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脚亚目

✍ dations ◷ 2025-08-08 11:39:26 #鸟脚亚目
鸟脚亚目(Ornithopoda)是鸟臀目恐龙的一个演化支,它们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草食性动物,后来种类与体型都逐渐变大、变多,直到它们成为白垩纪时代里最成功的草食性恐龙之一,并成为北美洲的优势物种。鸟脚类恐龙在演化上最主要的优点是咀嚼方式的进展,是爬行动物里最复杂的咀嚼方式,可与现代哺乳类相比,例如牛。它们在鸭嘴龙科时达到顶峰,而与其他恐龙一起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所有大陆都发现了它们的踪影,虽然在南极洲发现的化石还未命名,而它们在南半球通常是罕见的。鸟脚亚目意为“鸟的脚部”,在希腊文里ornis意为鸟,pous意为脚;这名称指的是它们脚掌的三个脚趾,类似鸟类,但许多早期物种有四个脚趾。它们的其他特征是没有护甲、发展出角质喙状嘴、修长的耻骨最后延展超过肠骨、下颌没有洞孔。许多鸟脚类恐龙的肋骨两侧,有多块薄的软骨骨板,其功能未明;有些骨板在化石化的过程中保存下来。目前已在棱齿龙、奥斯尼尔洛龙、帕克氏龙、小头龙、奇异龙、巨谜龙的化石发现这些骨板。早期鸟脚类恐龙的身长只有约1米,移动速度可能很快。它们有僵直的尾巴,如同兽脚类恐龙,在它们奔跑时可协助维持平衡。较晚期鸟脚类演化成以四足方式吃低矮植被;它们的脊柱成弯曲状,类似现代地面草食性动物的脊柱,例如野牛。当它们为了低矮植被而演化得更为弯曲时,它们变成半四足动物;奔跑时仍以二足方式,能轻易接触到树的顶端;但当行走或吃低矮植被时的大部分时间是采四足方式。棱齿龙科的分类有很大争议,棱齿龙科原本包含非禽龙类的二足鸟臀目恐龙,但近年系统发生学研究认为棱齿龙科是个并系群,目前唯一的可确认属只有棱齿龙。更晚鸟脚类的体型更为大型,但并未达到长颈、长尾蜥脚类恐龙般的巨大体型,部分蜥脚类恐龙的生态位被鸟脚类取代。最大型的鸟脚类,例如:埃德蒙顿龙与山东龙,身长并未达到15米。在过去分类历史上,大多数未确定的二足鸟臀目恐龙被划分到鸟脚亚目。其中大多数以重新分类为基础头饰龙类;有些则建立起它们的分类,如肿头龙下目。鸟脚类通常归类为亚目等级,在鸟臀目之下。该分类等级已被大部分恐龙学家弃用,但仍然有学者继续使用该分类法,虽然资料来源有所不同。Benton于2004年将鸟脚类分类在下目等级,角足亚目(角足类)之下(原为未排序演化支),而其他人如Ibiricu等人于2010年将其保留为原本的亚目等级以下演化树复原自Zheng与同事2009年的研究。 .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border-spacing:0;margin:0;font-size:100%;line-height:100%;border-collapse:separate;width:auto}.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able.clade{width:100%}.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border:0;padding:0;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abel{width:0.8em;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bottom;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slabel{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top;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bar{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left;padding:0 0.5em}.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border:0;padding:0;text-align:left;vertical-align:middle}.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R{border:0;padding:0;text-align:right}奥斯尼尔龙属 Othnielia棱齿龙属 Hypsilophodon热河龙属 Jeholosaurus盐都龙属 Yandusaurus奔山龙属 Orodromeus西风龙属 Zephyrosaurus厚头龙亚目 Pachycephalosauria角龙亚目 Ceratopsia阿纳拜斯龙属 Anabisetia厚颊龙属 Bugenasaura奇异龙属 Thescelosaurus小头龙属 Talenkauen加斯帕里尼龙属 Gasparinisaura帕克氏龙属 Parksosaurus凹齿龙科 Rhabdodontidae提氏腱龙 T. tilletti道氏腱龙 T. dossi橡树龙科 Dryosauridae直拇指龙类 Ankylopollexia以下演化树由Butler等人于2011年提出。厚头龙亚目 Pachycephalosauria角龙亚目 Ceratopsia奔山龙属 Orodromeus棱齿龙属 Hypsilophodon西风龙属 Zephyrosaurus盐都龙属 Yandusaurus长春龙属 Changchunsaurus热河龙属 Jeholosaurus加斯帕里尼龙属 Gasparinisaura帕克氏龙属 Parksosaurus厚颊龙属 Bugenasaura奇异龙属 Thescelosaurus小头龙属 Talenkauen阿纳拜斯龙属 Anabisetia凹齿龙科 Rhabdodontidae提氏腱龙 T. tilletti道氏腱龙 T. dossi橡树龙科 Dryosauridae直拇指龙类 Ankylopollexia

相关

  • 家庭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普通科,在台湾又称为家庭医学科,是针对
  • 周围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英语: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缩写为PNS),又称外周神经系统、周边神经系统、边缘神经系统或末稍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除脑和脊髓之外的神经部分。脑
  • 古罗马人命名习俗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男性公民名字的命名通常采用三名法(拉丁语:tria nomina),即组成名字的三个部分依次为个人名(praenomen)、氏族名(nomen)和家族名(cognomen),在三名之外
  • 罗马竞技场坐标:41°53′25.02″N 12°29′32.62″E / 41.8902833°N 12.4923944°E / 41.8902833; 12.4923944罗马斗兽场(意大利语:Colosseo,英语:Colosseum,又译作罗马斗兽场、罗马大角斗
  • 波斯语波斯语(فارسی / Fârsî‎),中文也称波斯文,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是一种形成于8至9世纪间的文学语言。是今天伊朗的官方语言,作为其分支的达利语和塔吉克语
  • 复层柱状上皮复层柱状上皮(英语: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系被覆上皮的一种。其深层为一层或多层多边形细胞,浅层由一层排列较为整齐的柱状细胞构成。主要分布于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
  • 安东尼·R·亨特安东尼·雷克斯·亨特(英语:Anthony Rex Hunter,1943年8月23日-),英裔美国生物学家,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教授。 他于2018年荣获唐奖生技医药奖。他从
  • 高 俊高俊(1933年10月7日-),中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测绘学院教授。
  • 作七传统宗教仪式:神明秘密社会:做七,又称作七、作旬、烧七、斋七、理七,是东亚的丧殡习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举行法事一次,七天为一期,最多为七期,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道教称之为七七追
  • 柏林动物园柏林动物园(Zoologischer Garten)是德国的第一个动物园。建于1844年。动物类别数目:1700种动物数目:16000只园内的水族馆分成以下几点:地址:Hardenbergplatz 8, Tiergarten, 1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