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扣子体
✍ dations ◷ 2025-04-24 18:57:44 #扣子体
扣子体(英语:clamp connection)是许多担子菌门真菌的双核菌丝顶端形成的钩状结构。担子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两株真菌的菌丝会进行胞质融合,但细胞核维持独立,形成具有来自两亲代细胞核(异质双核)的双核体(英语:dikaryon),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个细胞核才会进行核聚变(karyogamy)产生双倍体的合子,并进行减数分裂以产生担孢子。扣子体的功能即为确保胞质融合后,菌丝双核体状态的维持,让双核体菌丝生长过程中,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核能妥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使两个子细胞都各有一个来自亲代双方的细胞核。扣子体只在担子菌门的真菌中出现,子囊菌门真菌则使用产囊丝钩(英语:Crozier (mycology))维持双核体异质双核的状态,产囊丝钩也是菌丝末端特化的结构,与扣子体相当类似。真菌的菌丝通常只从顶端往前生长,双核体菌丝生长时,顶端细胞内的两细胞核同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则产生往回分岔的钩状结构,其中一个细胞核沿菌丝的延长方向进行有丝分裂,另一个细胞核则沿钩状分岔的方向进行有丝分裂(其中一个子细胞核移入钩状结构中)。两者有丝分裂完成后皆有隔板(英语:septa)在中间形成,将两个子细胞核分隔,最后钩状结构的顶端与后方的细胞(即菌丝顶端的第二个细胞)融合,形成具有异质双核的两个子细胞。扣子体是专属于担子菌门真菌的特征,不过并非所有担子菌门的真菌都具有扣子体,因此扣子体的有无可作为真菌物种或属的分类依据。扣子体是用来判定早期真菌化石是否属于担子菌的重要依据。有人认为原杉藻属于担子菌,但没有明确证据,也有一些化石因外形而曾被认为是担子菌,最后却发现根本不是真菌的化石。含有扣子体的菌丝化石最早发现的年代是石炭纪的密西西比世(距今3.3亿年),出现在一种称为Botryopteris antiqua的蕨类化石上,是担子菌最早的化石纪录,宾夕法尼亚纪(距今约3亿年前)亦有发现含有扣子体的菌丝化石,此化石的真菌被独立成一个新的属,命名为Palaeancistrus martinii,形态与现生的一些腐生真菌类似。
相关
- 寄生虫寄生虫(英语:parasitic worm)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生物体内,且会危害被居住的生物体的生理机能,被寄居的生物则称为宿主或寄主。寄生虫会在宿主或寄主体
- 心包填塞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是指心包(包围心脏的双层膜囊)累积大量液体(英语:Pericardial effusion),并且压迫心脏的情形。其症状可能非常快速,也可能是渐进出现。心包填塞的一般症
- paracetamol7.21 g/kg (0 °C) 8.21 g/kg (5 °C) 9.44 g/kg (10 °C) 10.97 g/kg (15 °C) 12.78 g/kg (20 °C) ~14 mg/mL (20 °C)对乙酰氨基酚(英语:Acetaminophen),又称
- 气单胞菌目气单胞菌科 Aeromonadaceae 琥珀酸弧菌科 Succinivibrionaceae气单胞菌目(Aeromonadales)为变形菌门的一目,有2科10属。该目内的物种均为厌氧、杆状。部分物种可透过单个鞭毛移
- 头痛头痛,又叫头疼(英语:headache),是一种在头部、颈部或肩膊以上位置发生的局部疼痛。许多头部和颈部问题的症状都是头痛。头痛表现种类繁多,可能是偏头痛、紧缩型头痛(英语:tension-ty
- 实验实验(德语、英语、瑞典语、荷兰语: Experiment),区别于试验,实验是在科学研究中,在设定的条件下,用来检验某种假设,或者验证或质疑某种已经存在的理论而进行的操作。科学实验是可以
- 异位性皮肤炎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又叫过敏性皮肤炎或异位性湿疹(Atopic eczema),常见症状包含发痒、红肿,以及皮肤龟裂。发炎区域常有清澈液体流出,液体会随着发炎时间越久而
- 冷冻葬冷冻葬或称冰葬(英语:promession),是一种环保殡葬方式,以冷冻方式把遗体在数分钟内分解成碎片。发明人是瑞典生物学家Susanne Wiigh-Mäsak,她将此命名为“promession”,名称来自于
- 神经病周边神经病变(英语:Peripheral neuropathy,缩写PN)俗称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神经系统的疾病或异常状态下的神经系统 。虽然在大众文化中神经病常常是一种代替精神病的说法,但神经病实
-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cut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是在肾小球(肾小球肾炎)、或肾小管中所产生的病症。它常见于细菌感染的并发症中,通常是由链球菌(脓疱病)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