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736年-805年),字亢宗,定州北平郡(今天津市蓟州区)人,曾任谏议大夫、道州(今湖南道县西)刺史。
阳城本是定州北平县人,迁移到陕州夏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家贫不能学,担任集贤院写书吏,偷偷阅读官书,发愤苦读而成大儒,后来进士及第,隐居于中条山。
李泌为宰相时,拜谏议大夫,遇事不肯多言。韩愈作《诤臣论》讥讽他,“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但后来他谏力阻裴延龄为相,因裴延龄曾诬陷陆贽,张滂、李充等人。
在河南道州刺史任上,“治民如治家,税赋不能如额”。州上长官打考绩时,阳城自署“抚字心劳,追科政拙,考下下”。
《新唐书》载,唐朝时道州多侏儒,且大多被迫入宫为宦官,阳城任刺史时,冒死上书,请求免此苛政。后白居易亦将此事写进诗中,因而天下流传,将阳城当作救灾之神供奉,尊之为“阳公福神”、“福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