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柄白毒鹅膏菌

✍ dations ◷ 2025-07-18 08:14:29 #鳞柄白毒鹅膏菌
蕈伞凸面鳞柄白鹅膏(学名:Amanita virosa),又称毁灭天使、招魂天使、破坏天使 (Destroying Angel),是一个隶属于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下的有毒真菌种。其为中至大型的菇菌,全体白色,只是菌盖的中央为淡黄色圆顶状突起,湿时具黏性。,而有膜质菌环,极易脱落。此菇外貌似可食用的洋菇,但是毒性极强,会对肝脏造成损坏,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初夏到秋季时,可在阔叶林或针叶林地上发现散生或群生的子实体。中型至大型、纯白色。菌柄上有鳞片,有膜质菌环、根部有菌托。在菌盖上滴3%的氢氧化钾溶液会变黄色。孢子接近球形。与一样是剧毒的白毒鹅膏菌(Amanita verna)很相似,但可以在其上滴氢氧化钾溶液并不会变色、菌柄上也没有鳞片、且属小型来做区别。在欧洲、北美被称为“Destroying Angel”(毁灭天使),可见其毒性。在日本与“白毒鹅膏菌”(A. verna)、“毒鹅膏”(A. phalloides)合称“猛毒菌御三家”,因此三种真菌常均被误认为外观相似的白色食用真菌,而误食造成中毒。由于危险性太高,建议一般人别摘采白色的真菌来食用。毒性极强,食用一小株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食用后6~24小时会有腹痛、呕吐、下痢等肠胃性毒菌的症状,大约一天就完全消失,但24~72小时的“假痊愈”后,会出现更严重的肝脏或肾脏等内脏机能障碍以至衰竭的症状,如黄疸、肝脏肥大、消化器官出血等,如未即时做消化道洗净、血液透析则有可能死亡。上部菌褶、菌环菌柄

相关

  • 冠状病毒冠状病毒亚科(英语:Coronavirus)是一类在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人畜共患的RNA病毒。冠状病毒可感染哺乳动物、鸟类,引起牛和猪的消化道疾病或鸡的上呼吸道疾病。自然界常见,已知可
  • LCCN美国国会图书馆控制号(英语:Library of Congress Control Number,简称LCCN)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用于图书记录、编码和查询的序列号。每一本书籍都有相对应的控制号。该号码与书籍内
  • 脊肌萎缩症伴有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脊髓性肌萎缩伴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spinal muscular atrophy with progressive myoclonic epilepsy,SMA-PME),有时也称Jankovic-Rivera综合征(Jankovic–Rivera syndrome),是一种非
  • 干癣干癣(英语:psoriasis,/soʊˈraɪ.əsᵻs/,学名为银屑病,又称“白疕”或“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主要特色是在身上出现一块一块异常的皮肤。通常,这些块状皮肤异常会发红、发
  • 溶血溶血反应泛指红血球的不正常分解死亡的现象。溶血是指红血球的细胞膜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因素受损破裂,内部的原生质从细胞漏出令红血球死亡的现象。“溶血反应
  • 哥伦比亚河哥伦比亚河(英语:Columbia River),位于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区,全长2,044公里,流域面积415,211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7,500立方米。哥伦比亚河起源于洛矶山脉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内
  • 总统议长:南希·裴洛西(民主党) 多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斯坦利·霍耶(民主党) 少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
  • 嗜中性白血球中性粒细胞(英语:Neutrophil 或 Neutrocyte,或全称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亦称嗜中性粒细胞或嗜中性多核球,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白细胞。中性
  • 威廉一世威廉一世(古诺曼语: Williame I;英语:William I;法语:Guillaume Ier;1028年:3311月8日-1087年9月9日),通常被称为征服者威廉(英语:William the Conqueror),有时被称为私生子威廉(英语:Willi
  • 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从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的癌症,是皮肤癌中罕见的癌症。好发于皮肤但也可能出现在口腔、肠道或眼睛中。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最常出现在腿,而男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