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 dations ◷ 2025-07-18 02:02:47 #犀牛
犀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总称,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现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濒临绝种,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数目最少,约50头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万到3万头。这些居住于亚洲与非洲的犀牛面临原生栖地破坏,东亚的犀牛角买家与欧美狩猎观光者的威胁犀牛在地质时代中的第三纪时已在全球广泛地分布。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是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貘犀,此种犀牛的祖先与现代貘类的大小差不多,犀牛祖先之一种森林犀牛在欧洲曾广泛存在过,个体很小而且善于奔跑。现代在亚洲的苏门达腊犀牛之祖先在渐新世出现。 另外在渐新世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巨犀,它体格健壮和高大,体长约8米,身高5米。不过虽然巨犀和犀牛同属奇蹄目,但并不属于犀牛科。中新世的后期,出现了独角犀牛的祖先。目前,独角犀牛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布在亚洲。在中新世以后出现的犀牛体型与现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颌有两颗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泽地带,以水中的植物为食。上新世后期(约300万年前),双角犀牛出现。而现今的双角犀牛有苏门达腊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第四纪时期人类已经出现,早期的犀牛以板齿犀、披毛犀为代表。板齿犀个体巨大,5米长,身披厚甲,在额部生有大角,约2米长,牙齿的齿冠高,呈方柱状,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时期在中国华北的及欧洲等地曾有板齿犀生活;披毛犀和猛犸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体及长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御寒冷,长鼻上有一对巨角,前面一支最长可达1米,生活在寒冷地带。这两种犀类先后在不同的时期都已经灭绝了。在犀类的后代中,现仅残存有犀牛科的4属5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中分布在亚洲的犀牛已经濒临绝种,非洲犀牛因为还有保护措施尚有族群。主要是因为犀牛角作为药材获利不菲,现行非洲犀牛角主要由养殖者所提供。南非养殖者会将犀牛角砍下,等待约一年半后再度收成,而部分盗猎者会将犀牛直接杀死取角,随盗猎导致数量减少,现在也不容易买到真正的犀牛角,现在商贩还懂得以牛羊的蛋白质部位替代来获利,甚至用相似成分的猫狗爪磨成假货变换充数。现存犀牛的特征是蹄有3短趾,趾尖有宽而钝的趾甲。除耳尖及耳缘外,犀几乎其他部分无毛。犀牛多呈灰色或褐色,其中白犀牛的颜色较淡。犀牛视觉差,但嗅觉与听觉灵敏。犀牛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犀牛的身体就像一个大盔甲,最长达超过4米,重达6吨。犀牛是有蹄动物,前脚和后脚都有3个趾头。一般来说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没有毛发。犀牛多数生存于开阔的草地,稀树草原,灌木林或沼泽地,其中苏门答腊犀牛现代只能在森林深处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物。犀牛用尿与粪堆区分领域范围。犀牛多独居,个体之间很少接触,只有白犀牛以约10只的数目群居。多数时候都会避开人类,但在交配季节时期的 雄犀牛,或带领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会攻击任何目标,包括人类。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气比较坏者,会主动攻击任何陌生的气味或声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荆棘中也可达到45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没有击中目标时,转身的速度也很快。白犀牛有两个种类: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和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在2007年,南方亚洲野生种群数量有17480头(IUCN2008),其中16266头来自南非,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犀牛亚种。然而,北方亚种是极度濒危,分布在非洲东部和中部的乌干达和尼罗河上游,在野外已经完全灭绝。而人工饲养的北白犀只余3只,仅仅位在肯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Ol Pejeta Conservancy),其中唯一一只公白犀Sudan (rhinoceros)(英语:蘇丹)不仅已经因为年老而不能再繁殖,更于2018年3月19日因骨骼与肌肉退化、身上出现大面积伤口等原因接受安乐死。黑犀牛原产于非洲东部和中部,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安哥拉。虽然被称为黑犀牛,但它的颜色是褐色及灰色的。黑犀牛8个亚种中,已有3个亚种绝灭,根据2003年的资料显示,黑犀的数量已有回升,约3,610头。黑犀的主要威胁是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印度犀牛分布在整个印度恒河平原范围以及尼泊尔,但过度的猎杀减少了他们的数量。今天有超过3000只犀牛生活在野外。2014年,印度阿萨姆邦就发现2,544只,自2006年以来增长了27%,在20世纪初,阿萨姆邦只有大约200只犀牛。印度犀牛是犀牛中第二大的,仅次于白犀牛,最重可达4000公斤。1910年,印度禁止狩猎所有犀牛,并设立印度犀牛保护区。爪哇犀牛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哺乳动物。根据2002年的估算,只有大约60只依然存在,只分布在印尼爪哇最西端乌戎库隆国家公园,而越南最后野生个体被枪杀于2010年。爪哇犀牛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犀牛物种,它们主要威胁是因为猎人偷猎它们的角。爪哇犀牛比印度犀牛小,大小接近黑犀。体长(包括其头部)的可达2至4米(6.6至13.1英尺),高度可达到1.4-1.7米(4.6-5.8英尺),重量900-2300公斤。苏门答腊犀牛是最小的现存犀牛物种。它分布在婆罗洲和苏门答腊高海拔地区。由于栖息地丧失和偷猎,其数量已经下降,数量只剩余200只以下。成年的苏门答腊犀牛肩高大约130厘米,体长约240-315厘米,体重约600-950公斤。苏门答腊犀牛曾经广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与沼泽中。在中国,苏门犀曾经广布于华南地区,尤其是在四川。1916年在中国灭绝。现在野外仅存6个种群,其中4个在苏门答腊,另外两个分别在婆罗洲与马来半岛,并可能分布缅甸的茂密山林中。纵使苏门答腊犀牛数量多于爪哇犀牛,但过去15年在野外只捕获一只雌性犀牛。

相关

  • 口腔炎口腔炎(stomatitis)是一种疾病,指口腔黏膜或舌黏膜发生的炎症。该病的成因可以分为与口部有关及与全身有关,前者包括口部卫生欠佳、装得不妥当的假牙、或是由灼热食物造成的烫伤
  • 杀外寄生虫药外寄生物感染是指主要由外寄生物引起的寄生虫病。外寄生物即暂时或永久寄生于宿主体表的寄生物。例如:治疗外寄生物感染常使用杀外寄生虫药(英语:ectoparasiticide),以杀死外寄生
  • 雨水数据来源:喷气推进实验室线上历书系统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公历每年2月18日-20日之间,表示雨水的增多。惊蛰曾在汉景帝时由于避讳而改名,并且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授予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中国籍科学家。院士不设任期,为终身
  • 有机溶剂当有机化合物作为溶剂时,这个有机物就简称为有机溶剂。常见的有机溶剂有乙醚、二氯甲烷、苯、四氯甲烷、氯仿等。在一些职业安全相关的法规中,所指的“有机溶剂”是指具有挥发
  • 犹太人大屠杀否定论庇隆主义 国家工团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 民族无政府主义 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纳粹党 前沿交叉 官方全国战线 第三位置组织 新力量 国际第三位置法西斯象征 新法西斯主义 新纳粹
  •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实验(Griffith's experiment),又称格里菲斯转型实验,是由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在1928年利用肺炎链球菌与老鼠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实验结果显
  • 行星地质学行星地质学(Planetary Geology),亦称为天体地质学(Astrogeology)、天文地质学(Exogeology),是行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的范围是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陨石等天体的地
  •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英语:Julius Axelrod,1912年5月30日-2004年12月29日),美国生物化学家。他与伯纳德·卡茨、乌尔夫·冯·奥伊勒一起获得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2
  • 黄色是由波长介于565至590奈米的光线所形成的颜色,用色彩的三原色红、绿色光混合可产生黄光。亦为颜料的三原色之一。黄的互补色是蓝。但传统上画师以紫色作为黄的互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