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话,又称惠城话、博罗话、东江话,在惠州市称为“本地话”、在博罗县称为“博罗话”。主要分布在惠州市惠城区和博罗县。此外惠阳区的平潭、良井、永湖、镇隆、秋长以及惠东县、龙门县之东江及西枝江两岸的村落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惠州话渊源久远,音韵丰富,整体观上近似于粤语,同时又受到客家语相当程度的影响,因而颇具特色。惠州话在语言学上的分类存在争议,学者刘叔新认为惠州话是粤语分支,学者刘镇发认为惠州话是独立于粤语、客家语之外的语言,亦有学者认为惠州话是客家语的其中一种方言。但操惠州话之居民并不认同是客家话,亦不认同自己是客家人,而认为自己是“本地人”。
而惠州市内使用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本土汉语不是本文所述的惠州话,而是客家语的惠阳话。
在惠城区保留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即惠城话。由于传统以来在惠城区在外县区人的眼中等同于于惠州,故惠城话又称惠州话。
惠城话并不是指在惠州市行政区域内的语言的统称。惠州是广东的客语、粤语、闽语三大汉语变体的交汇区,在惠州行政区域内,说客家语的比例最大,学佬话(闽南语)、粤语(广州话)也有一定的比例,还有其他一些小范围使用的方言。
从历史上来看,使用惠州话族群是相对于使用客家话的族群更早在东江流域范围内生活,因此有本地话的说法,而在长期的历史融合中,两种语言任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惠州话是一种带有客家话又带有粤语特点的混合语言,有部分专家认为惠州话在广东的粤语、闽语、客家语中归属未定。从声调、声母、韵母、词汇特点、语法结构分析,惠州话既有近似客家语的成分,又有近同于粤语的成分,有学者认为惠州话在整体上偏向客家语属性)。而1987年版和2012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也两度将惠州话归类为客家语,分别属于惠州片和粤台片梅惠小片。不过也有学者如刘叔新通过对比广州话与惠州话的词汇,语法等特点,认为惠州话不应属于客家语方言而属粤语方言的一种。
从各地讲惠州话的村落建筑风格上看,本地与客家存在差异,惠州的客家人村落,老屋或者是祖屋都以围屋形式,周边的客家村镇尤其明显,围屋的一个特点是,其祖先神位均在屋里的一个厅;这与以本地话为主的村落是单独建立一个宗祠的主要不同。从建筑风格看,城里及沿江两边的村落主要跟随广州地区的风格。
惠州话保留古汉语语音,如有入声等。惠州话有比较多的变调,变调规律较为复杂,也有文白异读的现象。
惠州话声母共22个:
惠州话韵母共53个:
另:ia iau iam iaŋ iap iak i iu im in it u ui un ut y单独成韵时有轻微鼻化,鼻化程度不重。
惠州话共分7个声调,其中上声、阴去、阴入字在词组中为上字(前字)时会变调。
说明:惠州话的基本词汇中并无55调,但总是在助词和连续变调中出现,通常在声调排列时,55调排在33调前。
老惠城话使用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有大量的单音词。老惠城话和附近的方言共用一些词汇,但是也有一批独特的词汇。比如普通话里说的“天亮”,在广州话和客家话里都说“天光”,在老惠城话里说“天皓(hao)”。“水缸”老惠城话叫“水瓮(eng)”。
由于历史原因,自明末清初以后大量的客家人迁徙惠州府。据调查得知,目前惠州市有迁徙源流的姓氏家族有99个,其中来自客家地区有53个,占54%,此外还有闽语地12个,他们绝大多数是明末清初迁来惠州的。至此在明末清初时已出现了“客强主弱”的现象(指的是人口语言成分构成)。因早期操惠州话的本地人(包括原缚娄国后人及早期同化的中原人)大多数居住在东西(枝)江沿岸的府县城及墟镇和乡村。这些地方人口相对集中,又大多数是行政及商贸中心或靠近行政和商贸中心,而客家人(有的是福佬人)就只能居住在山区或边远乡村。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或行政、商贸中心能相对保障语言的独立性与影响性,所以这些行政中心及商贸中心就能将“本地话”延续下来一直保留至今。
“客强主弱”造成了惠州市操客家话的人口占了大多数,所以现在流行说法是惠州市为客家地区。
惠州话(本地话)虽然是惠州市境内少数人使用的当地语言,但因其所处的特殊地位,操惠州话的人大多居住在行政、军事、文化、商贸中心,所以还能保留它的延续性。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大量的外地人进入老惠城,老惠城和其他地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会说老惠城话的人口增多了,但是在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了。现时,惠城区多通行普通话,而惠州广播电视台则有制作客家话电视及广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