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1336年-1373年,37岁),字季迪,号青丘,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初十才子之一。和宋濂、刘基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因得罪明太祖,以魏观案累文字狱,处腰斩。
高启在元末时避难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启应召入朝,被授与翰林院编修,负责纂修《元史》;朝廷欲授以户部右侍郎的授予职位,高启没接受。后放归乡里,以教书为生。
高启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所长,无不兼之。”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赋诗作《题宫女图》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以为是讽刺他强纳陈友谅美妾,记恨在心。日后长住苏州,洪武六年(1373年)姑苏太守魏观案发:魏观将府衙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被御史张度污为“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魏被斫杀,高启曾为魏观撰写《郡治上梁文》,其中“龙盘虎踞”等句触怒朱元璋,一并被腰斩于南京,被截为八段。高启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而付出血的代价,可说是朱元璋杀鸡儆猴的牺牲品,而魏观与王彝的死反而只是冤杀。
高启学生吕勉回忆高启和王彝被执送京师时,“众汹惧丧魄,先生独不乱。临行在途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景泰元年(1450年),徐庸搜集《缶鸣集》等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凤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评论高启在金陵的诗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