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湿雾

✍ dations ◷ 2025-02-25 11:20:38 #秘鲁地理,智利地理,厄瓜多尔地理,雾

浓湿雾(西班牙语:Garúa,直译:毛毛雨)是南美洲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在南半球的冬季发生于秘鲁、厄瓜多尔南部和智利北部沿岸。热带海岸沙漠受浓湿雾影响,温度适中、湿度偏大。浓湿雾为干燥地区带来大量水汽,并保证雾植(英语:lomas)的生存。浓湿雾因其发生率和持续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而在众多天气现象中显得特别。

秘鲁寒流对南纬5度至30度之间的秘鲁和智利沿岸浓湿雾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长达2800米的范围内,洋流为常年干旱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令气候变得温和。同时,该地区会产生逆温现象,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上升,临近洋面的气温反而较低。冷空气借由信风向东吹至岸边,雾气冷凝形成浓湿雾的景象。

尽管名为“雾”,但浓湿雾并不会转化为降雨。浓湿雾中的水滴直径为1~40微米,不足以形成雨水。

秘鲁寒流及其形成的浓湿雾对气候的影响显著。秘鲁首都利马位于南纬12度,是热带海滨城市,常年平均气温应为26摄氏度以上。但由于寒流的影响,利马实际上的气温在一月至三月平均为23摄氏度,常发生浓湿雾的七月至九月平均为17摄氏度,此时正是利马最凉爽的时节。

除此之外,光照受到浓湿雾的影响更大。利马平均每年的日照百分率仅为34%,全年日照小时数为1230,七月和八月平均光照时间不及一小时;而著名的雾都伦敦每年尚有1573小时受阳光照射,天津每年接受约2576小时、纽约每年接受2535小时的阳光照射。冬天的利马漫天都是迷雾,令19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把这座城市描述成“你看不到的最怪异、最阴郁的城市”。

在南纬5度至30度之间的海岸荒漠上,平均每年降水量只有不足1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多年无雨,令零散分布于秘鲁和智利海岸的雾植只能靠浓湿雾和偶尔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来补充水分。除了雾植和潮湿的安第斯山脚下形成的河谷之外,海岸可说是不毛之地。

浓湿雾形成于海岸,仅向内陆延伸数千米,尤其集聚于海拔300~1000米的生长着雾植的山坡,并消失殆尽。

在干燥缺水的荒漠地带,浓湿雾是水分的重要来源。1985年,科学家在智利用聚烯烃网设计了一种收集雾的系统,用于收集浓湿雾的水分来为当地村民供水,此计划名为浓湿雾计划。浓湿雾计划在山脊设立了50张巨型收集网,大约收集了浓湿雾中2%的水分。2005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新设了3平方米收集网,使每天每平方米收集网能够收集5升水。

在秘鲁,为保护脆弱的雾植生态系统,环保组织在阿蒂基帕区安装了类似的收集网,为当地80户住民发展农业,尤其是橄榄种植业。

相关

  • 梅尔·吉勃逊澳洲电影及电视美艺学院奖最佳男主角 1979年 《蒂姆》 1981年 《加里波底》 澳洲电影及电视美艺学院国际奖最佳导演 2016年 《血战钢锯岭》梅尔·科尔
  • 毕摩教毕摩(彝语北部方言:ꀘꂾ,注音:bi mox)是彝族从事原始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人,相当于巫师,祭司,经师。“毕”意即诵经者,“摩”即大。毕摩有文化,掌握古彝文和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和宗教等
  • 黑暗中的舞者《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2000年时的电影作品,由冰岛歌手比约克主演。它是该导演拍摄的三部曲之第二部,另两部是《破浪》(Breaking the Wav
  • 汉族传统节日饮食 - 服饰 - 建筑 - 文物 - 节日 - 教育 科学 - 五术(医学 - 术数) - 武术 汉族传统节日或称为中华传统节日、汉人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汉人随着季节、时间和物候转移,开展具
  • 点烟器点烟器是汽车里面的一个电气装置,原先被设计为用来点燃卷烟;现被用来当作供应12伏特直流电的连接界面,用以在车内提供携带式设备电源,并可连接变压器以提供家用100至240伏特交流
  • 中非共和国国旗中非共和国国旗中的蓝、白、红三色与法国国旗颜色相同,表示与法国特殊的历史关系。绿色象征森林,黄色表示草原和沙漠。五角星是指引未来之星。中非共和国“国父”巴泰勒米·波
  • 广川信隆广川信隆(日语:廣川 信隆/ひろかわ のぶたか ,1946年3月25日-),日本神经科学家,专长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胚胎学、生物物理学。现任东京大学特聘教授,欧洲分子生物学机构 (EMBO)
  • 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俄语:Полуостров Муравьёва-Амурского,罗马化:Poluostrov Muravyova-Amurskogo)是俄罗斯彼得大帝湾内的一个半岛,将此湾
  • 良心大使奖良心大使奖(英语:Ambassador of Conscience Award)是国际特赦组织建立的人权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给那些促进保护、促进人权和人类良知的人。2003年首次颁奖。
  • 乌帽乌帽,又称乌纱帽,又称纱帽,自东晋开始,到清军入关易服令废止,在中国风行一千余年。历代形制有不少变化,但都是以乌纱覆盖,亦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在北朝后期,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