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合成酶

✍ dations ◷ 2025-08-02 13:07:17 #DNA合成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EC编号2.7.7.7)是一种参与DNA复制的酶。它主要是以模板的形式,催化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聚合后的分子将会组成模板链并再进一步参与配对。DNA聚合酶以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ATP、dCTP、dGTP、或dTTP,四者统称dNTPs)为底物,沿模板的3'→5'方向,将对应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新生DNA链的3'端,使新生链沿5'→3'方向延长。新链与原有的模板链序列互补,亦与模板链的原配对链序列一致。已知的所有DNA聚合酶均以5'→3'方向合成DNA,且均不能“重新”(de novo)合成DNA,而只能将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RNA或DNA的3'端羟基上。因此,DNA聚合酶除了需要模板做为序列指导,也必需引物来起始合成。合成引物的酶叫做引发酶。反应式:1957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聚合酶,这种酶被称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简称:Pol I)。1970年,德国科学家罗尔夫·克尼佩尔斯(Rolf Knippers)发现DNA聚合酶II(Pol II)。随后,DNA聚合酶III(Pol III)被发现。原核生物中主要的DNA聚合酶及负责染色体复制的是Pol III。细菌中,已有五种DNA聚合酶被发现。DNA聚合酶介导的DNA合成起始于引物(primer)和DNA配对,配对的引物3'端带有一个自由的羟基,随后是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由这个自由羟基氧上的配对电子攻击三磷酸碱基上的磷原子的亲核取代,继而在戊糖和磷酸之间形成脂键从而完成一个碱基的延伸。在整个过程中,能量是由三磷酸碱基所携带的高能磷酸键提供的,磷酸酯形成以后,一个焦磷酸分子脱落,焦磷酸分子再次分裂提供足够的能量给DNA聚合过程。不同的DNA聚合酶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EC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 2.1/2/3/4/5/6/7(2.7.10/11-12)/8/9  · 3.1/2/3/4(3.4.21/22/23/24)/5/6/7/8/9/10/11/12/13  ·

相关

  • 阿肯色河阿肯色河(Arkansas River)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阿肯色州。全长1,469公里,流域面积435,122平方公里。
  • 悬浮粒子悬浮颗粒或称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颗粒(particulates),泛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颗粒微小甚至肉眼难以辨识但
  • 蟾蜍蟾蜍俗称癞蛤蟆,是无尾目下的一类动物,大部分蟾蜍耳后有毒腺,分泌毒性分泌物,可以制作中药“蟾酥”蟾蜍自然脱落的表衣膜即是中药材蟾衣。蟾蜍科的动物大约有250种,分布在除了澳
  • 东南亚各群岛海洋东南亚指的是包括文莱、东帝汶、印度尼西亚、东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新加坡的东南亚海洋地区。 海洋东南亚有时也称为“岛屿东南亚”。19世纪的语汇“马来群岛”指的是
  • 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是语言学中关于生成语法的一种学说。对不同的人来说,“生成语法”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涉及有不同的范围,意思也可能重叠。生成语言学用完全直接明析的方式来解决语法
  • 状语状语(adverbial)是用来修饰、限制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语言单位,以表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能充当状语的有形容词、副词、能愿动词、表时间地点
  • 马鹿洞人马鹿洞人,又称为蒙自人,是现今发现的生存年代距今最近而特征与现代人明显不同的史前人类。1979年,一名中国地理学家在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洞发现了一具不完整的人骨残
  • 表型可塑性表型可塑性(英语:Phenotypic plasticity)指生物体之行为、形态、生理为因应独特环境所发生之表现型差异,这些差异涵盖了环境引起的所有变化类型,如形态、生理、行为、物候等多方
  • 公寸分米(英式英文:decimetre、美式英文:decimeter),台湾作公寸,是国际单位制长度单位,符号 dm。1 立方分米 = 1 升。标准状况习惯用 dm 表示气体体积。现时台湾,“公寸”等于“分米”,原
  • 罗纳河罗讷河(法语:Rhône;普罗旺斯语:Roun;德语:Rhone;意大利语:Rodano;均源自拉丁语Rhodanus)是欧洲主要河流之一。罗讷河这个名称的起源和含义还有争议。凯尔特起源说称Rhodanus或Roda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