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工
✍ dations ◷ 2025-09-15 18:22:23 #社工
在NASW(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文献中,指出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一种专业活动,以协助个人、团体社区去强化 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Zastrow, 1995;林万亿,2006a)。李增禄于《社会工作概论》(2012)提到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系由社会工作者协助人们认清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改善生活环境,改变行为、态度及动机,并促进生活能力与潜能之发挥。”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可粗分为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直接工作系社会工作者直接对当事人(案主)提供服务时使用的工作方法,间接工作则相对地指社会工作者不直接面对当事人(案主),而以间接的方式提供服务。直接服务又可细分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间接服务的层面较广,包括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行政、社会议题倡导、社会政策与立法游说等。社会工作常依照案主群的特征区分工作领域,常见有儿童、青少年、老人、妇女、身心障碍者、劳工、原住民等等;或是依照实施的场域,例如学校、医院、监狱、司法立法诉求等等,在此时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其它专业(例如教师、医师、司法官) 等顺利履行其工作义务。以从事社会工作为其专业的人员称为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在中文里,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的简称相同,因此社工可以指社会工作,也可以指社会工作者。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大量人口离开农村,前往快速发展的都市,进入工厂工作。这些人脱离农村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贫困,在抵达城市后,许多人苦于低薪、住宅简陋、过度拥挤、疾病和压力,成为劳工阶级的处境。乡村的社区环境支持,到了大城市无法立即成形,当时也没有国家的协助与救济,若陷入疾病、失业、伤残、年老,便只能依赖施舍、进入救济院或死亡。在如此环境之下,社会的犯罪率高涨、环境肮脏恶劣,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社会问题开始受到注意。一些慈善家、志愿工作者与慈善团体开始对于贫穷问题付出行动,大型慈善团体逐渐被创立(如1869年在英国成立的慈善组织会社),他们的信念被延续下来,成为社会工作早期型态。20世纪初,社会工作逐渐走向专业化,为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效率和成果,工作者必须接受一定的训练。专业化的服务者从慈善志工转化为有受训练并支薪的工作者。1917年,玛莉·里奇蒙(Mary Richmond)于她的著作《社会诊断》中,首次清楚的定义社会工作。过去社会工作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直到心理学发展成熟,才将关注重点转移到“问题与过程”。1920到1950年代,美国的社会工作者立基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掀起“精神分析潮流”,焦点从“问题”转移到案主的“心理”层面。但从心理层面入手时,社会工作者大量使用不同类型的心理介入理论,在当时与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有抵触,因此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学家的工作范畴亦开始分家,并且确立社会工作的专业范畴。贝斯提克神父(Rev. Felix P. Biestek S.J.,或译比斯台克)是一位耶稣会士,在他的著作《个案工作关系》(The Casework Relationship)中提到了“个案工作关系”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协助案主达到个人与环境较佳的调适的一种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在态度与情绪上的动态互动”。而对这互动,他也提出了七大原则:此七个工作原则成为往后社会/辅导个案工作者建立专业关系的准则,这工作原则不等同于社会工作者之专业守则或专业关系的准则。在服务过程里,社工员与案主间维持一对一关系。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技巧及完整自我、良好情绪调适能力协助案主;案主则带着问题或需求、情境知觉、生活经验、处理情境的能力,以及改变的动机。当双方互动,助人关系即形成。社会个案工作是以个人为着眼点,透过个人与其所处之社会环境作有效的调适,以促使个人成长、发展或解决问题的一连串工作过程。是一种为了某种目标而有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工作群体。其特征为:团体发展的基本假设:团体发展的阶段:形成期——风暴期——规范期——运作期——散会期一、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推动1920到1950年代,美国社会工作对于精神分析的精神医学与心理学逐渐提高兴趣。当社会渐趋复杂,许多特别的行为和状况不再只能用社会和经济条件来解释,学者认为社会问题是源自于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必须理解案主的心理,否则实际的改变和永久的改善将无法达成。这些新的心理学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人们在生活中心理层次上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以心里为基础的治疗能更有效帮助人。精神分析理论由佛洛伊德创立,假设所有行为的原因是深植于内心(Psyche)的。其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行为理论是折中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其二是来自认知学派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为社会工作实践过程贡献了如下原则:真诚、尊重、接纳和同理。促使人们掌握“个人权力”以实现个人目标。
相关
- 全球饥饿指数全球饥饿指数(GHI)是一个多层面的统计工具,用于描述国家的饥饿状况。可利用GHI评估全球对抗饥饿方面的进步和失败。GHI每年更新一次。该指数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采纳和进
- CCR5n/an/an/an/an/an/an/an/an/an/aCCR5(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中文名:趋化因子受体5或趋化因子C-C亚族受体5,也称为CD195。是白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因此也称为CCR5蛋白质
- CCL1CCL1(英语: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1)是一小分子的细胞因子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是由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糖蛋白。CCL1与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CCR8结合。CCL1对单核细胞,自
- 甘油醛甘油醛(glyceraldehyde (glyceral))是一个丙糖,化学式为C3H6O3,是最简单的醛糖。它是有甜味的无色晶体,作为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同时也在D-/L-标记中作为标准物。甘油醛与二羟基丙
- 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病患不能正常地将半乳糖代谢,但病患具有可以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与葡萄糖的酶,所以这个症状与乳糖不耐症不应混为一谈。半乳糖血症
- 化学物理学化学物理学是化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借助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中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研究物理化学现象的学科,是从物理学观点研究化学过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化学
- 卡尔·萨根卡尔·爱德华·萨根(英语:Carl Edward Sagan,1934年11月9日-1996年12月20日),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幻作家,和非常成功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
- 胞葬作用胞葬作用(英语:efferocytosis,来自拉丁语词efferre)是细胞生物学所描述的吞噬细胞将程序性死亡的凋亡细胞移除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埋葬凋亡的细胞,因而称“胞葬”。在胞葬作
- 线形动物见内文线形虫动物门(学名:Nematomorpha),俗称铁线虫、马毛虫、马鬃虫或发形虫,是原口动物中一个拟寄生物的门,具有假体腔,但成虫没有排泄器官,消化道退化。线形虫动物门大约有250种
- Cesub2/subOsub3/sub三氧化二铈(化学式:Ce2O3),是稀土元素铈(Ⅲ)的氧化物,为白色固体,实际上是一个组成在CeO1.50~1.53的非整比化合物。难溶于水和碱,可溶于酸。它不如二氧化铈(CeO2)常见。由二氧化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