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甲龙属(学名:,意为“缙云之盾”)是在浙江省缙云县白垩纪两头塘组发现的一属植食性甲龙亚科恐龙,模式种是中国缙云甲龙()。这个属是已知的有一个较大骨槌的最基干的甲龙亚科。
2008年6月,壶镇农民李美云在缙云县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具甲龙类遗骸。2008年至2014年间,由浙江省自然历史博物馆、缙云博物馆和福井县恐龙博物馆组成的联合团队在该地进行了发掘。2013年,五具甲龙骨骼被发现。一个新物种将基于其中两个标本被描述,而为其他发现所做的准备工作仍在继续。
2018年,模式种中国缙云甲龙被郑文杰、金兴生、Azuma Yoichi Azuma、王琼英、Kazunori Miyata和徐星命名和描述。属名将“缙云”与希腊语中的peltè(意为“小盾牌”)结合在一起,这是甲龙类恐龙属名中的一个常见后缀。种加名是指其来自于中国。
发掘团队在阿尔布-森诺曼阶两头塘组地层中发现了正模标本ZMNH M8960,距今约1亿年。它由部分骨骼组成,有一个完整的头骨,但除了右肱骨和左大腿骨外,后肢大部分缺失。副模标本是ZMNH M8963,它是一具没有头骨的骨架,但包括左小腿和一个完整的骨槌,它是在正模标本2到3米的地方发现的。
描述者指出了一些显著的特征,其中一些是缙云甲龙属的独征。在鼻孔后面有两个额外的开口,它们在甲龙类中被命名为“C1”和“C2”,对于中国缙云甲龙而言,这两个开口与鼻孔中心的位置保持水平。上颌骨前上缘有一三角形凹陷。眶后骨对眼窝的后缘没有影响。前关节骨的前部位于下颚的夹骨后部的下方。在股骨内髁的上方和内侧有一个明显的肌腱疤痕。
此外,中国缙云甲龙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特质组合,而这些特质本身并不独特。鼻骨组合的上侧被两个成对的椭圆形开口穿过。眶骨窝是眶前孔的残余,一直延伸到上颌骨、泪腺骨和颈静脉骨的接触点。前额骨向下延伸,接触到了上颌骨。有些背椎骨有一个拉长的椎体,宽度比普通椎骨宽30%。骨槌在俯视图中呈六边形,最宽点位于后缘附近。
2018年,缙云甲龙属被划入甲龙科,这意味着它是已知最古老的甲龙亚科。一个分支分析表明,它也是已知的最基干的甲龙亚科,位于进化树中的克氏盾龙属下面。此外,这将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基干的拥有一个较大骨槌的甲龙类;以前,这个演化地位属于绘龙属,它可以追溯到坎帕期。骨槌的大小表明,这种特性一定是在甲龙进化的早期发展起来的。此外,缙云甲龙属是亚洲已知分布地最南部的甲龙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