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移码突变
✍ dations ◷ 2025-02-23 16:30:13 #移码突变
突变(英语:Mutation,即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通常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去氧核糖核酸)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改变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原因可以是细胞分裂时遗传基因的复制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基因毒性、辐射或病毒的影响。突变通常会导致细胞运作不正常、或细胞死亡,甚至可以在较高等生物中引发癌症。但同时,突变也被视为演化的“推动力”:不理想的突变会经天择过程被淘汰,而对物种有利的突变则会被累积下去。中性突变(neutral mutation)对物种没有影响而逐渐累积,会导致间断平衡。以突变对于基因表现之影响来作分类的话,可分为下列几种:失去功能的突变是指基因受到影响,让基因表现不明显,或使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失去功能。此种突变会使基因的表现或是基因产物的活性减弱,但不会消失。此种突变与次形态突变相反,会使基因的表现加强。例如波大多人。获得功能的突变是指发生的突变让原本应该是不表现的基因产生活性,进而影响细胞功能,这样的突变多半需要染色体程度的突变较有可能产生,而最常发生获得功能的突变就是癌细胞。DNA序列中涉及单个核苷酸或碱基的变化称为点突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碱基或核苷酸被另一种碱基或核苷酸所替换;二是一个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当点突变发生在基因及其调控序列之外,或使基因序列内一种密码子变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另一种同义密码子时,不会改变生物个体的基因产物,因而不引起性状变异。不引起生物性状变异的突变称为沉默突变。指由于某个碱基对的改变,使编码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编码另外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结果使构成蛋白质的数百上千个氨基酸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指在DNA链上,有时一个或几个非3的整数倍的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往往产生比碱基替换突变更严重。这种插入或缺失突变又称为移码突变。是指当点突变使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子时,则蛋白质合成进行到该突变位点时会提前终止,结果产生一个较短的多肽链或较小的蛋白质。大突变是可能涉及整个基因以至多个基因的一长段DNA序列的改变,大突变常常导致染色体畸变。指DNA分子丢失一段碱基序列。(染色体缺失,Deletion)能引起移码。指DNA分子的正常序列中插入一段DNA序列。(Insertion②)能引起移码。重排包括某段DNA序列的重复(duplication),倒位(inversion),易位(translocation)等。
相关
- 古印第安人古印第安人是指最初进入美洲并定居的人,时间在美洲大陆的更新世时期晚期的后冰川时期。“古印第安人”一词特指西半球的石器时代,不同于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有证据表明在
- 白鲸记《白鲸记》(Moby-Dick; or, The Whale)为赫尔曼·梅尔维尔发表于1851年的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白鲸记》这个名字说的是一头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白色
- 科林英多尔夫之子科林(中世纪盖尔语: Cuilén mac Ildulb:现代盖尔语: Cailean;?-971年)中文常被翻译为科林王(Culen或Colin),绰号白种人(An Fionn)是967年-971年在位的阿尔巴国王。他是阿
- 晶体学晶体学,又称结晶学,是一门以确定固体中原子(或离子)排列方式为目的的实验科学。“晶体学”(crystallography)一词原先仅指对各种晶体性质的研究,但随着人们对物质在微观尺度上认识
- 台21线台21线,是台湾的一条省道,起点为台中市东势区天冷,终点南投县信义乡塔塔加,与台18线相连接,全长共145.035公里。其中天冷经国姓乡至埔里为丰埔公路(丰原经东势至埔里),埔里日月潭段
- 朱耀沂朱耀沂(1932年1月15日-2015年3月29日),笔名“痴虫庵”,台湾昆虫学家,出生于台南,毕业于台中省立农学院植病系(国立中兴大学前身),国立台湾大学植病研究所硕士、日本九州大学农学博士。
- 锈革孔菌科参见内文锈革孔菌科(学名:Hymenochaetaceae),又称刺革菌科,是属于锈革孔菌目的真菌。这一科包含了很多与阔叶树和针叶树的大量林木病有关的真菌。该科共有27属、487个物种。
- 英格兰威尔士绿党英格兰和威尔士绿党是活跃于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绿党。在1990年代,绿党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翼决定和睦地从英国绿党(英语:Green Party (UK))分离,组成苏格兰绿党和北爱尔兰绿党。
- 三一节三一节是韩国纪念三一运动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三月一日。每年三月一日,韩国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一些民众还会举行反日的游行示威运动。三一节(3月1日)与制宪节(7月17日)、
- 牛满江牛满江(1912年10月31日-2007年11月9日)是一位美籍华人生物学家。天普大学终身教授。1912年出生在河北博野,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36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43年与张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