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歌

✍ dations ◷ 2025-02-24 09:19:30 #石一歌

石一歌前身是“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复课教材编写组(《鲁迅传》编写小组)”,于1972年按照周恩来大学文科复课的指示在上海成立,隶属于上海市委写作组。小组工作地在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十号楼,组长是上海师范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陈孝全,副组长是复旦大学的教师吴欢章,主要成员还有原上海京剧院的高义龙、工农兵学员夏志明、邓琴芳,共五人。其他成员还有复旦大学工农兵学员周献明、林琴书,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一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江巨荣、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余秋雨,以及当时师大二附中的语文教师孙光萱。编写组编出的主要教材是《鲁迅小说选》、《鲁迅杂文选》、《鲁迅散文诗歌选》,署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师大教材编写组”。1973年2月,这个教材编写组的工农兵学员,还编写过一本给少年儿童读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是非教材类,署名“石一歌”。“石一歌”是“十一个”成员的谐音。

1973年底前,吴欢章、余秋雨等都离开了小组,小组人数减少,仅剩陈孝全、孙光萱、夏志明、江巨荣等四人。1974年,小组搬出复旦大学校舍,迁移到巨鹿路上海作家协会所在地,后来补充了吴立昌、刘崇义、曾文渊等三人。由于离开了大学,也不再从事教材编写工作,小组正式更名为“石一歌”。搬迁后的“石一歌”是思想左倾的文学传记编写团体,但是没有留下任何重要作品;并不是什么政治组织,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接到过外界的直接政治指令,属于上海写作组的“外围”。参与过这个小组前后所有人中,除了余秋雨在十几年后升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后更凭借散文创作成为国际知名的作家外,其他人始终默默无闻。

中国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是原教材编写组成立时的成员之一。有传闻说1972年时26岁的余秋雨是其中年纪最轻的成员;但是由于小组内有四名工农兵大学生,这种说法不可靠。据“石一歌”活跃成员孙光萱说,余秋雨曾建议将“石一歌”改为“石一戈”,未被该组组长陈孝全采纳。1973年2月署名“石一歌”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是给少年儿童看的读物。余秋雨自述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石一歌”这个署名,而这本书的作者是小组内的几个工农兵大学生。

1973年5月14日,余秋雨离开编写组。孙光萱认为他被调到康平路141号上海写作组本部,负责联系“石一歌”;但是余秋雨自述是被疑患肝炎前后,居住在康平路183号三楼,同一栋楼内还有其他复旦大学的教师,其后借病离开了上海到浙江奉化隐居读书。在上海写作组系统的清查档案里,存有1975年11月“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到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期间,即文革后期政治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内,上海写作组系统的全部会议记录,包括中央文件传达会、大批判动员会、选题策划会、务虚会四类,共有271次会议,不同的参加人员共计有467人,但是其中没有余秋雨的名字。1973年11月,余秋雨曾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尊孔与卖国之间——从鲁迅与胡适的一场斗争谈起》,但署名不是“石一歌”或者任何其它组织团体,而是“秋雨”。

1976年10月中旬,正逢“四人帮”倒台,但是为顾及国际影响,被疑有政治问题的上海写作组主要领导朱永嘉仍然被命令按与日本先前的约定进行了友好访问。9月刚刚从奉化返回上海的余秋雨被指示以“石一歌成员”名义参加访问日本代表团,据余秋雨自述是同时担任监视团长朱永嘉的任务,并拟定朱永嘉发言稿。朱永嘉访问归来,在飞机场即被带走隔离审查,他回忆自己并不知道余秋雨当时有监视他的任务,并且他计划余秋雨随团出访是在“四人帮”倒台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余秋雨的散文集在国内外华人中广为流传之后,出现了指称余秋雨为“文革余孽”,要求余秋雨忏悔的声音。2000年4月孙光萱在《文学报》1134期上发表《正视历史轻装前进——读〈余秋雨的一封公开信〉》,自称正式揭发余秋雨的过去。2004年8月,余秋雨在半自传形式的《借我一生》一书中,否认自己为“石一歌”成员。在《借我一生》中被化名“金牙齿”的孙光萱认为,余秋雨在书中避重就轻,回避事实。

此后余秋雨曾“出于幽默”,在全国媒体提出悬赏,如果有人能找出出自他手并署名“石一歌”的任何一篇、一段、一行或者一句文字,他情愿支付全年年薪并在全国媒体公开道歉,结果在持续了一年多的公开“悬赏”期间内并无人回应。

相关

  • 犹太区起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隔都起义(又称犹太人区起义)是1941年至1943年期间一系列反抗纳粹德国的武装起义的总称,发生在纳粹德国在欧洲占领区中建立不久的诸多隔都(英语:Ghettos in N
  • 欧洲短毛猫欧洲短毛猫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家猫,由捕鼠的欧洲家猫自然演化而来,1949年得国际猫科联盟认证,该组织认可的第一只欧洲短毛猫出生于1940年。这种猫性格活跃,性情温顺,仍有捕鼠的习
  • 35型火焰喷射器135型火焰发射器,又称FmW 35型火焰发射器(德语:Flammenwerfer 35),是一款由纳粹德国研发,单人操作的火焰发射器。此发射器的火焰射程有25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被用作清除战
  • 江灿琳江灿琳 (1911年-?),台中市人,台中师范毕业后,入日本大学就读。曾为台湾文艺联盟会员,作品以诗为主,另有随笔、评论,散见于《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以及《台湾新民报》、《台湾新
  • GENCO株式会社GENCO(日语:株式会社ジェンコ,英语:GENCO INC.)是日本一家位于东京都港区的动画企划制作公司。日本动画协会正式会员。GENCO是日本一家以执行动画及影像的企划制作为主要
  • 古隆贤古隆贤(1826年-?),清广东省惠州府归善县(今惠东县安墩镇葵双村)人,金田起义出身名将,1853年7月,擢金四总制,守天京太平门。1854年5月,升殿左三十九指挥。1855年参与第三次“攻占武昌”,18
  • 托尼·伯克托尼·伯克(Tony Burke,1969年11月4日-)是一位澳洲政治人物,他的党籍是澳洲工党。自2007年开始,他是沃森选区选出的澳大利亚众议院的议员。他曾经是新南威尔士立法局的议员。
  • 沁河北站沁河北站是位于河南济源市尚庄镇的一个铁路车站,邮政编码454662。车站建于1969年,有焦柳铁路经过该站,现办理客运货运业务。车站距离月山站31公里,隶属郑州铁路局,是四等站,本站及
  • 石斑木小光壳炱石斑木小光壳炱(学名:)是属于小煤炱目小煤炱科小光壳炱属的一种真菌,寄生在石斑木属植物上。该种分布于台湾。
  • 亚历山大·冯·巴赫男爵亚历山大冯·巴赫任期1849年7月28日-1859年8月22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施瓦岑贝格亲王 (1849–1852)Count Karl Ferdinand von Buol(英语:Count Karl Ferdinand von Buol) (1852–1859)Franz Stadion, Count von Warthausen(英语:Franz Stadion, Count von Warthausen)戈武考夫斯基伯爵1813年1月4日卢斯多夫1893年11月12日(享寿80岁)Schön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