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D模型

✍ dations ◷ 2025-11-22 03:06:10 #爆炸物,炸药工程

ZND模型是描述炸药引爆(英语:detonation)的一维模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雅可夫·泽尔多维奇、约翰·冯·诺伊曼及沃纳·多灵三人独立提出,故以他们三人的姓的第一个字母组合,成为ZND模型的名字。

此模型允许有限速率的化学反应,因此引爆过程包括以下阶段。一开始,一个无限薄的震波压缩炸药产生高压,称为冯纽曼尖锋脉冲(von Neumann spike)。在出现冯纽曼尖锋脉冲时,炸药尚未反应。但脉冲发生了一个放热化学反应的区域,称为Chapman-Jouguet状态(英语:Chapman-Jouguet state)。之后引爆产物往后膨胀。

若在一个和爆震同步的参考系中(在此参考系中,爆震是静止的),爆震产生的流动是次音速,因此在爆震点后方释放的能量可以以振动方式传递到爆震点。若一个自我推进的爆轰,爆震会变慢到一个称为Chapman-Jouguet条件(英语:Chapman-Jouguet condition),让反应区后方的物质在和爆震同步的参考系以音速前进。因此所有的化学能都用来推动震波往前进。

相关

  • 创始者效应创立者效应(英语:founder effect,亦称为建立者效应或创始者效应、始祖效应)是加速族群遗传漂变作用的一种形式,指由带有亲代群体中部分等位基因的少数个体重新建立新的群体,这个群
  • 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国际开发署(英语: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缩写:USAID),或称“美国国际开发总署”,是承担美国大部分对外非军事援助的联邦政府机构,继承国际合作总
  • 去灭绝去灭绝(de-extinction)又称复活生物学(resurrection biology)或生物复活(species revivalism),是让灭绝的生物复活的过程。包括重新生育出该种生物,或是制造出外观非常类似的个体。
  • 青铜器时代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因为其氧化物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
  • 莫霍面莫霍界面,有时简称莫荷面,是地球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首先在1909年由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荷洛维奇(Andrija Mohorovičić)发现。他观察到地震波(特别是P波)在此处波速会
  • 西门子VelaroVelaro(衍生自“高速”的西班牙文词组Velocidad Alta)是西门子交通集团提供的一个高速列车技术平台,也是西门子股份公司的注册商标。该平台是基于ICE-3列车发展而来,并可以根据
  • 铃蟾属铃蟾属(学名:Bombina)是两栖纲无尾目铃蟾科的一属,根据不同的文献现存五种或者八种,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部地区。是一种小型蛙类,成蛙腹部颜色鲜艳,起到警告色的作用。遇到危险时会
  • 都统都统是中国古代武官名。十六国前秦始置。清代以后常置,在武职中秩品仅次于驻防将军。中华民国在北洋政府时期则沿用之。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发兵攻打东晋,置少年都统以统
  • 1917年法军兵变1917年法军哗变(Mutineries de 1917)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法国陆军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兵变,近一半法军哗变并拒绝出击。是次兵变因战争常年累积的恐怖和不满情绪在法军官兵中蔓延
  •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相对,指的是不涉及物质原子重组的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原有的分子并未分解,也没有新的分子产生。只是分子间的距离改变了。如冰融化成液态水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