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

✍ dations ◷ 2025-08-17 07:45:51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德语:Skopostheorie),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采取有目的性的准则,以达成译文的翻译策略。即,在翻译概要、翻译指导、翻译规则的指引下,帮助译者完成对目标文本的翻译。

翻译目的论这一概念最初见于语言学家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在 1978 年德国杂志 Lebende Sprachen 发表的 一文。

在美国翻译学者 James S. Holmes 翻译研究地图的影响下,到 20 世纪晚期,翻译目的论已经发展成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四种翻译方法的核心。翻译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Skopos (希腊语: σκοπός),是希腊语“目的”的意思。语言学家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创造的一个学术用语,用以指代“翻译的目的”。在 Paul Kussmaul 看来,翻译目的论“是一种以目的论为主的翻译方法。如何达成对目标文本的翻译,取决于目标读者的知识储量,价值标准,文化规范,以及对文本的期望值。当然,(目标读者的)周身环境以及文化氛围也会影响最终的译文。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上因素,以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删改。”

根据维米尔(Hans Vermeer)所言,翻译的“目的”可能有三个:第一个,是对译者来说,即以翻译为职业来赚钱谋生; 第二,在特定情境下,如针对目标文本指导听众 / 观众的交流沟通,; 第三,用作翻译策略或者方法,例如在展示源语言的结构特征上。目的论中“目的”,对应其中第二种解释,该理论认为,源文本提供“目标受众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这也是从建构主义角度上一种理解。

翻译作为有目的性——这可以帮助“翻译”更好地被执行——的人类行为,确定其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 Reiß 和维米尔发展壮大翻译目的论的过程中,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三个主要规则(即:目的性原则(The 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The Coherence rule),忠实性原则(The Fidelity rule)),可归纳为六个要点,如下:

就第一条准则而言,在对任何文本的翻译活动中,对目标文本的翻译往往依赖于翻译活动的“目的”;第二条准则则强调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在各自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目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即译文生成与传播的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第三条准则提到,译文在其目标文化中的功能不一定与在其源文化中的功能相同,强调了翻译的不可逆性;第四与第五条强调了在“目的论”规则的约束下,翻译的成功与否——前者阐述了连贯性原则(The Coherence rule)下译文本身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后者则强调了忠实性原则(The Fidelity rule)下译文与源文本的互文性。

在如上提及的六大要点中,涉及了翻译目的论三个基本规则:

三个规则是从属关系,第三条从属于第二条,而第二条又从属于第一条。

翻译活动中,“整体性”是其首要的原则,也可以理解为“以目的证明手段”(英文: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正如由维米尔定义,Nord 翻译的那样,目的性原则指出:

文本的产生都有其目的,且应当服务于该目的。在翻译 / 解释说明 / 对白 / 写作中,作为译者,我们应力求使第三方在进行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其意义。

上述理论以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为前提,以(目的论)之前的翻译理论来决定对源语言的处理方式——即,按部就班地翻译文本,而翻译目的论强调对文本自上至下的(从总体到具体的)处理方式——由目的(意义)推导文本。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翻译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实际意义,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正如 Nord 所言,在连贯性原则的指导下,

翻译活动应当力求使受众能够理解文本所述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将自己置于目标文化的情景中,以期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Nord 补充道:

只有当受众认为翻译文本的语境与其文化语境相近时,(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交际互动(即,翻译活动)才算成功。

换言之,在此规则下,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的受众,以及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都是影响译文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也确定了译者需要将源文本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群体。由此,根据文本内连贯性的要求,只有受众能够理解文本,且译文的交际情景与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相近时,翻译才会被认为是充分的。

第三条规则需要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连贯性——因为目标文本是根据源文本提供的信息产生的。 据此,译文的形式既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解释,也取决于译文的“目的”。 正如 Dan 所说的,第三条规则指出:

目标文本应该与相应的源文本存在着某种关系。

尽管这条规则与之前对等翻译理论中的“忠实(英:faithfulness)”方面非常相似,但有一个显着的差异将它们彼此区分开来——忠实性原则不同于“忠实”,后者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前者的动态性质决定了翻译的形式和程度是随着译者对源文本的解释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虽然忠实性原则只要求最大程度的模仿——或者与之相反的,与来源(或此范围内的任何事物)的相关性最小或不相关(即,要求意义上的最大相关性),但“忠实”需要的是尽可能最大的等效性(即,对形式,内容的全面模仿)。

相关

  • 药物成瘾物质依赖(英语:Substance dependence)或称药物成瘾(drug addiction),指需要服用药物才能使日常生活表现正常的强迫行为。出现物质依赖状况后,若突然停止服用药物,可能出现药物戒断症
  • 科尔多凡语族科尔多凡语族是尼日尔-刚果语系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语言人口位于东非苏丹中部科尔多凡地区南部的努巴山区内,是一个比较疏离的一个支系。1963年,约瑟·格林伯格(Joseph Greenbe
  • 长舌果蝠长舌果蝠(学名:Eonycteris spelaea)为狐蝠科长舌果蝠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热带岩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 浊卷舌塞音浊卷舌塞音是辅音的一种,属塞音,通常用于一些口语中。用来表示这个辅音的标志是⟨ɖ⟩,而X-SAMPA的标志是⟨d`⟩。清卷舌塞音特点: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
  • 哈里·波立特哈里·波立特(Harry Pollitt,1890年11月22日-1960年6月27日),英国20世纪政治人物、共产主义者,前大不列颠共产党总书记(1929-1956)。波立特出生于兰开郡德罗伊尔斯登(Droylsden,现属大
  • 胡安·何塞·德卢亚尔胡安·何塞·德卢亚尔(西班牙语:Juan José Delhuyar,1754年6月15日-1796年9月20日)是西班牙化学家和矿物学家。他和弟弟福斯托·德卢亚尔发现了钨,并且是世界上最早提纯出金属钨
  • 杨国桢 (清朝)杨国桢(18世纪-1840年代),字海梁,四川崇庆州人,杨遇春之子,清朝官员,官至闽浙总督。以举人入赀为户部郎中,出任颍州知府,累擢河南布政使。洎回疆底定,宣宗推恩,就擢巡抚,疏请留其父部将训
  • 弗雷德里希·梅尔茨弗雷德里希·梅尔茨(德语:Friedrich Merz,1955年11月11日-),是一名出生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藻厄兰地区布里隆的德国律师、经理人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籍政治家。他在2000年
  • 张睿元张睿元(韩语:장예원,英语:Jang Ye-Won,1990年7月14日-),韩国新闻主播、播音员。2013年3月4日在SBS第18期播音员公开招聘中入社,当时正就读于淑明女子大学传媒系,成为最年轻合格者从而
  • 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乌克兰语:Ігор Валерійович Коломойський; 俄语:Игорь Валерьевич Коломойский, Igor Kolom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