls)》《Purlie(英语:Purlie)》中。
20世纪80年代,摇滚音乐剧热度有所回落。 除了少数几个摇滚热剧如《恐怖小店(英语:Little Shop of Horrors (musical))》(1982)和《棋王》(1986),观众的口味更多地转向了欧洲流行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和《歌剧魅影》。 此后,归功于大受欢迎的乔纳森·拉森的摇滚音乐剧《吉屋出租》(1996),摇滚音乐剧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外百老汇随即涌现出大量摇滚音乐剧如《蝙蝠男孩(英语:bat boy: the musical)》(1997)和《摇滚芭比(英语: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musical))》(1998),以及约翰·卡梅隆·米切尔的一个有关摇滚歌手生平的外百老汇秀等。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一种新的摇滚音乐剧形式“点唱机音乐剧”开始出现,它们通常基于已有热歌金曲创作,知名作品包括《巴迪霍利传(英语:Buddy – The Buddy Holly Story)》《妈妈咪呀》 《泽西男孩》等。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作曲家如埃尔顿·约翰(阿依达,1998)的作品以及一些成功的摇滚点唱机音乐剧的面世,摇滚音乐剧重迎黄金期。近年的主要摇滚音乐剧新作包括《汉密尔顿 》(2015),《春之觉醒(英语:Spring Awakening (musical))》(2007), 《陌路相逢(英语:Passing Strange)》(2008),《血腥杰克逊(英语:Bloody Bloody Andrew Jackson)》(2008), 《摇滚年代》(2009),《近乎正常(英语:Next to Normal)》(2009)和《美国白痴》(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