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

✍ dations ◷ 2024-12-23 05:56:50 #1895年出生,1932年逝世,二胡演奏家,琵琶演奏家,中华民国音乐家,北京大学教授,葬于北京,江阴人,张家港人,刘姓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今属苏州市张家港市)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诗人刘半农之弟,音乐家刘北茂之兄。

入读翰墨林两等小学堂,开始接触西方思想。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1909年考取常州府中学堂,加入学校的步操乐队,学习小号及长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天华回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刘半农到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1914年,因开明剧社停办而失业回澄,先后于华墅华澄小学和城区澄西小学任教音乐。1915年春季丧父。同年秋季在学校成立军乐队及丝竹乐队。1916年,21岁时与殷尚真结婚。1917年,学校丝竹乐队聘得周少梅指导,刘天华向其学习二胡及琵琶。曾至南京向崇明派琵琶名家沈肇州学习,再至河南学古琴。其后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与当地国乐同好研究二胡、琵琶、丝竹及锣鼓等,曾邀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数十人公开演奏。1922年至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教,一方面随燕大音乐系教授Suth Stahl学习作曲,并向俄籍小提琴家Tornff学习小提琴。并追随Bliss Wiant学习和声学。同时期,在家组织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研习昆曲,又学习三弦拉戏,并不时研究欣赏京剧。他曾于北京经营一家售卖乐器及乐谱等的商店,名为中华乐社。1931年,为高亭公司灌录《病中吟》、《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

1932年在北京天桥听锣鼓乐而染上猩红热逝世,得年37岁。

刘天华写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文中批评主张西乐一无可取以及完全轻视国乐的人,他认为对于中、西音乐,不应囿于片面之见,而要全面、平心静气地来讨论。以音乐能否由作者“达意”、听者“感应”,因而能行之久远来评断中西音乐,而不以“古今”或“繁简”判断。

他认为国乐声音纯正,为西乐所不及,又认为中国人较能亲近自身的音乐,因此不能完全用西乐取代,这是他提倡改革国乐而不以西乐取代国乐的重要原因。

刘天华提到“不论那种乐器那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视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他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在表达情感以使听者感动,并且能够普及于大众,不只“为贵族们的玩具”。

民国时期初年,刘天华见到中国音乐发展的垂危,因而主张进行国乐改进。他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

他认为不能以“复古守旧”或“全盘西化”改进国乐,而主张“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要“介绍西乐,以为改进中乐的辅助,并想效法西乐,配合复音,并参用西洋乐器”,再“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

1927年,他在北京联合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创立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他在几篇文章中,对国乐改进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内容包括:探查及保存故有好的即将失传的乐曲、曲谱及乐器;访问在世之音乐大师;改良记谱法、整理演奏法,编成有系统的书籍;组织乐器厂改良乐器;介绍以西乐为改进、创新国乐之辅助;发行刊物及创设音乐学校以推广工作成果;创设研究所以进一步研究创新国乐。

然而彼时正值军阀割据时期,极度缺乏经费,他提出了最重要而急于举办的,是保存及研究中国音乐尤其是将失传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刊行音乐杂志、办国乐教育及乐器的制造及改进,准备创造其心目中新生国乐。

对二胡、琵琶进行改革:二胡方面,从制作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期改善音色和音量,调整定弦,发展把位概念,以提高二胡的表现力。琵琶方面,依十二平均律增加相和品,大幅提升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音阶。并与乐器制作厂商合作发展,以期达到推广的效果。

记谱法的改进,是刘天华相当重视的一环。他认为中国音乐的衰微,是因为乐谱无法“完整”记录古代音乐所间接造成。他首先大力推广五线谱用于中国音乐之上,如他在1930年,为当时将赴美国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花了数月时间以听写完成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他将五线谱中一些记谱法如节奏、指法、强弱等记号加入工尺谱,并以此方式整理出《瀛州古调新谱》、《佛曲谱》及《安次县哨子曲谱》等记录古乐及民间音乐的乐谱。

在他所作的曲上,可以看到融合中西而创新的影子,并且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心境思想相契合。如二胡曲《光明行》,借此曲表达对国乐改革的期望,并借此雄壮有力的乐曲否定中国音乐萎靡不振的观点;此曲亦保有中国的风格,在转调、结构、演奏技术上则采用一些西洋音乐要素。他一共创作了10首二胡曲(后被称作刘天华十大名曲),47首二胡练习曲、3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15首琵琶练习曲、以及器乐合奏《变体新水令》等,皆为融合中西之作,这些乐曲对于后来国乐作曲的发展有着引导性的作用。他采集编纂《梅兰芳歌曲谱》、《安次县吵子会乐谱》(未出版)、《佛曲谱》(未出版)。

刘天华希望音乐能够普及于大众并提升水准,因此对音乐的推广及教育十分重视。自19岁起,天华即开始在中小学教授音乐。后前往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音乐系,后又在北京艺专教音乐,主授二胡、琵琶及小提琴等,他编写了南胡及琵琶的练习曲各一本,以使学生能按部就班学习;蒋风之、陈振铎等二胡名家都是他的学生。

此外他曾计划国乐的义务教育,由国乐改进社的社员担任教师,以推广国乐的学习。其后又筹办暑期音乐学校,对于一般人民有兴趣习音乐者,亦不计代价教导。而改进社也不时举办音乐会以推广音乐。他并且演奏录制了二胡和琵琶的唱片2张,作为保存与推广国乐之用。

他对于中国古代的音乐及乐律学有所研究,以期能建立一套中国的音乐学。此外,对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也努力探访保存,他经常到街上有人卖艺、表演之处,观赏、学习并记录民间音乐,曾将民间艺人请回家讨教,对于说唱、锣鼓、民歌小调等曲谱,无不收集。

在中国近代,主张学习西乐以改进国乐的这种思想,并非由刘天华最早提出,早在1903年匪石写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中就已提出此说,而当时如萧友梅、黄自等音乐家也同样有这想法,并在音乐的改革上有所成就。然而,当时如刘天华般擅长中、西乐,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人十分少,因此他在国乐的创造改进上,能够奠基于中国音乐之上,而能有不凡的成绩。

另一方面,中国流传广泛的各种民间音乐,在当时受到知识分子的轻视,地位低落,刘天华因此整理保存了不少民间音乐,并将其融入其音乐当中。此后,音乐家对于民间音乐的重视日渐提高,造成在后来的国乐发展中,民间音乐为一重要的部分。

他改革二胡制式、创作10首独奏曲以及建立有系统的二胡教学法,丰富二胡音乐的内涵,使之成为独奏乐器,改变中外人士对二胡的观念。也因此进入高等音乐教育之中,从此在中国音乐中的重要性大为提升。

刘天华虽然未能“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然而对于近现代国乐的发展开启了很好的道路。

相关

  • 历史分期历史分期即历史时期的划分:381。试图将历史进行划分,然后得到一个描述性的抽象概念,为具有相对稳定特征的历史时间段提供方便的术语。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381。然而,给任何“
  • 韩国期货交易所韩国期货交易所(简称KOFEX)是位于韩国釜山广域市的综合性期货、期权交易所,成立于1999年。2004年1月,所有韩国综合股价指数指数期货及期权交易从韩国证券交易所(KSE)移转至韩国期
  • 商业媒体商业广播,或简称为商业媒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广播行为,多以播放商业广告与否为标准。基本上,公共广播以外的传播媒体即为商业广播。商业广播为现今多数大众传播媒体采用的运作方
  • 霍诺留荷诺里(拉丁语:Honorius )可以指: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英文简称VCLT)是有关国际条约的国际法条约,于1969年5月22日通过,1969年5月23日开放供国家签署。该公约在1980年1月27日生效。截至2010年11月,已有111个国家批准
  • 董玉飞董玉飞(1969年-2008年10月3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贯岭乡人,北川县原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任县农业局局长。他12岁的独子董壮在地震中遇难,而他在抗震救灾中的工
  • 安东尼·柏金斯安东尼·柏金斯(英语:Anthony Perkins,1932年4月4日-1992年9月12日),美国电影、舞台剧演员,代表作是在是亚弗列德·希区考克执导的恐怖片《惊魂记》之中,演出诺曼·贝兹(Norman Bate
  • 弗朗蒂塞克·切尔马克 弗朗提斯科·塞马克(捷克语:František Čermák,1976年11月14日-)是一位捷克职业网球运动员。他在1998年转职业,他目前有22座ATP双打冠军,16次进入双打决赛。2010年2月1日,他
  • 方良永方良永(1461年-1527年),字寿卿,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明朝政治人物。福建乡试第四十六名。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进士,负责督逋两广,为布政使刘大夏所器重,随
  • 东釜山乡东釜山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东釜山乡下辖以下地区:西釜山村、东釜山南街村、东釜山东街村、东釜山北街村、南釜山村、北釜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