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原名国栋,字作铭,浙江温州市区人,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夏鼐被称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
夏鼐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少年时在温州上学,1927年,赴上海读高中。1930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1931年,转学入读清华大学历史系。1934年7月,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得文学士学位。
1934年10月上旬,夏鼐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考古学部门的资格。1935年春季,夏鼐在河南省安阳参加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1935年夏季,经更改批准,夏鼐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埃及考古学。1935年至1939年,夏鼐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
1939年秋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爆发,夏鼐决定回国。夏鼐由英国出发途经埃及,在埃及开罗滞留,期间在开罗博物馆从事考古及文物研究工作一年多,才由埃及返回中国,于1941年初抵达云南昆明。夏鼐的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是二战结束后于1946年由伦敦大学学院授予的。
1941年至1942年,夏鼐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担任专门委员之职。1943年至1949年,夏鼐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9年秋季至1950年9月,夏鼐在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担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夏鼐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夏鼐也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夏鼐被考古研究所中战斗小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随后遭游街批斗,在牛棚中强制劳动学习。1970年被下放至五七干校。因考古所接受委托,协助阿尔巴尼亚修复古代羊皮书,夏鼐得以返回北京。1972年,考古所其他人员由五七干校返回北京,夏鼐正式恢复在考古所中的工作。
1979年,夏鼐被推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的理事长。1982年,夏鼐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名誉所长。1985年,夏鼐被任命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的委员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编委会主任。自1959年起,夏鼐还是第二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夏鼐曾先后主持多次重要考古发掘,主要有:
夏鼐曾并先后被中国、英国、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等多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荣誉。
主编并参加编写:
主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