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玳瑁
✍ dations ◷ 2025-01-23 06:18:23 #玳瑁
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于海龟科的一种海龟,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瑇瑁、蝳蝐、瑇玳、文甲、鹰嘴海龟、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于大西洋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亚洲的海域。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于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鹰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后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会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于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极危状态。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大陆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玳瑁最初在1766年被卡尔·林奈描述为Testudo imbricata,之后由奥地利动物学家利奥波德·费卿格于1843年将其移至玳瑁属(Eretmochelys);在1857年,此物种被重新描述为Eretmochelys imbricata squamata (Agassiz, 1857),不过这一名称现在已经不被采用了。玳瑁的分类单元中有两个公认的亚种,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 (Rüppell, 1835)代表所有生活在太平洋中的已知种群,而另一个亚种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 (Linnaeus, 1766)则用来表示生活在大西洋中的种群。大西洋玳瑁之所以为指名亚种,原因是林奈最初用于描述物种的模式标本取自大西洋。费卿格命名的属名Eretmochelys源自希腊语词根eretmo(ὲρετμό)和chelys(χέλυς),两者的意思分别是“桨”和“龟”,意在形容玳瑁桨橹般的鳍足。种加词imbricata是拉丁语,意为“覆瓦状重叠的”,诠释出玳瑁背甲形态的特征。太平洋玳瑁的亚种名bissa源自拉丁语,意为“双重的”。此亚种曾经被描述为Caretta bissa,这使玳瑁成为蠵龟属(Caretta)中除蠵龟外的唯一物种。在所有的海龟中,玳瑁在身体构造和生态习性上有些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特征中包括玳瑁是已知唯一一种主要以海绵为食的爬行动物。正由于玳瑁过于独特,其进化地位有些不明确。分子分析支持了玳瑁是从肉食祖先而不是草食祖先进化而来的观点,因此玳瑁很可能是由肉食性物种(如蠵龟)组成的蠵龟族(Carettini)进化而来,而不是由草食性物种(如绿蠵龟)组成的海龟族(Chelonini)进化而来。血清学研究也表明,玳瑁与蠵龟属(Caretta)和丽龟属(Lepidochelys)的亲缘关系较海龟属(Chelonia)近。下列是与玳瑁相关的动物系统发生树(Hirayama, 1997, 1998, Lapparent de Broin, 2000, et Parham, 2005):
.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border-spacing:0;margin:0;font-size:100%;line-height:100%;border-collapse:separate;width:auto}.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able.clade{width:100%}.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border:0;padding:0;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abel{width:0.8em;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bottom;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slabel{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top;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bar{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left;padding:0 0.5em}.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border:0;padding:0;text-align:left;vertical-align:middle}.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R{border:0;padding:0;text-align:right}弓龟科 †Toxochelyidae Baur, 1895蠵龟属 Caretta Rafinesque, 1814... 平背龟属 Natator McCulloch, 1908玳瑁属 Eretmochelys Fitzinger, 1843丽龟属 Lepidochelys Fitzinger, 1843海龟属 Chelonia Brongniart, 1800棱皮龟类 Dermochelyoidae Williams, 1950玳瑁如其他海龟一样,具有典型的海龟特征,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于划水的桨状鳍足。一般雌性成龟体长为0.6-0.8米,雄性体长相若,体型较大者可达1米,而体型最大者甚至可达1.7米,平均体重一般可达45-80千克,历史上曾经捕获的最重的玳瑁达到210千克。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上颚钩曲尖锐如鹰喙般,这也是其俗名之一“鹰嘴海龟”得名的原因。玳瑁的头较长,前额具2对深红棕色或黑色鳞甲,鼻孔离嘴较近,吻侧内收扁平,前鳍足端各有2爪,后鳍足端各有1爪,前足大,较窄长,后足小,较宽短,游泳时姿态如飞鸟一般。玳瑁背甲的盾板异常厚,除极老的玳瑁外躯体后部缘盾均呈锯齿状。其背甲平滑亮泽,年轻时腹甲呈心形,成熟后变长,脊棱明显,幼龟背具3纵棱,一般为琥珀色,上有不规则的深浅不一的云状条纹,大多数条纹为淡黄色或棕黑色,并从背甲的中部向边缘辐射。幼龟外表的个体差异一般从5个月大起开始变得显著。玳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独特的背甲,5片椎盾和4对肋盾排列紧密如覆瓦,不过老年玳瑁的盾片排列较疏且平置。椎盾和肋盾加起来是13块盾片,组成了背甲的主体,俗名“十三鲮龟”、“十三鳞”和“十三棱龟”就是根据这个特点命名的。2片臀盾重叠,末端有较大缝隙。11对缘盾排列在背甲主体两侧,躯体后部的缘盾往往重叠,呈现出锯齿状边缘。玳瑁的甲壳长度可达约1米。腹甲为白色或黄色,有时有棕黑色斑点,具2条纵棱,由13片鳞甲组成。四足扁平,正面为覆瓦状紧密排列的黑色小斑块,背面白色,排列有稀疏黑斑;尾较短,常藏匿于甲内。成年玳瑁雌雄差异较为明显,雄龟比雌龟颜色鲜艳,雄龟尾粗大而腹甲凹陷,爪长,雌龟尾短小而腹甲平坦,爪短。有证据表明,玳瑁的背甲剥离后,如果真皮层马氏细胞(Malpighian cell)不受损伤,将其放归大海,可以再生出龟甲,北宋人苏颂在《本草图经》中也对此特点有所描述:“昔唐嗣薛王之镇南海,海人有献生玳瑁者,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系于左臂,欲以辟毒。玳瑁甚被楚毒,复养于使宅后池,伺其揭处复生,还遣送旧处,并无伤矣。”太平洋玳瑁背甲更近似于心形,脊棱完全连续,头部和鳍足正面的黑色部分为纯黑色;大西洋玳瑁的缘盾排列接近直线,仅在尾部缩锐,脊棱仅在尾部4椎盾连续,头部和鳍足正面的黑色部分为浅黑色。玳瑁留在沙滩上的足迹是不对称的,因为它们在陆上步行时左前足和右后足同时行动,右前足和左后足同时行动,这与绿蠵龟和棱皮龟对称的步态是完全不同的。玳瑁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珊瑚礁,而且玳瑁是最典型的热带水域海龟。已知玳瑁共有两个主要的亚种群,分别是大西洋亚种群和印度洋-太平洋亚种群。DNA测序和PCR技术已被用于区分全球的玳瑁种群,同时也为研究不同玳瑁种群在集群筑巢和觅食方面的分类学差异提供了信息。印度洋-太平洋亚种群遍布整个印-太地区。在印度洋中,玳瑁是非洲大陆东海岸、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以及附近岛群周围水域的一种常见海龟;其在印度洋中的分布区一直延伸至亚洲沿岸,包括波斯湾和红海、印度次大陆的整个海岸线沿线、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北海岸。而玳瑁在太平洋中的分布区基本上局限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分布区最北界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西南端水域;分布区还包括整个东南亚地区、澳大利大北海岸,再向南就到达了分布区最南界——新西兰北部海岸。分布区横贯太平洋到达太平洋东侧,包括了北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南界智利北端之间的中美和南美沿海地区,不过目前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玳瑁已经极其稀少了。在菲律宾群岛中,玳瑁有多个已知的巢位,如长滩岛(Boracay)上就曾发现过一些刚孵出的稚龟。位于菲律宾群岛西南部的一小岛群已被命名为“海龟群岛”,这是由于该岛是玳瑁和绿蠵龟(Chelonia mydas)的巢位之一。在夏威夷,玳瑁主要在瓦胡岛、茂宜岛、摩洛凯岛以及夏威夷岛这几个面积较大的主要岛屿上筑巢。在澳大利亚,玳瑁在大堡礁中的米尔曼岛(Milman Islet)上筑巢。在印度洋中,玳瑁的巢位向西远达塞舌尔表姐妹岛(Cousine Island),而当地从1994年起就立法保护此物种。塞舌尔国内大大小小的岛屿,如阿尔达布拉群岛(Aldabra Island),均是幼年玳瑁绝佳的索饵场。在太平洋东部,玳瑁出现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南至智利北部沿岸,不过在几年前,玳瑁被认为已在此区域内绝迹。其他重要的巢位和觅食地近年来被发现于墨西哥、萨尔瓦多、尼加拉瓜以及厄瓜多尔,这为研究和保护玳瑁提供了新的机会。太平洋东部的玳瑁多在入海口红树林中筑巢和觅食,分布在如希基利斯科湾(Bahia de Jiquilisco,邻接萨尔瓦多)、丰塞卡湾(Golfo de Fonseca,邻接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Estero Padre Ramos(邻接尼加拉瓜)、瓜亚基尔湾(Golfo de Guayaquil,邻接厄瓜多尔)等地,而不像其他地区的玳瑁栖于珊瑚礁和海底岩石区。跨国计划东太平洋玳瑁计划(Eastern Pacific Hawksbill Initiative)致力于研究和保护不为人所了解的玳瑁种群。在大西洋中,玳瑁的分布区西至墨西哥湾,东至非洲大陆南端,北至美国北部疆界沿线的长岛海湾。在大西洋东侧,曾有玳瑁出没在英吉利海峡的寒冷水域中,这是迄今为止玳瑁现身的最北端,而玳瑁的分布区向南可延伸至非洲好望角
。
在加勒比地区,巴西海岸(特别是巴伊亚沿岸)、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夏威夷生活有少数玳瑁,而在安提瓜和巴布达的海滩上也曾有玳瑁出现;哥斯达黎加也有玳瑁的巢位,主要是在托尔图格罗(Tortuguero)附近;古巴岛和波多黎各莫纳岛(Isla de Mona)周围的水域是加勒比玳瑁种群的索饵场。虽然玳瑁是热带海龟,但在美国的高纬度地区,如马萨诸塞州和长岛海湾也有玳瑁出没;弗吉尼亚州沿岸水域也有玳瑁生活。玳瑁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动,其一生中会在几个环境完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成年玳瑁主要在热带珊瑚礁中活动,白天时它们会在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中进进出出,而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作为一种常常洄游迁徙的海龟,它们的栖息地各种各样,包括广阔的海洋、礁湖甚至是入海口处的红树林沼泽。至今人们对处于生命早期阶段的幼年玳瑁所偏好的栖息地知之甚少,但人们推测它们像其他幼年海龟一样在大海中过着浮游生物般的生活,直到成年时才会离开它们的家。玳瑁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虽然玳瑁是杂食性动物,它们最主要的食物仍是海绵。海绵占据了加勒比玳瑁种群膳食总量的70-95%。它们的食量很大,如加勒比的玳瑁一年平均能消耗544千克海绵。不过像其他以海绵为食的动物一样,玳瑁只觅食几个特定的海绵物种,除此之外其他海绵不会成为它们的食物。加勒比玳瑁主要觅食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特别是星骨海绵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绵目(Spirophorida,中文名来自日语,下有荔枝海绵科等3科)和韧海绵目(Hadromerida)海绵;玳瑁食用的海绵物种已知有Geodia gibberosa(一种表面有很多凹洞的钵海绵)。除海绵外,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海藻以及水母和海葵等刺胞动物。玳瑁还会捕食极为危险的水螅纲动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玳瑁在捕食这些刺胞动物时会闭上没有保护结构的眼睛,而且诸如僧帽水母这样的剧毒动物的刺细胞并不能透过玳瑁生有鳞甲的头部,这样玳瑁就不会受到威胁。玳瑁有时也会捕食虾蟹和贝类,它们的双颚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壳甚至是极为坚硬厚实的贝壳,如双壳类贝类。玳瑁的嘴为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鹰喙般钩曲的嘴可以轻易的将它们钩出。玳瑁对于其猎物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它们觅食的一些海绵,如Aaptos aaptos(暗红色肉球状)、鸡肝海绵(Chondrilla nucula)、Tethya actinia(翠绿色或褐绿色球状,偶有橙色个体)、Spheciospongia vesparium(暗红色酒坛状)和寄居蟹皮海绵(Suberites domuncula)对于其他生物体来说是剧毒且往往是致命的。此外,玳瑁还会选择那些富含硅质骨针的海绵为食,如Ancorina、钵海绵(Geodia)、Ecionemia和Placospongia。由于玳瑁有异常坚硬的甲壳,天敌的种类较少,因为很少有动物能咬穿它们的壳,但鲨鱼和湾鳄算是玳瑁的天敌,章鱼和某些海洋表层鱼类也会捕食成年玳瑁。而且由于玳瑁经常觅食海绵,身上会带有某些海绵难闻的味道,而且由于玳瑁取食有毒的海绵和刺胞动物,其肉中含有高度的毒性,因此有时可以使某些天敌或人类却步。玳瑁的性情较为凶猛,被人类捕捉时,它们会有咬人的举动,不过,如果没有受到伤害,它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人们对玳瑁的生活史了解并不多。雌玳瑁每2-3年交配一次,它们会回到出生地,在偏僻岛屿上的荫蔽礁湖中进行交配;大西洋玳瑁的繁殖期一般是4-11月,而生活在印度洋,如塞舌尔的玳瑁种群的繁殖期则是9月至翌年2月;在太平洋中,中国沿海的玳瑁一般是每年3-4月繁殖,而在马来西亚的海龟岛上,玳瑁则会于7-10月产卵。由于资料不足,尚不知道玳瑁一生中是一夫一妻制还是杂乱交配。交配一般在岸边的浅水中进行,一般是雄龟静静地等待雌龟前来,而有时雄龟也会追逐雌龟,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雌龟在每个繁殖期中能产下3-6窝卵,每隔14-16日产一次卵。像其他海龟一样,玳瑁在离它们将来筑巢的海岸不远处的浅水礁湖中交配,而在交配后,雌龟会拖着它们沉重的躯体单独上岸产卵。首先它们会选择一片区域并清理干净,然后用后足挖个坑,作为自己的巢穴。一般坑穴的直径约为20厘米,深约为30-60厘米。筑巢一般需要花费1-3个小时,之后雌龟会产下一窝卵,再用沙子埋好抹平,并做好伪装,但由于它们的身体过于沉重,即使它们用鳍足尽力抹平自己的足迹,沙滩上还是会留下它们明显的行迹,这样人类和其他动物就能轻而易举地偷走它们的卵。不过,玳瑁最快能在45分钟内完成筑巢,这比其他所有海龟都要快。玳瑁的卵为白色球形,外壳革质,直径约为3-4.5厘米,重20-31.6克。一般来说,玳瑁一次产卵120-130枚,而加勒比地区和佛罗里达州的玳瑁巢穴每窝通常包含140枚左右的卵,更有甚者能包含250枚卵。在数个小时的产卵过程结束后,雌龟就会返回大海。产卵是目前已知玳瑁离开海洋的唯一理由。过2个月左右,龟卵就会在某个夜里孵化,而刚出壳的玳瑁稚龟体重通常为8-19.5克,太平洋玳瑁的稚龟比大西洋玳瑁的稚龟体型略小。这些刚孵出的稚龟体色灰暗,甲壳呈心形,长2.5-4.6厘米,不如成年玳瑁的壳那么坚硬,但是盾片已呈覆瓦状排列。它们的头部虽然可以像成年玳瑁一样自如的伸缩,但是却不能四周转动。它们与蠵龟的稚龟外表很相似,但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它们只有4对缘盾,而蠵龟的稚龟有5对缘盾。它们的外表很一致,背甲和头颈顶部为黄褐色,头颈部侧面和鹰喙般的嘴为暗灰色,前足两面均为灰色,足后部边缘略带白色,后足两面和腹甲均为暗灰色,腹甲后部有两条发白的脊。出壳后它们就会本能的奔向大海,这是由于它们被映在海面上的月光所吸引,但是这种本能行为会被路灯等人为光源扰乱,这样就会使它们迷失方向,导致它们在黎明前不能到达大海。由于稚龟灰暗的体色在白天非常显眼,那些在黎明前没有到达海洋中的稚龟就会被多种水鸟和方蟹(Grapsidae)等天敌猎食,或者是由于过于干燥脱水而死。至今人们仍无法很确切地了解小玳瑁的成长经过。人们推测玳瑁稚龟进入海洋后,会像其他稚龟一样在未来的生活阶段内过着浮游生物般的生活,而这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仍不能确定。虽然玳瑁的生长率尚不明确,但已知当幼年玳瑁长到大概35厘米长时,它们会结束海上浮游的生活方式,然后固定在一个有珊瑚礁的近海岸生活。玳瑁一般需要20-30年才会完全成熟。玳瑁与其他海龟一样,在它们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里,总是会孤独的游荡在海中,只有在交配的时候,它们才会相聚,唐代李白的《去妇词》中就写到“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反映出玳瑁的这种特点。过去人们认为玳瑁很少迁徙,但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玳瑁是一种常常洄游迁徙的动物。虽然由于数据的缺乏,人们对玳瑁的寿命尚无共识,但一般认为野生玳瑁的寿命大多数为50-70岁,而最长寿的据说可达到1500岁,因此玳瑁得到了“千年龟”的别名。过去大多数人们一致认为玳瑁等海龟物种是没有灭绝威胁的,因为它们寿命很长,生长缓慢,生殖期长,成熟晚,繁殖率也较高,而且玳瑁种群中年龄层次多,短期内的数量锐减不易被发现。但实际上,玳瑁的繁殖率虽然高,但是与大多数海龟一样,稚龟的成活率相当低。很多成年海龟被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杀死,如玳瑁会误入渔网而身陷其中,或是被鱼钩钩住,抑或是与大型船只发生碰撞,海龟的巢位也会被人类和动物侵占。小型哺乳动物会袭击它们的巢位,把蛋挖出食用。在美属维尔京群岛上,包括玳瑁、棱皮龟等海龟的巢穴在卵刚产下后,就会被獴袭击,而獛(Genetta)、沙蟹(Ocypode)、胡狼甚至家畜也都会袭击它们的巢穴。历史上,玳瑁曾于1982年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此状态在之后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4年的几次评价中都被保持,而从1996年起,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玳瑁的保护状态升级为极危。在玳瑁被评为濒危物种时就有人反对,两份请愿报告声称玳瑁及其他3个物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多个重要的稳定种群,不过IUCN根据海龟专家组(MTSG)提交的数据分析驳回了这些请愿。海龟专家组提供的数据表明玳瑁在过去的三代中种群数量减少量已超过80%,而每年筑巢产卵的成熟雌龟减少了84-87%,且在1996年种群数量并无显著增加。而且这些数据在测量中无法顾及到漂流在海洋中觅食的幼年海龟,所以得出的数据大大低估了种群的减少量。因此,根据这些数据,IUCN将玳瑁定为CR A1状态,但并不是CR A2,因为IUCN认为并没有充足的数据表明玳瑁的种群数量在将来会进一步减少80%或以上。玳瑁以及整个海龟科物种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Ⅰ中,进出口玳瑁产品,杀害、猎捕或侵扰玳瑁均是不合法行为。玳瑁也被列入《养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CMS)的附录一中。在过去的几年中,各国政府对保护玳瑁所作的努力也越来越多,如实行临时或永久性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海龟自然保护区等。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保护局(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和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从1970年起就将玳瑁列为濒危物种,受到《美国濒危物种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的保护,而美国政府为保护当地的玳瑁种群,也已在在适当地点实行了多次恢复计划。玳瑁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广东省惠州市已建有保护玳瑁、绿蠵龟等海龟和其他物种的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并受到于1988年11月8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并于1989年3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但是,虽然捕杀玳瑁不合法,在世界范围内仍有很多人捕捞玳瑁。在某些地区,玳瑁作为美味佳肴被食用。例如,早在公元前5世纪,玳瑁等海龟就被中国人视为山珍海味。1994年起,日本停止从外国进口玳瑁壳,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未加工玳瑁壳的贸易量达到每年30,000公斤左右。玳瑁贸易的大批原料均是来自加勒比地区。2006年,有大量已加工的玳瑁壳被发现从该地区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哥伦比亚等国家定期出口。2001年和2005年,古巴在CITES会议中曾二度递交提案,意欲出口库存玳瑁壳和少数玳瑁,但在投票时因几票之差而未通过,最终被迫收回提案。目前中国海南省仍有人不顾法律私下制作销售玳瑁制品,这都加大了保护玳瑁的难度。玳瑁的饲养池应选择环境安静、供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和光线充足的地方,夏季配有遮荫设配,冬季使用带圆锥形塑料薄膜池顶的圆形水池,并带有便于人工操作的供电和排水等设配。玳瑁对水质要求严格,需要与海水pH和盐度相似,因此适宜的pH为8.0-8.5,氨氮含量为0.1-0.2毫克/升。玳瑁的食性很杂,除海绵和鱼之外,还会食用水果、树叶、红树树枝、死树皮等,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食性变得更为复杂。饲养玳瑁可用新鲜的鱼、虾、软体动物、海带、海藻及海鱼,不过玳瑁虽杂食,但也会经常拒食一些食物,原因可能是食物不合胃口,或者是不适应环境温度,大约1周后这种情况应该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用活泥鳅作为玳瑁的动物性饵料也可达到很好的效果,辅以海带、紫菜和大白菜可较好的饲养玳瑁。然而,由于玳瑁在很多国家都受到保护,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禁止公开销售玳瑁制品,因此对于正当的养殖者来说,养殖玳瑁并没有多大收益,而相关的研究也很少,只有少数水族馆或海洋公园才会饲养1-2只以供观赏。目前养殖玳瑁主要是为了恢复玳瑁的种群,将刚孵化的稚龟保护起来,以免遭到海鸟的捕食。待海龟成长到某个阶段,就可以在适当时机放生它们。玳瑁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是如果管理不得当,玳瑁也会患病。由于其生性凶猛,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外伤。在范围较小的水池中玳瑁容易互相争斗、拍打水面或窜越,这样就更容易造成咬伤、撞伤等外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感染水霉病及其他病菌,造成患处溃烂以及脱甲,因此饲养较有难度。长期饲喂高脂肪鱼肉会导致玳瑁肝功能下降,增大心肌梗塞的可能性。玳瑁其他的常见病包括主要由Salmonella regent(一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痢疾性肠炎,水质污染引起的肿脖子症以及阳光不足、水度过低、水质差、水含盐量不足引起的水霉病,而其他可能发生的疾病还包括细菌、真菌感染或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疾、营养失衡、感冒、其他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以及寄生虫、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其他可能感染的病菌还有气单孢菌属、弧菌属、柠檬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及黄杆菌属的细菌。不过目前对玳瑁的疾病研究也在初级阶段,现已知多发于海龟、可能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纤维状多发性乳头瘤病在玳瑁身上却很罕见。因此,要饲养好玳瑁,必须注意饲料、水温、水质、消毒灭菌、用药等多方面条件。玳瑁如果缺乏维生素A,可饲喂鱼肝油;缺乏多种维生素,可饲喂六合维生素或施尔康治疗营养失衡;治疗外伤可用红药水、云南白药等普通药品涂抹患处;治疗感染需先进行药物实验以确定用药,感染性皮肤病需要外敷和内服相结合;治疗感冒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安痛定等,内服板蓝根等药物;治疗肿脖子症需及时放水,用%1的硫酸铜溶液清洗水池以消毒,然后注入%2食盐的新鲜水,并用普鲁卡因青霉素40000 U/kg、硫酸链霉素50000 U/kg颈基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放入饲养池前,还要用0.1%高锰酸钾或0.5%硫酸铜溶液擦洗浸泡半小时,4-6天后即可痊愈;治疗水霉病需勤换水以改善水质,先用%1的硫酸铜溶液清洗水池以消毒,然后注入%2食盐的新鲜水并调节成适宜水温,之后用%1的硫酸铜溶液涂抹患处,擦掉溃疡伪膜后换用0.5%硫酸铜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浸泡半小时,然后用紫药水涂抹擦拭患处和全身,如海龟恢复食欲,则表明此病已痊愈。玳瑁也是一种有机宝石,特指玳瑁的背甲,为非晶质体,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蜡质至油脂光泽。玳瑁可用于制作戒指、手镯、簪(钗)、梳(栉)、扇子、盒、眼镜框、乐器小零件、精密仪器的梳齿以及刮痧板等器物,而且古筝义甲和古代朝鲜琵琶的拨子也是由玳瑁制作,同时也是螺钿片的材料之一,具有独特的神韵和光彩。很多文化中都有玳瑁工艺品的使用。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有记载:“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大意是赵国平原君使臣出使楚国时,为向春申君炫耀而头戴玳瑁簪身配镶有珠玉的佩剑,结果见到春申君的三千门客时,人人皆脚穿斗大珍珠镶嵌的鞋见客,这表明在中国的战国时期,玳瑁饰品已经是很普遍的男子饰品。唐代高祖时期,玳瑁曾用于制造钱币——开元通宝,西安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了全世界仅存的13枚玳瑁铸开元通宝,非常宝贵。虽然玳瑁器易蛀,但目前在博物馆中仍能看到慈禧太后和嫔妃日常所用的梳子等物品,以及明末清初名歌妓董小宛遗留下的玳瑁桃花扇,均极精美,为稀世珍宝,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也藏有一些玳瑁工艺品。在西方,玳瑁被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用于制作梳子、刷子和戒指等首饰,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会将玳瑁镶嵌在家具上。汉代遗址和努比亚人统治时代的埃及古墓中就曾发现过很多精美的玳瑁器。在日本,各种龟鳖当中只有玳瑁的壳被日本人用来制作饰品,因此日语中将玳瑁壳称为“鼈甲”(べっこう)。完整的玳瑁标本与插饰梳帕劳女人钱(tolúk)印度梳维多利亚时代的插饰梳玳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之一。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对刘兰芝外貌的精彩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是讲述告别之景,繁钦《定情诗》中也提到“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钗”谐音拆,有分离之意,而李白也曾写到“常嫌玳瑁孤”;沈佺期《独不见》描述了一个少妇思念夫君的心理活动,其中写到:“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变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诗词中也常以“玳瑁筵”(简称“玳筵”)一词来描述筵席的精美与豪华。玳瑁的形象被刻画在面值为20强势玻利瓦尔的委内瑞拉纸币和面值为2雷亚尔的巴西纸币背面。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亦建有一座非常可爱的名为Burnside的喷泉雕塑,刻画了一个裸体男孩深情地骑在一只大玳瑁上的形象,因此雕塑有“海龟男孩”(Turtle Boy)的爱称。这座雕像就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像和布鲁塞尔的小于连铜像一样,已经成为伍斯特市的标志性象征。当地还举行以雕像命名的音乐竞赛“海龟男孩音乐奖”(The Turtle Boy Music Award),同时一些与雕像有关的儿童故事也被创作出来。作为中药药用的玳瑁,是出自《开宝本草》一书,其来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是平肝息风药的一种。玳瑁药性甘,寒;入心、肝经,有清热解毒,平肝定惊的功效。药用的玳瑁,一般主产于中国的东南方,如广东省、福建省。一般情况下,在捕获玳瑁后,将其倒挂,用煮沸的醋浇在背甲上,净制,去除残肉,干燥。玳瑁制成为药材后一般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长10-20厘米。表面颜色为暗褐色的半透明状,并有乳黄色的条纹,内表面有白色的斑点和条纹,纵横交错。玳瑁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玳瑁有清热解毒、平肝定惊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热病神昏、惊厥、中风阳亢的症状。其中有名的治疗急风中恶的玳瑁丸就由玳瑁、安息香、朱砂、雄黄、琥珀、麝香、龙脑组成。其用法用量与使用方法为一般入丸剂或者散剂,每次9-15克,其中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而玳瑁炮制一般采用滑石粉炒的方法,即为将滑石粉置于锅中,并用文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加入净制好的玳瑁,拌炒,使表面呈微黄色,鼓起,取出。最后筛去滑石粉放凉
。不过,如今玳瑁已经被归类为次常用中药,而《中国药典》自1995年起也不在正文中收载本药品。
相关
- 前列腺炎前列腺炎(Prostatitis)指发生于前列腺组织的炎症。由于前列腺在一定水平血睾丸酮作用下形成,女性仅找到组织胚胎学意义上的前列腺痕迹;没有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前列腺,前列腺炎属
- 异炔诺酮异炔诺酮(英语:Noretynodrel 或 英语:norethynodrel,商品名:Enovid等)是一种黄体制剂药物,过去被用于口服避孕药以及治疗一些妇科疾病,但现在已不再使用。异炔诺酮和炔诺酮的不同之
- SiS一硫化硅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SiS,为黄色无定形体。可以硫和硅以一比一摩尔在高温下取得,但此反应会产生更多二硫化硅。此外亦可以让硅与二硫化硅于850℃反应、与二硫化碳于
- 仪礼《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 中原地区中原是汉族传统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名河洛、中土、中州。后被汉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国古代的地缘思
- 俄国 (消歧义)俄国,是俄罗斯国家的简称,它通常指历史上或现存的以俄罗斯族为主体的以下国家:
- Gdsub2/subOsub3/sub氧化钆,化学式Gd2O3。白色无味无定形粉末,不溶于水,溶于酸。露置于空气中时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而变质。以独居石或混合稀土矿为原料,经萃取等纯化步骤,制得钐钆混合稀
- 熔盐堆熔盐反应堆(英语:molten salt reactor, MSR)是核裂变反应堆的一种,属于第四代反应堆,其主冷却剂(英语:nuclear reactor coolant)以至燃料本身都是熔盐混合物,它可以在高温下工作(可获
- 蒙马特蒙马特(法语:Montmartre),又译蒙马特尔,是位于法国巴黎市十八区的一座130米高的山丘,在塞纳河的右岸。蒙马特高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白色圆顶的圣心堂、圣伯多禄堂(L'église Saint-P
- 汉登县汉普登县(英语:Hampden County)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中西部的一个县,南邻康涅狄格州。面积1,642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456,228。县治斯普林菲尔德,惟自1998年起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