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

✍ dations ◷ 2024-07-05 08:43:05 #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英语:Thirteen Factories或Thirteen Hongs of Canton),又称广东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指清朝沿用明朝之习惯称呼广州对外贸易特区内的十三家牙行商人。后来,这地区称为“十三行街”,“洋货行”、“洋行”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十三行街现为十三行路,原十三行地区位于今十三行路以南及广州文化公园一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批准外商在粤海关(广州)、闽海关(厦门福州)、浙海关(宁波)、江海关(松江)四个口岸经商,当时,国内外运到广东海口的商货很多,行商却很少。1686年洋商获准在广州市珠江口的一个街区居住和经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封锁全国对外口岸,仅保留广州珠江粤海关一带作为对外通商港口(锁国),及不得在中国其他地方经商。广州的洋行集中在离珠江约三百尺的十三行区。在广州立洋行的包括花旗国(美国)、红毛国(英国)、双鹰国(奥地利帝国)、单鹰国(普鲁士)、黄旗国(丹麦)、法兰西、瑞典、葡萄牙等国商人。十三洋行区除洋商、十三行外,还有官办的商行。“十三行”之名是沿袭明代的旧称,“万历以后,广东有所谓‘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举盘盘验纳税,是为‘十三行’之权舆”,当时的商行时有增减,康熙年间只有“行口数家”,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行商发展到十六家,在广东官府支持下,成立了垄断性的“公行”。乾隆十六年(1751年)则有洋行26家,所以广东十三行只是形容最兴盛的十三家。十三行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贸易对象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1837年(道光十七年)十三家行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广州公行”正式成立,到三十六年(1771年)即被解散。其间又出现一批豪商巨富,如卢观恒、潘振承、潘有度、伍秉鉴、叶上林等人,最著名的是广东南海县富商伍秉鉴经营的怡和行,伍秉鉴家族则坐拥2600万银元(估值约50亿人民币),是当年的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矗立于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与《红楼梦》的大观园媲美。广州十三行成为有清一代与两淮盐商、山西的晋商三强并立的行商集团。十三行早期的贸易对象,有荷兰、英国、丹麦、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外商洋行受严格限制,例如:外商与中国官府交涉,必须由十三行作中介,外商不得在广东省住冬,番妇不得来广州,外商不得坐轿,外商不得学汉文等。因官办的商行,诸多舞弊,而十三行价格统一,货不搀假,不欺诈,有良好商业信用,外商要中国商人代办手续,多通过十三行。美国商人亨特《广州番鬼录》中说:“由于与被指定同我们做生意的中国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们众所周知的诚实,都使我们形成一种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十三行垄断了对外贸易,富甲一方。屈大均有诗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十三洋行建筑,多为三层楼结构,底层作货仓,二三层作漂亮公寓。十三洋行建筑华丽,宛如西洋画。十三洋行建筑中,最有名的是“碧堂”,(清)李斗著 《扬州画舫录》记述:“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联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扬州四轿烟雨中的澄碧堂就是仿效广州十三行碧堂建筑形式而建造的。十三洋行区不但是外商在华的经商基地,还是基督宗教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的进驻地。苏格兰传教士马礼逊曾驻广州,任洋行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1822年广州十三行街大火,有四千万两白银化为乌有,史称“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许多行商在清廷的压榨下纷纷破产,1773年至1832年广东商行总共向吏部捐输3,950,000两。在鸦片战争后,道光二十三年伍秉鉴曾独自承担《南京条约》中外债300万银元中的100万。随着《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五口通商,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初一(1843年7月27日)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的辉煌时代也随之结束。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炮轰广州城。12月15日,城内市民愤怒烧毁十三行街,建物彻底化为灰烬,史称“西关大火”、“火烧十三行”。十三行所在的十三行路,20世纪末以来变为服装批发一条街,主要经营女装成衣批发(新中国大厦、美衣城、红遍天等),亦有经营男装成衣批发。以十三行路为中心的故衣街、豆栏上街、和平东路、桨栏路服装商场(市场)环绕成的物流商业圈,已经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十三行之英文名是“Thirteen Hongs”,而“Thirteen Factories”或者“Canton Factories”是专门指代上述之“十三夷馆”。十三行商是拥有垄断中外贸易特权的商业组织,也是清政府与外商之间的媒介,兼有外交职责。清朝统治者授予行商以外贸特权,但也从他们身上取得更多的财富,每年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和粤海关监督进献各种珠宝珍玩,如钟表、花瓶、珐琅器皿、雕牙器皿、日晷等,“俱令洋行采办物件,赔垫价值”,最后都是由十三行付现,“积习相沿,商人遂形苦累”。也有不少用在军费之上,例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廷为镇压台湾的林爽文起义,令行商捐输三十万两。嘉庆末年,伍秉鉴包庇外商走私鸦片,中国的白银从流入变为流出。道光二年(1822年)监察御史黄中模在奏疏中指出:“闻迩来洋商与外夷勾通,贩卖鸦片烟,海关利其重税,遂为隐忍不发,以致鸦片烟流传甚广,耗财伤生,莫此为甚。”坐标:23°6′49.69″N 113°14′53.62″E / 23.1138028°N 113.2482278°E / 23.1138028; 113.2482278

相关

  • 库鲁病库鲁病(英语:Kuru),是一种不可治愈的退化性人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一般认为其病原体为普里昂蛋白(朊毒体),与克雅二氏病类似。症状主要有头
  • 无神论者的赌注对宗教的批评 · 自由思想反教权主义 · 反宗教虚构宗教无神论者的赌注,因迈克尔·马丁(英语:Michael Martin (philosopher))发表在他1990年出版的书《无神论:哲学的正信》中而
  • 食蚜蝇见内文食蚜蝇(学名:Syrphidae)亦称花虻,是双翅目下的一科昆虫,外貌形似蜜蜂。成年的食蚜蝇主要以花蜜及花粉为食,经常会在花朵上停留,因此可替花授粉。食蚜蝇的幼虫外形似蛆,其食物
  • 阴电性电负性(英语:electronegativity,简写EN),也译作离子性、负电性及阴电性,是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
  • 梫木毒素梫木毒素(英文:Grayanotoxin;andromedotoxin、acetylandromedol、rhodotoxin、asebotoxin),又称木藜芦毒素,是一种由杜鹃花属及部分杜鹃花科(如马醉木、绊足花)植物产生的毒素,在其蜂
  • 1996年营建署范围高雄都会区,或称大高雄地区、高雄大都会区、大高雄都会区,指高雄市以及屏东县的部分地区组成;在世界人口组织里为世界排名第180大都会区,为台湾第三大都会区,次于台北都会区以及
  • 大岛久满次大岛久满次(おおしま くまじ,1865年12月10日-1918年4月27日),日本东海道尾张国(今爱知县)人,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民政长官、神奈川县知事、众议院议员。庆应元年十月二十三日(1865年12月
  • 季风 §南亚季风区季风(又称季候风)是周期性的风,随着季节变化,并且盛行风向(40%以上风频)季节切变达120度以上(按照传统定义,非全球性季风定义)。主要发生在季风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西非几内
  • 人道救援人道援助(英语:Humanitarian aid)又称人道救援,是基于人道主义(例如出现人道危机时)而对受助者作出物资上或物流上的支援,主要目的是拯救生命,舒缓不幸状况,以及维护人类尊严。 “人
  • 磷酸二羟丙酮二羟丙酮磷酸(英语: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DHAP)是一种生物化学分子,参与多种反应途径,包括卡尔文循环等多种植物生理代谢,以及糖解作用。在糖解作用里,DHAP是果糖-1,6-双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