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暴政

✍ dations ◷ 2025-08-21 06:16:51 #多数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英语:tyranny of the majority),又称为多数暴力、群体暴政,是民主制度及“少数遵从多数”制度的一个本质上的缺点,用于批评由多数人作完全决定的制度,认为在该制度中将多数人的利益绝对置于少数人之上,使得少数丧失了受尊重权。一个重视人权的政府,会透过宪法作出权力制衡,以便在议会中应用权利法案,从而阻止出现“多数人暴政”,以免出现立法屠杀少数民族或族群之类的法案。

多数人暴政是用来质疑或反对民主制度及“少数服从多数”制度的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政治词汇,一些政治学家将此原则与专制主义相提并论。也有论调认为,“多数人暴政”与“少数服从多数”制度还是有区别的。“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制定的规则相同适用于多数人和少数持异见者,但“多数人暴政”则对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规则及少数人的利益将永被牺牲。

在议会民主制度的国家,一般的议会设有“绝对多数制”,只要该政党在议会取得多数(majority),一般控制议会多数的议席,该政党便可以推动及通过一些具争议性法案,甚至强行修改宪法,反对党无法通过参政发挥影响力的时候,这某种程度上也会被少数派说成多数人暴力。

在议会制中,一般通过宪法和权利法案对议会进行限制,其目的就是减少这一问题。

这一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一词语出自约翰·亚当斯《为美国政府体制辩护(第三卷)》(1788年),他强烈地表露对“多数暴政”的恐惧,断言“人民易行专横残暴,而且多数人永远并毫无例外地剥夺少数人的权利”。爱尔兰裔英国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1790年)一书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其将这种多数对于他们所掌握的最高权力的滥用,叫作“多数人的暴政”。他认为民主的缺陷就是多数人暴政问题:“民主政治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后经约翰·穆勒在《论自由》(1859年)一书中的引用得以广为人知。《联邦党人文集》特别是第十篇(英语: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也频繁提到了这一概念,但换了一个说法,“多数派的暴行”。卢梭的公共意志信条在“多数人暴政”中达到了顶峰。他提出应当放弃个人的权利,无条件地服从公共意志。尼采很欣赏这一概念;他的《人性的,太人性的》(1879年)的第一卷续编的英译本中使用了这一译名。1994年,法学家拉妮·吉尼尔把他的《法律评论》文集命名为“多数人暴政”。

公共选择理论独裁判定,在一个自由的地方,最令人关注的应当只允许是,多数人群体不可以“压迫”和“剥削”不同的少数人群体的利益,而少数人群应当享有天赋特权“获得”来自于多数人的利益。曼瑟尔·奥尔森在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对民主制度理论提出批评,他认为,处于弱势的少数人群体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起来,往往能比多数人群体更容易维护自身权益。奥尔森认为,当政治行动(如游说)的利益在少数代理人中传开,会有一个更强大的个人激励来促使他投身这一政治活动。小圈子集团,特别是那些能为符合该集团利益的积极参与者提供奖励的团体,可能因此而有能力主导或扭转政治进程,对这一进程的研究就是公共选择理论。

客观主义哲学家艾茵·兰德认为团体是没有权利的。个人的权利可以或应当凌驾于团体,不应为加入或退出某个团体而妥协;个人权利原则是所有团体的唯一道德基础、高于所有的团体利益。她还提出,“个人权利”的说法是累赘的,而“集体权利”的说法则是矛盾的。个人权利不受公众投票的制约;多数人无权借投票的方式否决少数人的权利;权利的作用就是保护少数人免受多数人的压迫,而个人正是“最少的少数人”,其行为不得受到民主制度的迫害。

相关

  • 木质素木质素(拉丁语、英语、德语: Lignin)是一类复杂的有机聚合物,其在维管植物和一些藻类的支持组织中形成重要的结构材料。木质素在细胞壁的形成中是特别重要的,特别是在木材和树皮
  • 呼吸细支气管小支气管是空气由鼻或口到肺的肺气泡之间的通道,而分支下层不再包含软骨或腺体。小支气管是支气管的分支。小支气管具有微丝血管。Template:Lower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
  • 联苯联苯(化学式:C12H10)是两个苯基相连形成的化合物。无色至淡黄色片状晶体,有特殊香味。常用作有机合成前体,衍生物包括联苯胺、联苯醚、八溴联苯醚、多氯联苯等。联苯天然存在于煤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统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统是加勒比海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国家元首,1976年8月1日该国实行共和制后设立,由国会选举团产生,任期五年。此职务只是礼仪性质的,实权由总理领导的内阁掌
  • 德梅特里斯·克里斯托菲德梅特里斯·克里斯托菲(希腊语:Δημήτρης Χριστοφή;1988年9月28日-)是一位塞浦路斯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是边锋或前锋。他现在效力于瑞士足球超级联赛球队锡
  • 亨利·梅哲亨利·梅哲(Henry Simon Mazer,1918年7月21日-2002年8月1日),指挥家、音乐家。美国匹兹堡人,师从弗里兹·莱纳,曾任佛罗里达交响乐团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副指挥、芝加哥管弦乐团副
  • 边景昭边景昭(?-?),字文进,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画家,江浙延平路沙县(今福建)人。祖籍陇西(今属甘肃),生卒年不详。性闲放,喜交游,酷嗜观察花木禽鸟,常学边鸾写生法,擅长翎毛画,其翎毛画以工笔重彩法
  • 约翰·摩尔·阿利森约翰·摩尔·阿利森(英语:John Moore Allison;1905年4月7日-1978年10月28日),美国外交官、曾任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驻日本大使、驻印度尼西亚大使(英语: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
  • 布拉里布拉里(Burari),是印度德里North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69182(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69182人,其中男性37824人,女性31358人;0—6岁人口11706人,其中男6266人,女5440人;识字率67.82%,其
  • 阿马杜·戈恩·库里巴利阿马杜·戈恩·库里巴利(法语:Amadou Gon Coulibaly;1959年2月10日-2020年7月8日),是一名科特迪瓦政治人物和律师,曾出任阿拉萨内·瓦塔拉的总统府秘书长,在科特迪瓦总理任内去世。1990年代初,库里巴利担任时任总理阿拉萨内·瓦塔拉的技术顾问。自1995年至2000年库里巴利曾担任国民议会议员和科霍戈市长,后在2002年至2010年成为农业部部长。2017年1月10日,总统阿拉萨内·瓦塔拉任命库里巴利为科特迪瓦总理。总统阿拉萨内·瓦塔拉于2017年1月10日任命库利巴利为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