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刚伯

✍ dations ◷ 2025-08-13 19:01:36 #沈刚伯
沈刚伯(1896年12月4日-1977年7月31日),中华民国历史学家。湖北宜昌三斗坪人。自幼受留日归国的父亲沈莘庵教诲,读毕《左传》、《国语》、《国策》、《国礼》、《礼记》后,于11岁,1907年就读湖北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因成绩优异,留任该校附中教授历史及英文等课程。 1924年考取湖北省官费留学,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历史学,专攻英国史、宪政史及埃及学。1927年学成回国,先后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193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1942年继金毓黻出任历史系主任。1944年,任四川三台东北大学教授,1946年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中大历史系教授。任教期间,先后开设西洋上古史、西洋通史、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史、俄国史、印度史、法国大革命史、西洋文化概论等专门史和国别史的一系列课程。当时能在大学里专门讲授如此繁多的世界历史课,中国尚无第二人 1948年经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介绍,与国立台湾大学时任庄长恭校长同赴台北,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50年傅斯年去世后,任代理校长到隔年四月钱思亮校长接任。 1954年在台湾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任理事长。1961年,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今图资系)成立,沈刚伯教授兼第一任系主任。虽非出身图书馆学相关领域,却对充实该系之图书设备以及师资之延揽十分重视,使得该系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优良的师资和设备之下茁壮成长,成为今日台大代表性系所之一。在1948~1969年,他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为推进院务和提高学术水准不遗余力。设立考古人类学系(今人类系)、图书馆系,加上原有的中文、外文、历史、哲学四系,使台湾大学文学院有了六个系。 1949年增设文科研究所,后于1956年增扩为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考古人类学4个研究所,1966年又增设外国语研究所。1967年起中国文学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招收博士班,把历史研究所的硕士班分为一般史学、近代史、中国艺术史三组。全力协助发展校务,安定师生生活,布置读书研究环境,校内混乱情势,顿时为之一清。沈刚伯教授晚年致力于国史及中国文化之阐发,并对中西上古学术思想作比较研究,解析入微,见地新颖。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全心贡献教育事业。对学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由于他赋性淡泊,不重修饰,长年一席长衫、一头乱发、一支香烟,被誉为“台大一景”。 1970年以其学贯中西、开史学新风、对中国史学及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独到见解,被遴选为中华民国第八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7月31日终因心脏衰竭而病逝。沈刚伯夫人曾祥和,中大研究院文学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相关

  • 气候学大气物理学 大气力学(英语:Synoptic scale meteorology)天气 (分类) · (主题)气候 (分类) 气候变迁 (分类)气候学是研究是地球上气候的科学。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
  • 价电子数在化学中,价电子(英语:Valence Electron,又名最外电子层),是表示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或者原子所拥有的价的电子。价电子在决定一元素如何与其他元素进行化学反应时起了重要作用:原
  •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将某种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源自北美阿尔冈昆人
  • 孙 钧孙钧(1926年10月3日-),中国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苏州。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葡萄糖酸镁葡萄糖酸镁(化学式:MgC12H22O14)是葡萄糖酸的镁盐。呈白色或灰白色无臭细粉。溶于水。由氧化镁或碳酸镁溶解于葡萄糖酸中而得。用作营养增补剂、缓冲剂、固化剂等。葡萄糖酸镁
  • 石蜜石蜜又称崖蜜、岩蜜,现在常称为片糖,是指甘蔗汁经过太阳暴晒后而成的固体原始蔗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蜜条:“石蜜,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者为石蜜”。清张澍辑《凉州异物志》
  • 亚洲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 1823)亚洲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是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动物。胸部有白色新月形斑纹,又称为月熊、月牙熊、狗熊,别名黑瞎子,藏语译音为“董”,
  • 1478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太仓太仓市,位于中国江苏省最南部,是苏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太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文化底蕴丰厚,工业发展迅速,是距离上海最近的一座城市,太仓市区与上海市嘉定区相邻。太仓市区
  • 甲午改革甲午更张,又称甲午改革,是1894年(甲午年)朝鲜王朝进行的一次近代化改革。1895年到1896年的乙未改革被认为是它的一部分。1894年甲午农民战争发生以后,日本出兵朝鲜,要求朝鲜改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