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又名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浣花溪公园旁,占地24公顷。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7月13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二批历史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7日重新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严武去世,杜甫才离开成都。诗人曾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来形容其位置。
在这4年中,杜甫共作诗240余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冯至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部分作于草堂的诗:
草堂屡次经历战火,现有的建筑大都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所兴建。1954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1985年改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大门额匾上刻有郭沫若手书的“杜甫草堂”四字。杜甫草堂分为大雅堂、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展览区。大雅堂展览大幅壁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以及屈原、陶渊明、李白、王维、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等十二位诗人的雕像。柴门展览区有1997年重建的五开间茅屋故居,室内陈设保留着杜甫时代的样貌;书斋内一张书几,摆放文房四宝, 再现当年杜甫创作伟大诗篇的陈设。茅屋前的石桌和石凳,宛如当年杜甫和朋友吟诗下棋的地方。工部祠展览馆的中文部,陈列着中国从宋代以来历代出版的各种杜甫作品的刻本和铅印本;展览馆的外文部,陈列着杜甫作品的各种文字的翻译本。
2001年底,杜甫草堂东北角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民居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此处原址建立了唐代遗址展览和陈列馆。
在汶川大地震中,“杜陵春”是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处,损坏建筑面积652平方米,已经采取封闭措施。根据博物馆提供的重建方案,仅“杜陵春”的修复工程预算就超过了600万元。
注2:况场朱德旧居于2006年归入南充市仪陇县境内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德故居
注3: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于2013年归入贵州省境内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注4: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于2006年归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