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孙散射

✍ dations ◷ 2025-11-26 23:47:53 #汤姆孙散射
物理学中,汤姆孙散射是指电磁辐射和一个自由带电粒子产生的弹性散射。入射电磁波的电场使粒子加速,从而激发粒子产生和入射波频率相同的辐射(散射波)。汤姆孙散射是康普顿散射在低能量区的近似。汤姆孙散射是等离子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首先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解释。只要粒子的运动是非相对论性的(即速度远小于光速),粒子加速的主要原因都来自入射波的电场分量,而磁场的作用可被忽略。粒子将会在电场振动的方向上开始运动,从而产生电磁偶极辐射。运动粒子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辐射最强,而辐射沿着粒子的运动方向产生偏振。从而,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从一个小体元散射出的电磁波存在程度不同的偏振。在汤姆孙散射中,入射波和观察到的散射波电场都可以分解为位于观察平面(由入射波传播方向和散射波传播方向构成的平面)内和垂直于观察平面的分量。习惯上,那些位于平面内的分量被称作“径向”,而垂直于平面的分量被称作“切向”,这都是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右图所示的是散射在观察平面内的情形,图中显示了入射电场的径向分量是造成位于散射点的带电粒子在该方向上发生运动的原因,并且这一运动也位于观察平面内。此外还可以看出散射波的振幅正比于入射波与散射波夹角χ的余弦,而散射波的光强正比于振幅的平方,从而含有cos2(χ)这一因子。而垂直于观察平面的切向分量则不会产生类似的影响。描述散射的最佳方法是引入一个发射系数 ϵ {displaystyle epsilon ,} ,而 ϵ d t d V d Ω d λ {displaystyle epsilon {rm {{d}t{rm {{d}V{rm {{d}Omega {rm {{d}lambda ,}}}}}}}}} 是在时间间隔dt内被体元 d V {displaystyle {rm {{d}V,}}} 散射至立体角 d Ω {displaystyle {rm {{d}Omega ,}}} 这一方向内,且波长介于 λ {displaystyle lambda ,} 和 λ + d λ {displaystyle lambda +{rm {{d}lambda ,}}} 之间的入射波能量。从观察者的角度而言,汤姆孙散射存在有两个发射系数,一个是对应着径向偏振波的发射系数 ϵ r {displaystyle epsilon _{r},} ,另一个是对应着切向偏振波的发射系数 ϵ t {displaystyle epsilon _{t},} 。它们分别由下面关系给出:其中n是位于散射点的带电粒子密度,I是入射波的通量(单位时间单位波长范围内辐射到单位面积的能量)。而σ是带电粒子的汤姆孙散射的微分截面(面积/立体角),其表达式为其中第一个表达式的单位制是厘米-克-秒制,第二个表达式的单位制是国际单位制;q是单个粒子所带电量,m是单个粒子所带质量, ϵ 0 {displaystyle epsilon _{0}} 是真空介电常数。注意到这正是一个具有质量m和电荷q的点粒子的经典半径。对于电子而言,散射微分截面为这里 λ e {displaystyle lambda _{e}} 是电子的康普顿波长。散射波辐射出的总能量可通过对发射系数求和并对空间中所有方向积分给出:这里σT是总散射截面。对于电子而言,这个散射截面为在宇宙诞生的最初几天里,宇宙中产生的光子不断地被自由电子散射,从而导致了早期宇宙的不透明性,这一散射过程即为汤姆孙散射。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正是这一散射最终演化的产物,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和普朗克卫星正在试图对它的线偏振性进行观测。太阳辐射出的光子被日冕中的自由电子散射,从而形成了K冕,这一散射过程也是汤姆孙散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日地关系天文台通过采用两个独立卫星对K冕进行测量,从而可以得到太阳周围自由电子密度的三维图像。逆康普顿散射也可以看作是相对论性粒子自身参考系下的汤姆孙散射。

相关

  •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开发分析物质成分、结构的方法,使化学成分得以定性和定量,化学结构得以确定。定性分析可以找到样品中有何化学成分;定量分析可以确定这些成分的含量。在分析样品时一
  •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实验(Griffith's experiment),又称格里菲斯转型实验,是由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在1928年利用肺炎链球菌与老鼠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实验结果显
  • 海市蜃楼海市蜃楼(又称“蜃气楼”、“蜃楼”、“蜃景”、“蜃气楼台”、“海市”等)是自然发生的光学现象,它将光线偏折而在遥远的距离或天空中生成虚像。在大气科学中称为蜃景。古人认
  • iFokIFokI是一种存在于细菌Flavobacterium okeanokoites的type IIS限制酶,含有位于N端的DNA结合区块(N-terminal DNA-binding domain),以及一个位于C端的非专一性DNA切割区块。当此酵
  • 石黄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质软、性脆,通常为粒状、紧密状块,或者粉末,条痕呈浅桔红色。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As4S4,占90%以上)。雄黄主要产于低温热液
  • 菲利普·罗斯菲利普·米尔顿·罗斯(英语:Philip Milton Roth,1933年3月19日-2018年5月22日),美国小说家、作家,代表作包含描述美国犹太人生活的小说《再见,哥伦布》,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肯定。
  • 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1D5R, 2KYL· phosphatidylinositol-3-phosphatase activity · phosphoprotein phosphatase activity · protein serine/threon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 protein t
  • 老婆妻,是男女婚姻中对女性配偶的称谓,与夫相对应。台湾话中将妻子雅称为牵手,清国初年台湾文献记载台湾原住民族、平埔人称妻为牵手,后受台湾不同族群广泛使用,向外人谦称自己配偶;而
  • 吡格列酮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是一种专门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属于噻唑烷二酮类(活化受体调节剂)药物的一种。
  • 布特罗斯·加利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阿拉伯语:بطرس بطرس غالي‎,拉丁化:Buṭrus Buṭrus-Gālī,1922年11月14日-2016年2月16日),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1992年1月—1996年12月)。布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