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兴

✍ dations ◷ 2025-09-02 22:25:50 #王文兴
王文兴(1939年9月24日-),台湾小说家。出生于福建省福州,1946年举家迁台,先住在台湾南部的东港,两年后迁居台北。他在附中时对文学产生兴趣,同时开始写小说。附中毕业后考取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1960年和同班同学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早期的《现代文学》编辑事务多半由他负责。台大毕业后,他前往美国爱奥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室从事研究,获得硕士学位。1965年回国,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担任讲师,教授小说课程,后来也在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1月退休。虽然是美国文学方面的教授,但是与法国文化一直维持紧密的关系。部分原因来自于祖父与父亲,因为他们二位都曾在法国深造,为了忠实于这个家庭传统,致力缩短法国与台湾之间的文化距离,翻译波特来尔的著作。为感谢其对台法文学与艺术交流的重大贡献,并且向其创作表达崇敬感佩之意,法国政府于2011年4月29日向王文兴颁赠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的骑士勋位。“他们在岛屿写作: 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也以纪录片方式记录了王文兴,即林靖杰执导的《寻找背海的人》。在台湾文学史上,王文兴的《家变》是一本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长篇小说。王文兴从1966年开始写作《家变》,在1973年出版,发表后造成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家变》从内容到形式、情节、结构,语言文字,在当时的台湾文坛都是创新的,甚至创新到被某些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为了这部作品,台湾文学界曾经开过多次座谈会,发表过多篇文章来讨论。作家张系国指出:“《家变》写出年轻一代对老一辈的心理变化,要比同类型的小说深刻得多。”台大外文系教授颜元叔则说:“《家变》在文字之创新,临即感之强劲,人情刻画之真实,细节抉择之精审,笔触之细腻含蓄等方面,使它成为中国近代小说少数的杰作之一。总而言之,最后一句话:《家变》,就是‘真’。”

相关

  • 人口迁徙人口迁徙是一种人类族群集体或个别改变居住地域的现象,其形式有自愿或非自愿、合法或非法之别,原因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资源短缺、气候变迁、战争、奴隶贸易、种族清洗、政治迫
  • 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环境署,又称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英语: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或 UN Environment),是联合国专责环境规划的常设部门。它的任务在于协调联合国的环境计
  • 12S rRNA线粒体12S RNA是一种存在于线粒体核糖体(mitoribosome,MR)中的rRNA,沉降系数约为12S长度约为959nt。在人类细胞中,12S rRNA由MTRNR1基因编码。哺乳动物线粒体的基因组种都包含37
  • 雷佐尼可宫雷佐尼科宫(Ca' Rezzonico)是威尼斯大运河边的一座宫殿,目前作为公共博物馆,展出18世纪威尼斯艺术品。雷佐尼科宫座落在大运河的右岸,圣巴拿巴河在此汇入大运河。这个地点原是威
  • 理查德·舍勒理查德·舍勒(英语:Richard Scheller,1953年10月30日-),美国神经科学家1982年至2001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授,后加入基因泰克公司担任研究和早期发展执行副总裁。他于1989年获艾伦·T
  • 催乳素受体催乳素受体(英语:prolactin receptor)由染色体5p13-14区段的基因编码,作为一种跨膜受体(英语:Cell surface receptor)与催乳素相互作用。它包括一个胞外区以结合催乳素,一个跨膜区,以
  • 榛属Lopima Dochnahl榛属(学名:Corylus)是北温带桦木科的一个属,属落叶乔木,花黄褐色,果仁可食。其学名的拉丁义为“帽盔”,即指包着果仁的钟形外壳。榛属共有十四至十八个物种:
  • 组成核糖体(ribosome),旧称“核糖核蛋白体”或“核蛋白体”,是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由一大一小两个亚基结合形成,主要成分是相互缠绕的RNA(称为“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简称“rRNA”)
  • 万家岭战役第九战区薛岳万家岭战役又称德安战役,1938年于武汉会战序列中,在万家岭一带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部队在指挥官薛岳的率领下于南浔铁路战场几近全歼日本军第101师团与第106师团。
  • 木斋图书馆木斋图书馆,简称木斋馆,是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南开大学早期标志性建筑。1927年2月,热衷教育事业的实业家卢木斋捐款10万元,以资建筑南开大学图书馆。该图书馆于1927年5月兴工