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安德森

✍ dations ◷ 2025-09-08 23:08:51 #自2013年4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1926年出生,2001年逝世,雨果奖获奖作家,美国作家,科幻小说作家,明尼苏达大学校友

波尔·安德森(Poul William Anderson,1926年11月25日-2001年7月31日),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是黄金时代涌现出的优秀作家之一。

1926年11月25日,波尔·安德森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布里斯托市,父母原籍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二战爆发前他曾在丹麦,1948年,波尔·安德森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波尔·安德森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从事物理学工作,开始创作科幻小说。

2001年7月31日,波尔·安德森因癌症逝世,享年74岁。

这是波尔·安德森的科幻处女作,发表在当年的《惊奇》(Amazing)杂志上,是与沃尔德洛普合作的。当时安德森还在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物理学,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科幻创作领域。

这是安德森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是一本针对少年读者的作品。

在以上提到的那一系列作品中,《脑波》是最引人注目的。起初,这部作品似乎生不逢时,他的第一部分刚刚发表,那家打算连载这部作品的杂志就停刊了。不过很快地,《脑波》就在1954年出版了单行本。《脑波》的故事并不复杂: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太阳系在穿过了一片神秘的力场之后,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开始了飞速的进化。不久,一种理想化的新人类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开始向星际进军。而地球则交给了已经拥有了足够智慧的动物管理。智能的上升造成了人们的不适应,主人公考林斯的妻子因此而患神经官能症,于是夫妇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科学家为此发明了降低智能的装置,试图解决智能上升造成的社会问题。这部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波尔?安德森对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的敏锐感触和洞察力,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本书是安德森的名篇,发表在当年的《幻想与科幻杂志》上,所谓“时间巡逻”就是幻想中的时间管理局为保证历史按正常轨道运行对所有时代进行监控。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在无限的时间长河之中追捕罪犯的故事。这部将时间旅行和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的小说,使安德森这位擅长历史题材的作家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也许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

这本书使中国读者最早了解了波尔?安德森令人赞叹的艺术功力,198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中译本名为《异星探险》。它在悬疑四起的氛围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在宇宙中是否该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的评估。

本书是安德森的重要长篇作品之一,最初发表于1959年,1987年再版时作者做过增补。在小说中,人类实现了用“物质传送机”进行超远距离宇宙航行的梦想。生动感人并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情节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这部作品以扣人心弦的情节表现了太空探险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事虽然充满冒险和幻想,但是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We Claim These Stars 《我们认领这些星球》

这是安德森与另一位著名科幻作家戈登·R·迪克森联合创作的。书中描写了两种文化的冲突,滑稽可笑,博得了广泛的赞誉。安德森和迪克森还曾在1951年至1957年合著了“霍卡”丛书。

本书获得了当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这是安德森第一次获该奖。

本书获当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

本书获当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

本书获1971年的星云奖(最佳短中篇)和1972年的雨果奖(最佳中篇)。

本书获1972年星云奖(最佳短中篇)和1973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

本书获1979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

本书或1982年雨果奖(最佳长中篇)和1981年星云奖(最佳长中篇)。

本书描写了一个不满于地球现状,追求永生的团体的觉醒。在波尔·安德森晚期的作品中,他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在一个可避免的垂死宇宙中,最艰难、也最有价值的就是忍耐。

这是安德森的短篇集。

短篇小说,描写的仍是作者最为热衷的外星的种种可能性的题材。

安德森与戈登·R·迪克森合著的系列小说,这套书以其奇特的构思和浓郁的幽默感而获得成功。

相关

  • 圣罗伦斯河圣劳伦斯河(英语:Saint Lawrence River,法语:Fleuve Saint-Laurent)是北美洲的河流。位于加拿大和美国境内。起源于安大略湖,流经蒙特利尔(加拿大境内)、魁北克市,在加斯佩地区注入大
  • 希尔斯云内奥尔特云(英语:Inner Oort cloud),又称希尔斯云(英语:Hills cloud)是一个推测存在的星周盘区域,位于距太阳3千到2万天文单位之间的空间,处于柯伊伯带外侧、奥尔特云内侧。根据推测,
  • 现代派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
  • 莉莲·吉许莉莲·戴安娜·吉什(英语:Lillian Diana Gish,1893年10月14日-1993年2月27日)是一名童星出身的美国电影演员,默片年代的银幕标志之一,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肯尼迪中心荣誉奖
  • 华西列夫斯基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1895年9月30日-1977年12月5日),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远东军总司令。
  • 英格里芬兰人英格里芬兰人或英格里人(芬兰语:inkeriläiset,inkerinsuomalaiset;俄语:Ингерманландцы)是居住在英格里亚(现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的中部区域)的芬兰人。他们是在17世纪
  • 瓦片阵列瓦片阵列(英语:Tiling array,亦称为覆瓦阵列)是微阵列芯片中的一种子类型。类似于传统微阵列,瓦片阵列通过将标记的DNA或RNA靶分子杂交到固定在固体表面上的探针而发挥作用。瓦片
  • 陈哲陈哲(1435年-1511年),字继昭,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成化八年(1472年)登壬辰科进士,历官湖广衡州府知府。曾祖陈文立。祖父陈子谦。父陈玙。
  • 彼得罗·马莱蒂彼得罗·马莱蒂(意大利语:Pietro Maletti,1880年5月24日-1940年12月9日),意大利军官。最高军衔为陆军少将。出生在伦巴第大区曼托瓦省的卡斯蒂廖内德莱斯蒂维耶雷。1898年加入意大
  • 龙眼洞龙眼洞(洞当地粤音读董),又叫龙洞,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地方和村落,位置在天河区华南快速干线与广河高速交界附近。村中的大姓为樊氏。因当地原有九条小村,有九龙归洞之形,故名。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