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合成酶

✍ dations ◷ 2025-04-25 04:28:37 #DNA合成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EC编号2.7.7.7)是一种参与DNA复制的酶。它主要是以模板的形式,催化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聚合。聚合后的分子将会组成模板链并再进一步参与配对。DNA聚合酶以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ATP、dCTP、dGTP、或dTTP,四者统称dNTPs)为底物,沿模板的3'→5'方向,将对应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新生DNA链的3'端,使新生链沿5'→3'方向延长。新链与原有的模板链序列互补,亦与模板链的原配对链序列一致。已知的所有DNA聚合酶均以5'→3'方向合成DNA,且均不能“重新”(de novo)合成DNA,而只能将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RNA或DNA的3'端羟基上。因此,DNA聚合酶除了需要模板做为序列指导,也必需引物来起始合成。合成引物的酶叫做引发酶。反应式:1957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聚合酶,这种酶被称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简称:Pol I)。1970年,德国科学家罗尔夫·克尼佩尔斯(Rolf Knippers)发现DNA聚合酶II(Pol II)。随后,DNA聚合酶III(Pol III)被发现。原核生物中主要的DNA聚合酶及负责染色体复制的是Pol III。细菌中,已有五种DNA聚合酶被发现。DNA聚合酶介导的DNA合成起始于引物(primer)和DNA配对,配对的引物3'端带有一个自由的羟基,随后是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由这个自由羟基氧上的配对电子攻击三磷酸碱基上的磷原子的亲核取代,继而在戊糖和磷酸之间形成脂键从而完成一个碱基的延伸。在整个过程中,能量是由三磷酸碱基所携带的高能磷酸键提供的,磷酸酯形成以后,一个焦磷酸分子脱落,焦磷酸分子再次分裂提供足够的能量给DNA聚合过程。不同的DNA聚合酶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EC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 2.1/2/3/4/5/6/7(2.7.10/11-12)/8/9  · 3.1/2/3/4(3.4.21/22/23/24)/5/6/7/8/9/10/11/12/13  ·

相关

  • 肺是很多进行空气呼吸的动物的呼吸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器官,大部分四足类动物、一些鱼类和蜗牛都有肺。哺乳动物和其他身体结构较为复杂的动物则拥有两个肺,其位于胸腔中靠近脊柱
  • Netscape 6Netscape 6是网景通信的跨平台网络包,因为Netscape 5实质上被废弃,所以6是承接之前的网景通信家族4.8版。此版本和之后的Netscape 7单纯是修改自Mozilla Suite。整个包包含Nav
  •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英语:mitosis)是真核细胞将其细胞核中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核之中的过程。细胞核分裂后通常伴随着细胞质分裂(英语:cytokinesis),将细胞质、细胞器与细胞膜等细胞结构均等分
  •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英语:The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又译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教条),首先由佛朗西斯·克里克于1958年提出,并于1970年在《自然》上的一篇文章中重申:中
  • 通俗拉丁文译本《圣经武加大译本》(拉丁语:Biblia Vulgata),又译《拉丁通俗译本》,是一个5世纪的《圣经》拉丁文译本,由哲罗姆自希伯来文(旧约)和希腊文(新约)进行翻译。8世纪以后,该译本得到普遍承认
  • 酯质脂类(英语:Lipid),又称脂质,这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溶剂(醇、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由脂肪酸与醇作用脱水缩合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类,其中包括脂肪、蜡、类固
  • 坎德拉坎德拉(拉丁语:Candela),发光强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cd。1979年10月第十六届国际计量大会将坎德拉定义为:给定一个频率为540.0154×1012 Hz的单色辐射光源(黄绿
  • 马陆马陆(英文:Millipede),又称千足虫、千脚虫、马䗃、马蚿、马
  • 二甲基硫二甲基硫醚,是最简单的硫醚化合物。结构、性质与二甲基醚类似。常温下为无色挥发性液态。有着如海鲜般特殊气味物质。在自然界中,常由蛋白质的分解产生。这也是海鲜腥味的来源
  • 莱利斯塔德莱利斯塔德(荷兰语:Lelystad)是位于荷兰中部的一座城市和市镇,也是弗莱福兰省的首府,人口70,698人(2005年)。莱利斯塔德于1967年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建立,城市海拔约为海平面以下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