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扣子体
✍ dations ◷ 2025-11-17 16:25:09 #扣子体
扣子体(英语:clamp connection)是许多担子菌门真菌的双核菌丝顶端形成的钩状结构。担子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两株真菌的菌丝会进行胞质融合,但细胞核维持独立,形成具有来自两亲代细胞核(异质双核)的双核体(英语:dikaryon),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个细胞核才会进行核聚变(karyogamy)产生双倍体的合子,并进行减数分裂以产生担孢子。扣子体的功能即为确保胞质融合后,菌丝双核体状态的维持,让双核体菌丝生长过程中,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核能妥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使两个子细胞都各有一个来自亲代双方的细胞核。扣子体只在担子菌门的真菌中出现,子囊菌门真菌则使用产囊丝钩(英语:Crozier (mycology))维持双核体异质双核的状态,产囊丝钩也是菌丝末端特化的结构,与扣子体相当类似。真菌的菌丝通常只从顶端往前生长,双核体菌丝生长时,顶端细胞内的两细胞核同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则产生往回分岔的钩状结构,其中一个细胞核沿菌丝的延长方向进行有丝分裂,另一个细胞核则沿钩状分岔的方向进行有丝分裂(其中一个子细胞核移入钩状结构中)。两者有丝分裂完成后皆有隔板(英语:septa)在中间形成,将两个子细胞核分隔,最后钩状结构的顶端与后方的细胞(即菌丝顶端的第二个细胞)融合,形成具有异质双核的两个子细胞。扣子体是专属于担子菌门真菌的特征,不过并非所有担子菌门的真菌都具有扣子体,因此扣子体的有无可作为真菌物种或属的分类依据。扣子体是用来判定早期真菌化石是否属于担子菌的重要依据。有人认为原杉藻属于担子菌,但没有明确证据,也有一些化石因外形而曾被认为是担子菌,最后却发现根本不是真菌的化石。含有扣子体的菌丝化石最早发现的年代是石炭纪的密西西比世(距今3.3亿年),出现在一种称为Botryopteris antiqua的蕨类化石上,是担子菌最早的化石纪录,宾夕法尼亚纪(距今约3亿年前)亦有发现含有扣子体的菌丝化石,此化石的真菌被独立成一个新的属,命名为Palaeancistrus martinii,形态与现生的一些腐生真菌类似。
相关
- 异形词异形词,是指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例如:“笔画”和“笔划”、“按
-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这种特化细胞的网络所构成的。其身体的不同部位间传递讯号。动物体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肌肉的活动,协调
- 梭杆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是一个小类群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常见于消化道,是口腔菌群之一,也可导致一些疾病。今年10月份,两个研究小组发布了几乎相同的
- 生殖系统生殖系统(英语:reproductive system)是生物体内的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生殖器)成分的总称。不过像腺体、激素、费洛蒙等也是生殖系统的一部分。同一种生物的生殖系统会依性别而
- 离岸流离岸流(英语:Rip current),又称裂流,是一种向外海方向快速移动的强劲海流。这些水流的纵向长度可达61~762米,但宽度一般不会超过9米。离岸流的速度非常快,流速可高达每秒2米以上。离
- 脉搏短绌脉搏(英语:Pulse)是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人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所组成,负责人体氧气、二氧化碳、养分及废物的运送。血液经由心脏的左心室收缩而挤压流入主动脉,随
- 临床症状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症状(英语:symptom)又称病状,医学术语,在疾
- 巴氏涂片检查巴氏涂片检查(英语:Papanicolaou test,简称Pap test),在港澳地区称为柏氏抹片检查,是一种子宫颈医学诊断方法,用于检查子宫颈癌等疾病。巴氏涂片检查的方式是,首先取得少量子宫颈细
- LTB4白三烯B4(英语:Leukotriene B4)是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关的白三烯类物质。它由响应炎症介质的白细胞产生,让白细胞活化并依附在内皮上,允许其穿过组织。在中性粒细胞中,它也是一种强效
- 菌物总界菌物总界(Holomycota,.mw-parser-output .smallcaps{font-variant:small-caps}.mw-parser-output .nocaps{text-transform:lowercase}Liu et al. 2009)是单鞭毛生物的一个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