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分离

✍ dations ◷ 2025-07-27 18:43:42 #1992年欧洲,1993年欧洲,捷克政治史,斯洛伐克政治史,1992年12月,1993年1月,国家解体,1993年国际关系

天鹅绒分离(捷克语:Zánik Československa、斯洛伐克语:Rozdelenie Česko-Slovenska),亦称天鹅绒离婚。指的是自1993年1月1日起,原先的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天鹅绒分离”一词是来自于198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以基本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更替的天鹅绒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诞生。二战期间在纳粹德国的扶持下,斯洛伐克人建立了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成为轴心国成员。后德国败退,苏联红军占领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及斯洛伐克全境,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共产党政权崩溃垮台后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差距,引发斯洛伐克人的不满,要求联邦解体的呼声兴起。1992年11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议会通过了联邦解体的法案。1992年12月3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和平解体。1993年1月1日,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两国诞生,并相互建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从奥匈帝国中分离,成为独立国家。1917年,托马斯·马萨里克和其他来自捷克与斯洛伐克的代表在匹兹堡的一次会议中签订了《匹兹堡协议》。《匹兹堡协议》确立了成立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国家组成的邦联。不久之后,爱德华·贝奈斯提出了成立更为紧密的统一国家的想法。但某些斯洛伐克人拒绝接受这个思想。1939年3月,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在纳粹德国的扶持下成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洛伐克共和国在苏联的主持下并入了捷克与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成立。

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发生,之后实行联邦制,进入“正常化”时期,大力加强对经济落后的斯洛伐克地区的经济援助,让斯洛伐克地区与捷克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别显著缩小。1970年至1985年间,捷克斯洛伐克全国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了80%,而斯洛伐克地区的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了超过3倍,增速为捷克地区5倍。捷克斯洛伐克全国工业产值增长95%,斯洛伐克地区工业产值增长150%。20世纪80年代末,斯洛伐克地区的国民人均收入达到捷克地区的90%,基本改变了经济落后地区的地位。然而斯洛伐克人认为联邦政府是将污染环境的钢铁、石油、军工等重工业引入斯洛伐克,对联邦政府并不满意;而捷克人则认为政府一直在政策上倾斜,用捷克人的力量补贴斯洛伐克。此外,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缺少共同的社会融合渠道,捷克人的主流思潮是反对联邦政府的政治体制,斯洛伐克人的主流思潮是环境保护和宗教自由。

1989年11月,天鹅绒革命发生。捷克地区的革命主导力量是“公民论坛”,斯洛伐克地区则是“公众反暴力”组织(英语:Public Against Violence)。数星期后革命成功,捷共政权倒台,捷克人哈维尔当选为联邦政府总统,斯洛伐克人马利安·恰尔法(英语:Marián Čalfa)当选联邦政府总理,斯洛伐克人杜布切克当选联邦议会议长。

1991年,捷克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斯洛伐克地区高20%。过往捷克地区会对斯洛伐克地区作出财务支援,但有关支援在1991年1月起停止。

不少捷克人及斯洛伐克人希望维持捷克斯洛伐克联邦,但部分斯洛伐克政党倡议建立一个松散联盟,而斯洛伐克民族党更想争取斯洛伐克拥有完全独立主权。相反,捷克政党倾向政治统一,但没有对斯洛伐克的分离要求施压。

1992年,捷克民选总理瓦茨拉夫·克劳斯与斯洛伐克总理弗拉基米尔·梅恰尔商讨继续维持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抑或分别建立两个独立国家。双方在1992年6月开展紧密及深入的商讨。1992年7月17日,斯洛伐克议会宣布斯洛伐克独立。六日之后, 瓦茨拉夫·克劳斯与弗拉基米尔·梅恰尔在布拉迪斯拉发的会谈上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解体,反对分家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亦辞去总统一职。但在1992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的民意调查,只有37%的斯洛伐克人及36%的捷克人赞成两国分家。

最终捷克及斯洛伐克通过一连串的商讨完成和平分家。1992年11月13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通过宪法法案541项,处理捷克及斯洛伐克分家后的领土及财产分配。同年11月25日联邦议会通过的宪法法案542项,同意捷克斯洛伐克于1992年12月31日正式解体。

相对苏联及南斯拉夫这些前共产主义国家解体过程涉及大量暴力冲突,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过程完全非暴力,是唯一一个前共产国家能完全以非暴力手法处理国家分裂问题。

a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界与政府由1920年宪法奠定。
b 为纳粹德国吞并。
c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包括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罗塞尼亚两个自治区。
d 为匈牙利吞并(1939年–1945年)。

e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二月事件后在五月九日宪法之下称为“人民民主国家”(未更改国名)。
f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布拉格之春之后自1969年起包括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g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州。
h 乌克兰的一个州。

相关

  • 髓过氧化物酶n/an/an/an/an/an/an/an/an/an/a髓过氧化物酶(英语:Myeloperoxidase,简称为MPO)是一种由人类17号染色体上MPO基因编码的过氧化物酶。MPO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中,并产
  • 中华百科全书《中华百科全书》是中华民国的第一部中文百科全书,全书共分十册,三十八种类别,条目约一万五千余条。自民国70年(公元1981年)三月陆续出版,至民国72年(1983年)七月全部出版完毕。此百
  • 尼克拉斯·本特纳尼克拉斯·本特纳(丹麦语:Nicklas Bendtner,1988年1月16日-)是一名丹麦的职业足球运动员。现效力于丹超球队哥本哈根。丹麦队方面,他为球队上场超过70次。本特纳出生于丹麦哥本哈
  • 白橙盖鹅膏橙盖鹅膏菌 (学名: Amanita caesarea ),又名凯撒磨菇、橙盖伞、黄罗伞及白橙盖鹅膏菌,有“凯撒磨菇”之称,是鹅膏菌科鹅膏属的食用菌,原产于欧洲南部及北非。它的菌盖呈突出的橙色
  • 伊斯特凡·沙宝沙宝·伊斯特凡(Szabó István)是匈牙利电影导演,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沙宝·伊斯特凡的双亲是Szabó Mária与István,父亲是一位医生。
  • 1912第五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the Games of the V Olympiad,法语:les Jeux de la Ve Olympiade,瑞典语:V Olympiaden),是一场于1912年5月5日至7月2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综合
  • 百万分率百万分率(英语:parts per million,缩写作ppm),定义为百万分之一,1ppm即是一百万分之一。可以用在衡量生产品质及医学、化学的计量上,例如对客户的出货ppm保证在30ppm以下,公司内制程
  • 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McMahon–Hussein Correspondenc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与麦加谢里夫间以信件形式缔结的协定。英国政府同意如果麦加谢里夫发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
  • 朱维良朱维良(Winston Choo Wee Leong,1941年7月18日-),新加坡华人,新加坡共和国武装部队首任三军总长,中将军衔,退伍后担任外交部官员。朱维良的祖父用温斯顿·丘吉尔的名字给朱维良起英
  • 斯赫里贡达斯赫里贡达(Shrigonda),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Ahmadnagar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26331(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26331人,其中男性13619人,女性12712人;0—6岁人口3248人,其中男17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