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ions ◷ 2025-09-10 15:23:37 #愿

作为名词时,通常指人的希望、愿望或心愿。

**1. 心愿或希望:**愿作为名词时,常常指人内心的愿望或希望。比如,"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这里的愿表示他内心的渴望和期待。

**2. 愿望的内容:**愿还可以指愿望的内容或具体要求。比如,"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未来能够实现世界和平。"这里的愿望内容是实现世界和平。

作为动词时,指表达出愿望、希望或愿意的意思。

**1. 表示希望或愿望:**愿作为动词时,常用来表示人的希望、愿望或心愿。比如,"我愿努力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这里的愿表示自己的内心愿望。

**2. 表示愿意或乐意:**愿还可以表示愿意或乐意。比如,"他愿意为了朋友去做任何事情。"这里的愿表示他乐意为了朋友做事。

作为形容词时,通常表示愿意的、乐意的、心甘情愿的。

**1. 表示愿意的:**愿作为形容词时,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意愿。比如,"她是一个愿意助人的好人。"这里的愿表示她乐意帮助别人。

**2. 表示心甘情愿的:**愿还可以表示心甘情愿的意思。比如,"他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这里的愿表示他心甘情愿地承担起责任。

愿作为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既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出现,也可以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它可以表示人的心愿、愿望或希望,也可以表示愿意、乐意或心甘情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愿这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望和期待,或者向他人表达祝愿和祝福。

相关

  • 生育缺陷先天性障碍,又称先天性疾病、先天畸形、先天缺陷,是指发育中的胎儿因为遗传性疾病或发育环境等因素导致某个部位特征结构畸形,导致在婴儿出生时即有的病症,包括了身体(英语:Physic
  • 陈杰陈杰或陳傑可以指:
  • 德国学德国学(German studies),也称为德国研究,是指以德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了德国文化、德国历史和德国政治等领域。现在德国学通常包括德国语言学和德国文学研究两个领域
  • Face My Fears《Face My Fears》是日本创作歌手宇多田光与美国音乐人史奇雷克斯合作的一首未来贝斯流派日本流行歌曲,作为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电子游戏《王国之心III》的主题曲。该曲于2019年
  • 四氯合钯(II)酸铵四氯合钯(II)酸铵是一种配合物,化学式为(NH4)2。(NH4)2可以由氯化铵和氯化钯在盐酸溶液中反应得到,或者通过海绵钯和氯化铵在甲醇中用氯气氧化得到。将(NH4)2在D2O中反复结晶,
  • 吴汝祥吴汝祥(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Ngô͘
  • 巴里萨德里巴里萨德里(Bari Sadri),是印度拉贾斯坦邦Chittaurgarh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5001(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5001人,其中男性7701人,女性7300人;0—6岁人口2017人,其中男1054人,女96
  • 藩侯号战列舰藩侯号战列舰(德语:SMS Markgraf是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舰,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意志帝国海军。该舰于1911年11月进行龙骨架设(德语:Kiellegung),1913年6月4日下水(德语:Stapellauf),并于战争在欧洲爆发的短短两个多月后,即1914年10月1日正式编入公海舰队。藩侯号在五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且最高航速为21节(39千米每小时;24英里每小时)。它是为纪念原神圣罗马帝国的巴登藩侯国所命名,而藩侯这一贵族等级则相当于中国封建时代
  • 法蒂·拉米·阿布巴卡尔法蒂·拉米·阿布巴卡尔(Fati Lami Abubakar,1951年4月12日-),尼日利亚明纳人,尼日利亚女性人物。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阿卜杜勒萨拉米·阿布巴卡尔任期内,担任尼日利亚第一夫人(英语:First Lady of Nigeria)。在卸任第一夫人后,2013年至2016年出任尼日尔州首席法官。1951年4月12日,法蒂·阿布巴卡尔出生于尼日利亚明纳,在伊洛林夸拉(英语:Kwara)的伊丽莎白女王学校(Queen Elizabeth School)完成了高中教育。并于伊洛林读大
  • 生产力悖论生产力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也称为索洛悖论(Solow paradox),指的是美国在1970、1980年代虽然资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生产力成长却出现减速的情形;也可以指2000年代至2020年代美国和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成长放缓,后者有时被称为“生产力放缓”、“生产力难题”或“生产力悖论2.0”。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生产力悖论激发许多研究工作以解释这种放缓现象。此悖论随着发达国家生产力在1990年代重新成长而消失。然而,这些研究工作所提出的问题在一般性生产力成长的研究中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