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小说指的是以台语白话文为创作语言的小说文学,盛行于台湾。自日治时期开始,便有多位台湾作家以台语文创作小说。然而,遭受外来政权的接连压迫,台文创作无论体裁都蒙受长期的忽视。台湾解严后,台湾本土意识再度高涨,台语文学重登历史舞台,台文小说也随之再次萌芽。
文字,一直都是台语文学界不休的争论,早从日治时期就已分为两大派;一是主张以台闽汉字作为书写载体,而另外一派则是提倡拼音文字化的白话字路线。而这样的相互争鸣造就了后来的融合,进而带动汉罗文的兴起。台文小说也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向两种文字、三种书写的创作载体,可说是十分活泼且奔放。
然而,长期的语言打压下,使得多数台湾作家因为母语教育的缺乏,即便抱持母语创作之心,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纯台语文的创作;因此,今日的台文小说作品多存在着华语、台语“相滥”的情形,虽然许多华语字词可以台语发音,仍或多或少造成台语文受到华语文的侵蚀。
由于台湾母语教育并不成熟,多数的闽南裔台湾人对于台文汉字或罗马字并不熟悉,进而导致无法顺畅地阅读此种文学作品,因此台文小说在目前的商业市场上并无法与中文小说相抗衡。
台文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以台语为书写语言的小说”,因此台语()或台湾话()即为此类型小说所使用的语言。另外,由于现今的台湾教育以华语教育为主,造成台湾人在阅读及写作母语的能力上,有些许障碍,而思想语言亦受影响或转为华语。因此,许多小说家便以“台语、华语相杂”的模式来书写、表达其故事。例如:当代名家萧丽红的《白水湖春梦》即是典型“台华相杂”的台文小说,对话虽是全台文,但叙述时则混合两种语言。
在台文小说的定义上,有许多划定法。有人主张“全台文”的小说作品才是真正的台文小说;另外则有人主张无论“全台文”抑或是“台华相杂”两种,皆属于台文小说的范畴。但无论是狭义台文小说或是广义的台文小说,皆有以台文为媒介的小说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